书城政治统一之路与分裂之痛
2042900000009

第9章 国家的统一与分裂初探(8)

科尔的讲话在国际上碰了壁,不仅引起波兰和国际社会的强烈不满,而且在国内也遭到在野党和联合政府中自民党的批评。外长根舍主张明确承认波兰西部边界。他说,统一后的德国包括西德、东德和整个柏林,不多也不少。自民党甚至扬言,如果科尔不改弦易辙,他们便退出政府。

在国内外压力下,科尔3月2日表示同意与波兰签订一项边界条约,但又节外生枝,要求该条约必须同波兰放弃战争赔偿联系起来。科尔说,西德准备考虑与波兰草签一项边界条约,条件是波兰必须重申1953年关于放弃战争赔偿要求的声明“继续有效”。科尔的这一讲话又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西德自民党主席立马发表声明说,科尔的讲话没有同他的党商量,他的态度会“危及德国统一进程”。

这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六、重提战争赔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给许多国家造成了人员和财产的巨大损失。战后,向德国索取赔偿的问题一度很突出,但随着两个主权德国的建立而逐渐淡化。如今两德“合二而一”提上日程,赔款问题又旧事重提。

据西德《明镜》周刊报道,阿尔巴尼亚提出了20亿美元的赔款要求。芬兰也想要德国赔偿纳粹德军1944年撤出时打死的2.4万头驯鹿。波兰的“受第三帝国剥削的波兰人协会”打算向联合国起诉,要求德国赔偿5370亿马克。南斯拉夫的上万名纳粹受害者已向该国红十字会登记,要求得到赔偿。南斯拉夫政府指出,它将向统一后的德国“提出新的索赔要求”。《明镜》周刊这家在西德影响最大的刊物埋怨总理科尔“惹出了麻烦”,说他如果明智地、主动地承认战后德波边界,不把边界问题与赔款问题扯到一起,这笔账也许就可以了结了。

路透社记者弗格森1990年3月1日报道说,统一后的德国将一面临着三种索赔要求:其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纳粹德国占领过的国家要求赔款,这些可能是最大的索赔者,除苏联外,目前波兰、埃及、利比亚等都在考虑之中。其二,东德从1949年起对工业实行国有化,曾没收了一些西欧国家战前在德国东部的财产,这些西欧国家会就此提出赔偿要求。其三,战后被迫离开东欧的德意志人要求赔偿损失(到1946年,仅从奥得一尼斯河以东地区迁出的德意志人就达490万)。

实际上,两个德国战后已经支付了大量的赔款。至1953年年中,苏联已总共获得了价值170亿美元的赔偿。美、英、法三国在占领德国的几年期间,通过索取黄金、工业设备、煤、林木和其他产品,也已得到大量赔偿。其他诸如荷、比、卢、意、澳、印等有关国家,也得到了一定数量的黄金或别的物资。

1953年2月27日,美、英、法同西德达成了允许西德延期清偿债务的伦敦协定。同年8月22日,苏联与东德签订了免除赔偿的议定书,同意东德自1954年1.月1日起不再继续支付赔款。根据波茨坦协定的规定,波兰不单独提出赔偿要求,对波兰的赔偿由苏联从它获得的赔款内解决。在苏联决定免除东德的赔款以后的第二天,即8月23日,波兰政府也发表声明;宣布放弃赔偿要求。如今科尔提出的同波兰签订边界条约的条件,就是要波兰重申这一声明继续有效。据认为,’包括科尔在内的某些西德人担心苏、波声明中所指的德国是东德,而不是统一后的德国,因此担心德国统一后又提战争赔款问题。为了“防患于未然”,科尔便将波兰人关心的西部边界问题与德国人关心的战争赔款问题挂起钩来。从表面看,科尔这一着棋似乎是维护了德国人的利益,实际上则使问题复杂化,打乱了德国统一进程,重新勾起了战争赔款的话题,从而使西德政府处于更加被动的境地。

3月6日,西德基民盟、基社盟和自民党三个执政党联盟开会,讨论科尔的两次讲话引发的困难形势。经过3个半小时的激烈辩论,科尔被迫放弃了把承认波兰边界和波兰放弃战争赔偿挂钩的要求,科尔承认自己“犯了错误”。至此,奥得一尼斯线风波以及由此引起的西德政府危机暂告平息。

然而,要求赔偿的声音并没有很快消逝。一些国家或由于本身经济困难,或出于对统一后德国的担心,仍不时提出各种赔偿要求。《明镜》周刊预言:赔偿问题要么随着德国问题的最终解决而画上句号,要么未来的德国政府“将会为没完没了而又无法解决的战争赔偿问题伤透脑筋”

七、西马克大显神通

3月18日,东德举行有史以来首次西方式选举,这是东欧剧变的产物,也是东德各派政治力量反复较量的结果。柏林墙倒塌前后应运而生的二十多个政党连同原来的执政党一起角逐人民议院的400个席位。

这次大选举世瞩目,前去采访的各国记者达两千四百七十多名,有33家外国电视影像公司在东柏林的共和国宫开设了临时办事处,在现场报道的外国电视公司多达五十余家,其盛况据称可与奥运会相比。

人们如此关注东德大选,主要是出于对德国前途和欧洲格局变化的关注。用科尔的话来说,这次大选“对所有的德国人而言都是一次决定命运的选择”,“德国的发展必须符合欧洲的发展”。科尔心中很清楚,德国统一,说得更本质一些,西德兼并东德,不能靠武力,只能用和平的办法,也就是靠东德国内举行多党制选举的办法选出亲西德的党上台执政。这次东德选举能否选出亲西德的政党,这对能否实现科尔梦寐以求的统一太重要了。

在东德二十多个党派中,绝大多数赞成两德统一,但在统一的方式和步骤上很不一致。在这方面,主要有三种不同的主张:民主社会主义党(前身为长期执政的统一社会党)主张两德通过平等协商组成联邦,反对简单地“合并”和按西德的模式统一东德。这个党不愿统一的速度太快,主张分阶段地进行,并与全欧联合建立新安全体系的进程同步。

由基督教民主联盟、德国社会联盟和民主觉醒组成的德国联盟,极力主张加快德国统一进程,赞成西德总理科尔3月1日提出的两德统一的方式,即按西德基本法第23条关于“其他州加入”的“现成程序”实现统一,也就是说,先把东德现有15个专区恢复到战前的5个州的建制,然后由各州申请“加入”西德。

社会民主党不赞成东西德草率合并,主张按西德基本法第146条按部就班地实现统一。据此,首先必须成立全德立宪大会,制订全德宪法,然后举行全德选举,组成全德统一的政府。这一观点得到西德社民党的支持,两德社民党共同的名誉主席勃兰特曾公开表示愿参加立宪大会的工作。

很显然,如果民主社会主义党或社会民主党在大选中获胜,两德统一的步子不会太快。但民社党过去是执政党,历史包袱很重,在1989年的政局动荡中受过很大冲击,元气大伤,独占鳌头根本无望。而社民党则呼声极高,在大选前三次民意测验中,它的得票率都遥遥领先,有一次竟达到54%。

然而,西德总理、基民盟领导人科尔不理会民意测验的结果,他只相信西德马克的作用。在短短一个多月的竞选期间,科尔亲自挂帅,六次去东德参加竞选集会,为德国联盟擂鼓助威,宣称只有德国联盟上台,西德政府才能慷慨解囊,向东德提供大规模援助。就在选举前几天,科尔利用一些选民担心统一后东马克会贬值的恐慌心理,在竞选集会上拍胸脯许愿说,如果东德的基民盟上台,两德可望尽快实现货币联盟,东德公民将可以用一比一的比价把东马克兑换成西马克。科尔的这一保证立即在东德的选民中产生强烈反响。

按东德官价,1个东马克换1个西马克,但是在西柏林的银行里或在东德的黑市上,1个西马克可换5个东马克。现在只要按科尔说的去做,将来1个东马克就可以换1个西马克,何乐而不为呢?西马克就这样悄悄地在德国统一进程中发挥着神奇的威力。

3月19日凌晨,东德大选揭晓,在1238万登记选民中,有1154万人投了票,投票率为93.22%。德国联盟得票48.15%,一举夺魁;社民党屈居第二,得票21.84%。政治分析家评价这一结果时说,这“是西马克的胜利”,也“是科尔的胜利”。在西德颇有影响的《法兰克福汇报》评论说:“波恩的金钱在这场激烈的竞选中确实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当然,在某种意义上说,大选结果也反映了东德人民想早日统一的愿望。

3月21日,即大选揭晓后第三天,德国联盟的三领袖——基民盟主席德梅齐埃、德社盟主席贝林和民主觉醒代主席埃佩尔曼联袂前往波恩,同西德总理科尔磋商组阁和德国统一问题。 4月12日,以德梅齐埃为总理的五党大联合政府宣告成立。原执政党民主社会主义党,获票16.33%,在400个议席中占66席,成为议会第三大党,被排除在政府之外,社民党和自民党则被吸收入阁。这样,东德新政府在议会中就拥有修改宪法所必须的三分之二的多数。社民党开始不愿入阁,后经多次谈判,终于改变初衷,该党代主席梅克尔出任外长。

新政府就职后一周,德梅齐埃总理发表施政纲领,明确地把两德统一问题置于新政府内外政策的中心地位,表示赞同根据西德《基本法》第23条加入西德,全面引进西德的社会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尽快建立两德经济和货币联盟,承认德波现有边界,德国统一后留在北约,北约军队不进驻东德地区。从此,东西德两国政府在统一问题上调门一样,步伐一致。德国统一的势头大大加快。

八、第一个重大步骤

东德新政府成立以后,各部部长争先恐后前往波恩,纷纷与西德的相关部长举行会谈。几乎所有会谈的气氛都空前友好。西德方面慷慨大度,对东边兄弟的要求差不多是满口答应,反正科尔为统一准备了1000亿马克的专用基金够花的。于是,一个协议接着一个协议相继出炉,把两个德国紧紧地拴在一起。

1990年5月18日,在波恩的西德政府大厦里,气氛庄重,东德财长龙贝格和西德财长魏格尔,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署了一项国家条约——《两德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条约》。

接着,在西德第一任总理阿登纳的办公室里举行的仪式上,西德总理科尔满面春风地发表讲话说,阿登纳梦寐以求的统一的德国“行将诞生”,刚刚签署的条约是“恢复德国统一的第一个重大步骤”。东德新政府总理德梅齐埃说,签署这一条约使德国统一进程“不可逆转”。外电普遍认为,这项条约的签署标志着德国分裂的历史行将结束。

这是一项什么样的条约呢?

这项长达33页、共38款的条约规定,两个德国自7月1日起组成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货币联盟规定,两德货币自7月1日起统一,西马克为通用货币,东马克退出流通领域,从6月30日起作废。东德人的现金和存款必须兑换成西马克。西德的联邦银行同时成为东德的中央银行,并在东德设立15个分行,东德的国家银行同时解散。西德在金融、货币、财政和信贷等方面的法律制度适用于东德。经济联盟规定,东德要为发展市场力量和私有企业创造条件,尽快使国家企业私有化。社会联盟规定,东德要采用与西德一致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取消对食品工业和农业的补贴,并分阶段取消对运输、能源和住房的补贴。

这项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两德统一进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它使两德实现了经济统一,并为政治统一铺平了道路。条约序言中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了东德各州将按西德《基本法》第23条申请加入西德这种简捷的统一方式。条约的签署也标志着东德四十多年来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德新社在条约签署的当天发表评述说,这项条约使东西德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合二而一”了,东德“将重新实行资本主义”。

对于这项条约,西德的政治家和舆论界普遍给予赞扬,东德不少政党和组织也纷纷叫好。但是,在东德也能听到不同的声音。民主社会主义党发表声明反对这项条约,指出它为西德法律取代东德法制和国家制度创造了条件。“新论坛”组织认为,东德“放弃了所有主权,屈服于波恩胜利者的苛刻条件”。《柏林日报》说,这项条约“还没有结束两个德国的历史,但从此决定两德经济、货币和社会政策的将只有一个地方,那就是波恩”。南斯拉夫《政治报》的评论说,由于两德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建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九、第二个重大行动

1990年7月1日,两德建立经济、货币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生效,宣告两德经济统一。同一天,两德之间的边境检查被全部取消。西来东往的人流、车流从此畅行无阻。

统一的车轮滚滚向前,势不可挡。7月6日,两德又紧锣密鼓地开始谈判政治统一。其实,两德之间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谈判。东德的地位此刻是那样虚弱,被吃掉、被瓦解的态势是那样明显,因此,它只有听吆喝的分儿,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本。所谓谈判,不过是走走形式而已。据宣布,这次谈判的具体任务是,确定统一的原则、方式和时间以及统一后的首都、国名、国歌、国旗等。不过,关于统一的原则和方式在建立经济联盟的第一个国家条约中已有明文规定,这次要谈的主要是统一的时间,即东德何时加入西德,实现两德的政治统一。在这个问题上,东德则有很大的发言权。但恰恰在这个枝节问题上,东德执政五党却吵得不亦乐乎德社盟主张“立即”加入,社民党要求9月15日加入,基民盟强调等10月初欧安会外长会议认可“2+4”会谈结果之后再加入。8月22日,东德人民议院经过一夜的激烈争吵在23日凌晨2点45分达成折中方案,决定10月3日东德正式加入西德。

在东德就何时加入西德问题吵完之后,两德很快就政治统一达成协议。8月31日,西德内政部长朔伊布勒和东德总理府议会国务秘书克劳泽,在东柏林菩提树下宫签署实现两德政治统一的第二个国家条约,又称“统一条约”。东德总理德梅齐埃在签字仪式上称这一条约是“战后德国史上最重要的条约之一”。西德总理科尔认为该条约的签署是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件”。两德各主要政党和舆论均表示欢迎。有的说,这项条约是两德统一的“里程碑”。有的称它是一个统一、强大的德国的“出生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