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沟通是人与人之间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任何一个人,如果离开了别人的理解和支持,能力再强,也无法成事。
沟通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人和人之间充满了差异和不同,对同样一个行为和动机的理解也往往并不是一样的。如果你不耐心去解释和沟通,在另外一种境况和处境下的人是很难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你的行为和动机的。而矛盾一旦加深,就会越来越难以化解。
38.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陆游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自幼好学不倦,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淳熙十五年,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与世长辞。陆游是一位创作特别丰富的诗人,集中存诗共约9300余首。陆游的诗大多以反映当时南宋的现实为主,被誉为“诗史”。除七律外,陆游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当推绝句。陆游的诗虽然呈现着多彩多姿的风格,但从总的创作倾向看,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他继承了屈原等前代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并立足于自己的时代而作了出色的发挥。
陆游教子故事:
陆游一生有6个儿子,他非常重视对儿子们的教育。写诗给自己的孩子,是陆游进行家庭教育经常使用的方法。从他留下的九千多首诗中,其中教子诗就多达三四十首,字里行间流露出殷切希望儿孙长大后读书爱国的心情。
他平时总对儿子们说,我家贫穷,没有财宝,但是有一大堆旧书,这是宝贵的财富,你们一定要读遍它。他经常告诫儿孙,做学问是件苦事情,要有坚强的毅力,持之以恒,千万不可中途辍学。
在一个冬季的夜晚,外面寒风凛冽,四处没有一点人声。陆游手捧书卷,还坐在油灯前认真地读着书。猛地一阵剧烈的咳嗽,把睡在身边的小儿子陆子聿给吵醒了。看到父亲这么晚了还没有睡,子聿爬起来披上棉被,站到了父亲身边:“爸爸,您这些年来读了多少书,干了多少事啊!您太累了,您该休息了!”
听到儿子如此关心自己,陆游亲切地笑了:“唉,你年轻,还不懂啊!”他站起来在屋里走了几步,又回到书案前,顺手拿起纸笔,“刷刷刷刷”几笔,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就写好了: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做这首诗的主要意图是要教育子聿:古人做学问都要花上全部力量,年轻时下了功夫,年老时才能有成就,光从书本上得来的东西总还浅薄,亲自去干才能真正搞个明白。读着这首诗,使子聿又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
陆游生活在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年代,亲眼看到金兵蹂躏中原人民,饱尝了战乱流离的痛苦,他毕生追求的是实现祖国的统一。他渴望作为一个英勇的战士,走上保卫祖国的最前线,然而由于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他却是“报国欲死无战场”,一生壮志未酬。于是他把希望寄托在儿孙们身上,勉励儿孙们不要忘记收复中原大业。陆游在86岁临终那年,写了一首《示儿》诗: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的意思是:早就知道死后万事对我来说都无关紧要了,我只是为祖国的没有统一而感到悲哀。当国家的军队收复了被占领的中原大地时,孩子们啊,你们祭祀祖先,千万别忘了告诉我啊!陆游的这些诗篇使他的子孙受到了极大的教育,并成为我们后人学习的楷模。
育子点拨: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结构简单、音节和谐、押韵,文字精美。青少年和儿童对于诗歌有一种奇异的记忆力和理解力。陆游把对待子女的一腔挚爱和殷切期望熔铸在诗歌这种特殊的形式里,勉励孩子认真读书,成才报国,仍是值得今天的父母借鉴的。
“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马克思的这句名言,指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写给孩子看的“示儿诗”,则是人们进行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历代的示儿诗中,对子女的教育是多方面的:有教子戍边卫疆,报效国家的;有教子修身养德,正直做人的。有教子勤劳节俭,廉洁奉公的,等等,更多的是教子珍惜时光,勤奋好学的。如,陈毅在儿子远行就学之际,就写了一首诗,满怀深情地告诫儿子:“……汝是党之子,革命是吾风。汝是无产者,勤俭是吾宗……”陈毅在诗中要求子女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体现出老革命家对接班人的无限希望。这些诗句,读来感人至深,至今仍有其教育意义。
如果你真的能用享受的心态去陪伴孩子的成长,那么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可以被您写成诗,您和您的孩子就是真正幸福的人。而成功的教育总是无痕的,它就是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完成。
教子小径:
1.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把对生活的切实感受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告诫子女应注意的方面。
2.也可以通过诗歌寄托对子女的期望,促使他们更加奋进。
名人教子名言:
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鲁迅
趁年轻少壮去探求知识吧,它将弥补由于年老而带来的亏损。智慧乃是老年的精神的养料,所以年轻时应该努力,这样年老时才不致空虚。
--达·芬奇
要想获得有用的知识,从来没有嫩草萋萋,百合盛开的小路供你行走;人们总是沿着溜光陡峭的山岩去奋力攀登。
--罗斯金
39.朱熹--“一个人老是在家中,很容易被亲人的温情所软化”
朱熹简介:
朱熹(1130-1200)年,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出生于福建南平龙溪。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巨星。朱熹曾任秘阁修撰等职,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等。他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又建紫阳鹅湖书院,从事教育50余年。朱熹的哲学是入世的哲学,是关于社会发展和人间万物的哲学,以人为中心,“理”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也是人类所憧憬的人生最高境界,是精神的理。朱熹的学说,在他晚年被斥为“伪学”。但他仍坚持讲学,直到1200年死时,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1209年,朱熹才被恢复名誉。宝庆三年(1227)。宋理宗下诏,特赠朱熹太师称号,追封信国公,并提倡学者习读朱熹著作。从此,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成为中国的正宗思想体系。
朱熹教子故事:
南宋时期著名的学者朱熹,有一天把儿子朱在叫到面前,严肃而亲切地说:“你现在已经长大了,老呆在家中不行,你应该离开我到外地访求名师,以便使自己的学问更有长进。”
朱在听后,很不理解父亲的意思,就说:“我经常看到许多人不远千里前来向您求教,我也曾多次听人说您是当今最有学问的人,为什么我还需要离开家另求老师呢?”
朱熹说:“你年纪轻,不懂得这其中的道理,让我先从自己的经历说起吧……”
随后,朱熹就把自己的父亲是怎样教育自己的跟朱在谈了谈。“我刚会说话时,父亲就教我认识自然景物,并结合学习儒家经典。后来父亲因反对秦桧的投降卖国政策被赶出朝廷,不久病逝。临终前他把我叫到面前说:‘你一定要努力上进啊!胡原仲、刘致中、刘彦冲三人学识渊博,根基深厚,我死之后,你一定要前去拜他们为师。’我遵从父亲的教诲,后来徒步数百里求访名师,从而使学问大有长进。”
“在家庭生活方面,由于父亲早逝,全靠母亲一人劳作维持生计,所以很清苦,曾多次受到断炊的威胁。后来我做了官,有了一些威望,但一直保持着俭约的作风。
朱熹这些回忆使朱在受到很大启发,朱熹又说:“一个人老是在家中,很容易被生活琐事缠住,并被亲人的温情所软化,这样就很难在学问上有大的长进。自古以来,都是名师出高徒,光靠父母教诲是不够的。即使父亲的学问再大,只凭父教子学,也难以育出英才。因为父母很难做到对子女持之以严。所以,你还是应离我膝下,千里求师才对啊!一个年轻人,不到外面吃点苦,是不容易长进的。”
朱在听了父亲的训示,渐渐地明白了父亲的用意,过了几天,他就离开父母,到外地求学去了。
儿子临行之前,朱熹又想到:孩子独自在外要遇到各种各样的人,而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孩子的成长影响甚大,他连夜提笔书写了一段话,专门告诫儿子要慎重交友,大意说:
与他人交往,特别应当慎重选择朋友,虽然都是同学,但也不可没有亲近与疏远之分。谁亲谁疏应当先向先生请教,听从他的指导。大体说来,为人敦厚忠诚讲信用,又能改正自己错误的人,就是有益于自己的好朋友。那些谄媚奉承、轻薄放荡、粗野傲慢、教唆他人做坏事的人,就是对自己有害的坏朋友。根据这一点来考察周围的人,自己也应当能辨认五、七分,再加上向老师请教来进行判断,那就会百无一失。怕的就是你志趣低级平庸,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那么,虽然不想疏远对自己有益处的朋友,却也越来越疏远了;虽然不想接近那些有损自己的坏朋友,事实上却日益亲近了。这种情况是必须痛加检点坚决改正的,万不可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放松警惕,堕落进“小人”的行列,到那时候,即使有再贤良的师长,也没法拯救你了。
朱在谨记父亲的教诲,外出求学,进步很快,后来官至吏部侍郎。
育子点拨:
故事中的朱熹对儿子的教诲,儿子开始不理解,但在听了父亲的回忆后,表示了极大的赞同。这一做法还是有一定的科学性的。有为当代父母借鉴之处。
当孩子进入一定年龄段时就需要友谊,需要伙伴,如何帮助孩子学会慎重交友,建立和发展正确的同性和异性交往,让他们在集体建设中经过困难、磨炼,真正独立起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一点应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视。
朋友是第二个造就孩子品行的因素。官宁割席绝交就能表现出交友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了我们一定要仔细筛选朋友。
做父母的在对待孩子交友的问题上,应该秉承一定的交友原则为孩子做出榜样(这些原则也要让孩子牢记)。若要朋友尊重你,先要尊重对方。恭而敬之,才可博得朋友的尊敬。交友,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尽量减少过失;宽以待人,便是对人要宽厚容让,和气、大度。更重要的一点是,勿以门楣高低论朋友,有时“一贵一贱,交情乃现”。宽,不仅是交友的一种胸怀,更多的是一种修养,宽则得众。与朋友相交,要以诚相待,切不可虚情假意。赞美的话要出自真心,批评的话要与人为善。当然,批评还要讲究方式方法,但无论采取什么方式,与人为善是最根本的。
父母在遵循以上的交友原则的同时,还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急人之难。朋友有事,要全力相帮,而且要帮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友情的可贵就体现在急难之时。这种帮忙不需对方回报。如果为朋友做点事,就等着对方回报。那就不是友谊,而是交换。金钱、物质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但真诚的友谊是无价之宝。
其次,与朋友相交既要尊重别人,更要自重,特别是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相交。不要利用友情谋求私利,否则会影响友谊。友谊虽不像爱情脆弱,但也需要细心呵护,否则就可能中途夭折。古人说,礼尚往来,尊重总是双方的事,但是要赢得别人的敬重,除了要敬重别人,更要自重,要有完美独立的人格。朋友升迁了,你要向他祝贺,但不要希望朋友提携你。“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样的人是可悲的。
再次,交友要宽,但也要慎。就是说,交友“宽”,是宽在人的社会身份,三教九流,无不可交;“慎”,是慎在人的内在品质。贩夫走卒,只要品质高尚,心地善良,当然可交,但杀人越货之徒却断不可交。交友不慎,导致贻害终生的事时有耳闻。从这个角度说,交友不可不慎。
最后,交友的最高目的是心灵的沟通,提升彼此的精神境界。事业上的伙伴固然可以成为朋友,酒肉朋友却要尽量少交。要多交心灵相契、有共同追求、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样的朋友才是人生的财富。也只有这样的朋友,才能做到“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父母在交友时一定要慎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人说,看一个人交什么朋友,就能知道他的为人。同样,看父母今天交什么朋友,就能预知孩子明天会交什么朋友。为人父母者,不可不慎。
教子小径:
1.在孩子的学习、交友的问题上多给其讲解谨慎的重要性,同时强调好交友的原则。
2.在孩子拿不准交朋友的主意的时候,帮助孩子多参考。
3.告诉孩子遇到一些生活或学习上的问题,自己解决不了时,要多向老师和长辈请教。
名人教子名言:
不要对每一个泛泛的新知滥施你的交情。
--莎士比亚
与那些欣羡我们并附和我们所说一切的人相处是一种单调而有害的享乐。
--蒙田
选择朋友一定要谨慎!地道的自私自利会戴上友谊的假面具,却又设好陷阱来坑害你。
--克雷洛夫
40.陈毅--“我觉悟得比较迟,但一经觉悟就坚决干”
陈毅简介: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该校党支部书记。1928年4月,率部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先后任工农红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军委书记。1929年至1934年历任红四军前委书记、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赣西特委书记、江西军区总指挥等职。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苏区坚持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新四军代理军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山东、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员等职。建国后任上海市市长、华东军区司令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为中共第七、第八、第九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三、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72年1月6日在北京逝世。
陈毅教子故事:
陈毅经常以谈心的形式让子女了解革命前辈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从而沟通了两代人的心灵。
1963年8月间,陈毅就先后四次和儿子谈话。他向儿子讲述家史,他还谈了外祖父给他的印象。他说:“正是与外祖父的接触,使我看透了官场上的那些人物的丑恶面目,开始对腐朽没落的旧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了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