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中外名人教子经典60篇
20558200000006

第6章 性格--个人完善自己的根本(3)

贺龙教子故事:

贺龙一生勇敢顽强,他教育自己的孩子也要成为勇敢的人。有一次,他的儿子踢足球把腿摔断了,石膏绷带还没有去掉,他就要儿子拄着拐杖去上学。有人担心会出危险,贺龙淡淡一笑说:“不要娇惯得太厉害了,我们打仗的时候,带着伤不照样执行任务吗?”父亲的话鼓励了儿子,他把拐杖夹在自行车上,勇敢地用一条腿蹬车上学去了。

贺龙的小女儿16岁那年,学校开展军事体育训练,她报名参加了少年宫摩托车训练班,妈妈知道后担心女儿出危险,不想让女儿去参加。贺龙知道后立即指出:“摩托车运动是勇敢人的运动,让咱们的小女儿去锻炼锻炼,做个勇敢的人,不比把她关在家里好得多吗?”她妈妈听了这话,也只得同意她参加。女儿听了父亲的话,参加摩托车训练的决心更加坚定,决心做个勇敢的人。

在贺龙的严格教诲下,他的子女继承了贺家的家风,培养自己不怕艰苦的精神,做个勇敢的人。

育子点拨:

通过这个故事,贺龙元帅对子女勇敢精神的培养可见一斑。勇敢是一种精神和品质,指的是人不怕危险和困难,有胆量的一种心理品质。它是人类心灵的生命力量,也可以作为一种性格习惯,而且需要从小就开始培养。

一般来说,造成孩子胆小怯懦性格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来自于成人的教育。比如,父母对孩子过分保护与溺爱,事事包办替代,使孩子丧失了锻炼的机会;或者父母对待孩子过于严厉。

如果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过于专制,造成孩子整日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或对孩子的活动过于限制,不准他单独外出,不准他与同龄人交往,结果造成孩子性格孤僻,缺乏交往技能,害怕与人交往;还有,我们常见到或听到成人对孩子的一些不良暗示,如“你再不听话就把你关到小黑屋子里去”或“你再不睡觉,老狼就会来吃你了”等,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孩子胆小怕事的性格,将来也就难成大器。

那么怎样让孩子勇敢呢?贺龙的有些做法不一定全对,并不是说孩子伤没好就让其拄着拐杖上学或支持女孩子学摩托车才叫勇敢,我们讲的勇敢品质的培养内容,更主要的是敢于在集体面前说话、表演,敢于参与力所能及的各种活动和各种游戏等。

对于刚会蹒跚学步的孩子来说,如果不小心跌倒了,大人不要立即去扶他起来,而是鼓励他自己慢慢地站起来的毅力。别小看,这些也是孩子勇敢的培养。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父母应有意识地锻炼孩子所惧怕的事物,如滑冰、游泳、跳水、登高等,这样也可以训练孩子的勇气,让他在活动中找到自信,逐渐变得勇敢起来。

教子小径:

1.贺龙的儿子腿摔断了,贺龙鼓励他拄者拐杖去上学。

2.贺龙的女儿要参加摩托车训练班,贺龙积极支持,以锻炼孩子的勇敢品质。

名人教子名言:

那些你能做到的,或你所梦想的,就着手去做。勇敢里面有天才、力量和魔法。

--歌德

告诉一个人他很勇敢,就是帮助他变得勇敢。

--卡莱尔

命运的女神帮助的是勇敢的人。

--维吉尔

12.黄炎培--“你们小事不做,何以成就大事”

黄炎培简介:

黄炎培(1878-1965),爱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字任之。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1902年应江南御试中举。1905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曾参加辛亥革命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辛亥革命后,历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省教育会副会长、省议会议员。1917年赴美国考察教育。回国后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理事长。抗日战争期间,任国民参政员。1940年底参与筹组民主政团同盟。同年底发起筹建中国民主建国会,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1945年7月访问延安,会见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领导人,回重庆后写了《延安归来》,如实介绍陕甘宁边区情况,对中共深表敬佩。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等职。1965年12月21日卒于北京。

黄炎培教子故事:

黄炎培的一生是为国为民、勤于奋斗的一生。他一生严于律己,注重修养,同时,在教育子女上也是如此。

有一次,黄炎培在自己的书房里故意把鸡毛掸子扔在地上,然后分别叫几个儿女进来,看他们怎样行事。大女儿看到掸子没有拾,绕道走到父亲身边;儿子直接从掸子上跨了过去,就当没看见;小女儿更粗心,一脚把掸子踢到一旁去了。这时,孩子们的母亲走了进来,看到地上的掸子,立即拾起来放回原处。黄炎培抓住这件事教育孩子:“你们小事不做,何以成就大事?眼前一把掸子都懒得弯腰拾起,又何以指望你们长大为国为民尽心尽力;不从现在就开始修身养性,将来绝不会成为‘敬业乐群’的有用之才。”孩子们听了后都惭愧地低下了头。这件事对孩子们教育很大。

孩子们长大后,黄炎培将自己的座右铭与他1940年作的《律己歌》合在一起,赠予他的子女们。全文是:“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黄炎培用座右铭的方式告诫他的子女们:

1.要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不要半途而废,更不要被谬论邪说所误;凡事都要探求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力求实事求是;说话要守信用,说到做到,行动必须踏实,不轻浮敷衍,真正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2.在事情不多、比较清闲的时候,仍需勤奋,事情繁忙的时候,不要慌乱,而要沉着冷静,有条不紊,说话算数别人才会相信,没有私心杂念才会刚正不阿,理直气壮。

3.对待同志态度要和好,像春风一样宜人;对原则问题要严肃认真,爱憎分明,对坏人坏事要像秋霜一样严厉无情。做人要像铜钱一样,外圆内方,就是要外表随和,谦虚谨慎,不要锋芒毕露,盛气凌人;而内里却要严正,有自己的主张,有做人的骨气。

黄炎培的这些教诲,对他的儿女们的健康成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育子点拨:

黄炎培对子女的教育是值得我们做父母的学习的,尤其是他对孩子们对掉在地上的鸡毛掸子的态度的教育更是给人启发。黄炎培抓住这件事对孩子们进行教育,“你们小事不做,何以成就大事”这一点可说是恰到好处!另外,黄炎培用给孩子们座右铭的方式教育子女的方法也值得做家长的学习。

下面,我们仅就如何教育和培养孩子如何不忽视小事,从小事做起上进行一些阐述。

前几年在社会上被广为传颂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从3岁起就开始做一些打扫家庭卫生的事情,每次吃完东西,桌面和地面的果皮和瓜子壳都由她收拾。长大后,上街买东西的时候,问路、问价钱、请售货员过来、提要求等简单的事务,都是由她出面去办。有时候没有时间排队,也是由她上前去向服务人员和排在前面的人说明情况,商量能否得到优先照顾。这些事,她每次都办得很好。为了不让女儿产生道德方面的混乱,刘亦婷的妈妈事先就教女儿:“用欺骗或耍赖的办法插队,是令人讨厌的自私行为。如果排队确实有困难,应该正大光明地请求帮助,只要你说清楚需要帮助的理由,人们一般都会让你优先的,因为中国人有尊老爱幼的好传统。但是如果你说不清楚,那我们只好不办这件事。”亦婷十分清楚“加塞儿”和“请求优先”的区别。每次得到照顾,都忘不了真心诚意地向那些好心人连声道谢。

事实上,做家务也是孩子拓展知识面的好机会。比如,让孩子洗袜子时,妈妈可向他(她)介绍肥皂和洗衣粉的去污原理;孩子协助妈妈做菜时,就可以告诉他(她)糖或盐的溶解、浓度与味道的关系等等。

让一个已经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孩子改变好逸恶劳的习惯是很困难的,这往往需要一整套奖励和惩罚制度,而且还不一定能使孩子做到从内心改正过来。但在把模仿大人当游戏的幼儿阶段,使孩子养成重视小事的习惯却并不难。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刚会走路的孩子,就有帮妈妈做事的要求,两岁时会帮着递送物品,3岁时便产生了参与成人生活的愿望,四五岁时就能自己收拾玩具、衣服和洗刷自己的碗筷。从人的本能来讲,是愿意做事的。只是由于家长过分照顾,事事都要包办代替,才使孩子养成了娇懒的不良习惯。

对独生子女家长来说,不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的办事能力,是一件后患无穷的事。社会心理学家做过的一项调查发现:亲子之间的纠纷,大多源于子女过分依赖家长,使家长力不从心,子女则因为某些要求没得到满足,而埋怨家长无能。那些从小习惯于大小事都依赖家长的孩子,成人后的自立能力都比较差,遇事总是指望着家长一帮到底。随着子女的需求和家长的能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相互间的不满和怨言也与日俱增,以至出现纠纷和冲突。这些孩子很少考虑自己为家长做了什么,他们把家长为他们付出的艰辛劳动看作理所当然,一旦家长失去了处理能力或劳动能力,这种人很少去尽起码的孝道。

在现实生活中,农村的孩子目睹家长的劳动,也参与一些辅助劳动,对家长的辛苦有直接的体验,大多比城里的孩子心疼家长。城里的孩子很难体会到家长工作的艰辛,因此,更需要让他们在家务活中体验家长的劳累,即使家里有保姆,也应该让孩子洗自己的小衣物和打扫自己房间的卫生,以帮助其养成重视小事的良好习惯,改变其不良习气。

教子小径:

1.黄炎培故意把鸡毛掸子扔在地上,然后从孩子们对掉在地上的鸡毛掸子的态度,教育孩子们要重视小事,才能成就大事。

2.黄炎培用座右铭的方式告诫他的子女们怎样对待真理、怎样做人、怎样对待同志等。

名人教子名言:

表里如一,恪守本分,无欺无诈,正人君子为人处世应该这样。

--简·奥斯丁

有涵养的人心思极细,虽应仓卒而胸中依然暇豫,自无粗疏之病。

--吕坤

信任别人的人,比不信任别人的人,要犯较少的错误。

--卡密罗·迪·卡乌尔

13.廖承志--不以门第取人,也不以男女厚薄相待

廖承志简介:

廖承志(1908-1983),祖籍广东惠阳。出生于日本东京。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通晓5种外语,擅长书画、诗词、戏剧。在孙中山、宋庆龄和他的父母廖仲恺、何香凝的教育、影响下,积极投身于大革命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年赴日本留学,1928年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廖承志长期致力于巩固和发展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祖国的统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半个世纪以来,他在反对侵略势力、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成为著名的国际和平战士。第七、八、十、十一、十二届中共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一、四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六届人大主席团成员并获国家副主席提名,第一届政协委员、常委等职。1983年6月10日在北京逝世。

廖承志教子故事:

廖承志年轻的时候,整天为革命东奔西走,顾不上照顾自己年老的母亲和幼小的孩子。建国后,孩子们也都长大成人了,他自己也上了年纪了,不过,他对自己的子女始终要求很严。

廖家在海外的亲戚很多,其中有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一系的,也有他的母亲何香凝一系的。我国实行开放政策后,许多亲戚回来探亲时,都向廖承志提出可以资助他的儿女们出国留学,也邀请他们到国外探亲。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廖承志总是一面表示感谢,一面婉言拒绝。直到后来,他的6个儿女,没有一个出国留学,也没有一个到海外探过亲。

廖承志有个女儿叫廖坚,出生在香港,她在那里上学到小学四年级,是香港许多亲戚看着长大的。有一次,一位亲戚专门写信来邀廖坚去香港探亲,这位亲戚到北京来时,也当面向廖承志提出此事。于是,廖坚按手续在单位提出申请。可是,不知怎么回事,申请转到廖承志手里,就被他扣压了。直到第二年春天,邀请廖坚的那位亲戚在广州见到廖承志时,又提到此事,廖承志当时点了头。可是当廖坚去问爸爸时,廖承志只是对女儿说:国内不是挺好吗?去香港干什么,还要花人家一笔钱。这样,廖坚最终也没去成香港。

虽然如此,廖坚也理解爸爸的心思。有些人借开放政策,眼睛瞪着海外,千方百计找关系到外面去,廖承志对这些很不赞成,他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学这一套,孩子们也就服从他的意愿了。廖承志的小儿子豆豆,在暨南大学毕业后,他的女朋友要到美国留学,豆豆也想同去,结果廖承志硬是没让去。他们结婚之后,豆豆安心留在国内工作了。

廖承志一生不趋炎附势,不以门第取人,也不以男女厚薄相待。他自己的孩子不少,可是还曾经收养过几个烈士遗孤,在家里同亲生儿女一样对待。罗伟明的父亲是30年代同廖承志一起在上海被捕的难友,后来被国民党杀害了。解放初期伟明在北京念书,住在廖家,廖承志对他很好。后来他参加了志愿军。叶挺将军的女儿健梅也是让廖承志留在家里,同他的女儿廖坚一起上的中学。

在生活正常的年代是这样,在动乱年代,廖承志仍然是这样。1967年,贺龙元帅夫妇被“四人帮”关押起来了,他的三个孩子无家可归,到处流浪。有一天,廖承志的女儿丁丁把贺龙的女儿黎明带回家来,当时的廖承志也已经给批斗了好几次,家门口的大字报都贴满了。可是,他还是把黎明留下了,关心她的吃住,安慰她不要太伤心,希望她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去生活。有一次,廖承志要出去,他走到院子里,又返回黎明屋里,嘱咐她哪儿也不要去,就在这里住着,有什么要求就提出来。

廖承志就是这样以自己的一身正气来教育自己的子女的。

育子点拨:

廖承志自始至终都坚持不让自己的子女到国外去,以自己的一身正气影响和教育着孩子们,而且在动乱年代也坚持这样做。这对他的孩子的教育起了很好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这里,我们就来说说如何对孩子进行正气教育,以作为家长借鉴。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是逐渐学会道德判断的,当他遇到一件事情,或听说一件事情,他要对这件事的对错、好坏做一个判断,因此,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家庭或学校都应当给予适当指导,人能分辨正和邪的时候他就会接受越来越多的正的东西,思想上行为上就会很正,邪的东西也就远离他,那他的正气就会越来越强。所以对家庭或学校教育来说培养孩子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很重要,孩子必须学会做道德判断,家长和学校应把好的道德标准教给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