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将源兵魂
2082300000019

第19章 修宅(一)

村子里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对洛川评头论足,往日里看洛川戏谑的申请没有了,转而是敬畏的表情。自古民畏官的思想让他们对当官的都心存畏惧,现在看到洛川骑着高头大马,腰间挎着宝刀,后面还有几个同样骑马的随从,村里人更是不敢放肆,就连平日里经常拿洛川开玩笑的小孩现在也规规矩矩的呆在大人怀里不敢出声。

来到村西头,此时洛满仓老两口早已得到消息,听说自家儿子回来了,老两口便急急忙忙来到门口迎接。

看到洛满仓和陈氏站在门口翘首官网,洛川连忙下马,向洛满仓和陈氏二人行礼道:“爹、娘亲,孩儿回来了。”

看到身着官服的洛川,陈氏率先憋不住,哭了出来,一边哭一边用手抚摸着洛川,说道:“川儿,前几日娘听说你立下大功还不相信,昨日又听说你去黑风寨剿匪去了,娘心里十分不安,你没事吧,孩子。”

“娘,我没事,我好好的呢。你看我”说着,洛川在陈氏面前转了一个圈。

“没事就好,没事就好。”陈氏抹了一把眼泪说道。

“爹,娘,孩儿给你介绍,这几位都是我的好兄弟。”洛川指着赵冀几人说道。赵冀几人连忙给洛满仓和陈氏行礼。

“哦。来,快家里坐,家里坐。”陈氏笑着说道。

以为洛川家里的院子太过狭小,因此洛川几个的马匹只能拴在屋外面。此时,洛川家外面早已占满了人,看着洛川几个,不时指指点点,品头论足一番。

来到屋里,陈氏先是招呼给人做下,又要去给几人烧饭。

“娘亲,你不用忙活了,我们都已经吃过了。”洛川看到陈氏忙活的身影忙说道。

“现在已经晌午了,你们早该饿了,来,你们等着,我给你们做些好吃的去。”陈氏笑着说道。

见陈氏执意要去,洛川无可奈何,从怀里掏出一白两银子给了陈氏,说道:“娘,这是孩儿立了大功,府尹大人赏赐给孩儿的,你收好了。”

“不用,川儿,你出门在外,用钱的地方多,这些钱你留着用,娘这用不着。”陈氏连忙说道。

“娘,这些钱你就留着吧,我这还有,你不用为我担心,这些钱就是给你们二老的。”洛川笑着说道。

看到洛川执着的眼神,陈氏方手下洛川手中的银两,一边还说道:“这些钱娘给你存着,等你娶媳妇的时候再用。”洛川微笑不语,因为他知道像陈氏这样的慈母来说,给她钱她也不会花在自己身上。

等到陈氏出去做饭,洛川坐下来对着洛满仓说道:“爹,我这次带兄弟过来是想让他们帮衬着咱翻新一下院子。”

“翻新院子?”洛满仓疑惑的说道。

“对,从前几天我就想着将咱家的院子翻修一下,您和娘岁数都不小了,也该享享福气了。”洛川笑着说道。

“川儿,你不知道啊,翻修院子可是要不少银两啊。”洛满仓有些忧虑的说道。

“银钱的事情你不用担心,孩儿立下大功,长官赐了孩儿不少银两,足够翻修院子的了。”洛川看出洛满仓的忧虑,安慰的说道。

“还是算了吧,这些银钱你得来不易,不要这么轻易就花掉了。以后你用钱的地方还多着呢。”洛川要帮自己翻修院子,让洛满仓很欣慰,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想法。

“呵呵,大爷,洛大哥现在已经是泾河镇的百户了。以后朝廷的俸禄要比以前不知道翻了多少倍,这些你就不用担心了。翻修院子的事情你也不用操心了,一切都由我们来办就成。”一旁的孙德海插嘴道。孙德海知道自己留给洛川的印象很坏,所以一有机会就想法讨好洛川。

“那也不能乱花啊。”洛满仓虽然嘴上还这么说,但是心里却是已经同意了。

看出洛满仓同意,洛川呵呵一笑,冲着赵冀几个人说道:“下面我分配任务,吃过午饭之后,赵冀、紫风,你们去泾河镇找些翻修院子的材料以及找些建筑师傅,泥瓦匠什么的你们看需要什么人就找些什么人。继田,你和孙德海去泾河镇买些吃食,多买一些肉来,大家伙都好久没见荤腥了,这次让你们开开荤。”

“好来,大哥就瞧好吧。”众人齐声说道。

虽然在这几个人里,洛川的年龄是最小的,但是众人却心照不宣的喊洛川为大哥,而洛川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以后要让这些人完全服从自己,就要让他们心底里刻下自己的烙印,让他们心里加深自己在他们心中的高大地位。

很快,吃完午饭四人分头行动起来。

俗话说的好,人多力量大,在洛川这表现的很极致。早上定下要翻修房子,下午已经万事俱备、不欠东风了。木匠、泥瓦匠等等各类人员还有翻修房屋用的木头、砖头等等全部准备齐当。

洛家的邻居们看到洛川家闹腾的如此热闹,都好奇的来观看。知道洛家要翻修房屋,都热情的来帮忙。洛川自然热烈欢迎,在古代邻居之间还是相当热情的,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说得不错,谁家有事邻居们经常全体出动。

在古代一般大兴土木,都会选择良辰吉日来做动土之日,但是一来洛川只是在翻修房屋,二来他对于这些封建迷信也不太感冒。所以,一切程序能免则免,在最短时间内把房屋修起来。

在古代乡村盖房子不像后世有水泥、红砖,而在古代一般人家盖房子主要用泥土、茅草还有青砖。建房用的砖瓦在汉***始出现,后来逐步普及,古代建房一般会用青砖建房,再用泥土混合茅草刷墙。

在古代,还有朝廷为老百姓建房子的先例。

北宋政府在首都开封设了四家“福田院”,每家福田院都有几百间住房,凡是逃荒入京的流民、赤贫破家的市民、无人奉养的老人,都有资格在里面居住,不管住多长时间都免费。不光住免费,吃也免费,政府供应一日三餐。

到了南宋,福田院没有了,政府又开设了分工更加明确、服务更加周到的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院,其中安济坊的功能是慈善医疗,漏泽园的功能是安葬无人认领的尸体,居养院的功能则是住房保障:让遭了天灾的居民和无家可归的乞丐居住。这个措施一直延续到南宋中叶。

如果评价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要说宋代最仁慈。就拿官员的假期来说,在古代,除平时的休息日外,也有节假日。唐朝时期,中秋节放假三天,寒食、清明放假四天。明代冬至放假三天,元宵节放假十天。为了鼓励朝中官员尽心国事,晋代还定有“急假”,即让官吏处理紧急家事。不过,一年不得超过六十天。后晋时期,家在外地的官吏探亲路程所耽搁的时间也算为假期。

到了宋代,除这些常规假日外,法定的节假日更加丰富多彩:据宋史笔记《文昌杂录》记载,元日(春节)、寒食、冬至各放假七日,这就有点类似如今的“黄金周”;天庆节、上元节、天圣节、夏至等等也都放假,合计法定假日有七十四天,加上三十六天旬休日,共一百一十天,与今天的节假日总数非常相似。基于人伦血缘和宗法观念,宋代还有许多“人性化”的假日,比如父母住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三十日定省假;在五百里外,则每隔五年有十五日的定省假。儿子行冠礼时有三天假期;儿女行婚礼时有九天假期。父母亲去世,官员需丁忧三年。即便亲戚去世,根据关系远近也设不等的假期。

北宋的著名诗人苏轼曾做过开封府的推官,负责档案管理和修订史书等公务。苏轼乃文章大家,挥笔潇洒,十天就能轻松完成全月任务。但当时官府也实行“签到制”,要求每位官员早上签到、晚上值班,这就让苏轼有些不自由了。苏轼十分盼望“旬末”休假,以便自由活动。因此每到这一天他就可以到处游逛。当时汴梁城规模宏大热闹非凡,是世界第一大都市。但再大的城市转几次也就够了,何况文人的爱好不在城市而在名山大川,于是苏东坡就向往着外出观光旅游。幸好每年的春节、寒食和冬至都有长假,苏轼就利用这些假期,到处游山玩水开阔眼界,他的许多佳作都是在旅游途中完成的。后来苏轼调任杭州通判,上任时恰逢冬至“黄金周”,西湖、钱塘等各大景区游人如织,他便选择到人迹罕至的吉祥寺游览,留下“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的名句。

其实,苏轼每调到一个地方任职,节假日自然没少光顾附近的名胜古迹,宋神宗元丰五年,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年头。这一年初秋,七月十六既望,也就是民间所谓的“鬼节”,人们都在家烧纸焚香,苏轼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泛舟赏月,探古访幽。看着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送爽的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苏轼与朋友们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不禁大发思古之幽情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于是便有了“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前赤壁赋》的千古绝唱。就这样,苏轼不仅过了一个愉快的“黄金周”,而且还有《前赤壁赋》大作问世。纵观苏轼一生许多传世的名篇大作大都是在“黄金周”等假日的游赏中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