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将源兵魂
2082300000054

第54章 蹴鞠

洛川完成李祯押俘的任务便启程回泾河镇,这一次洛川算是收益颇大。不仅结识了静安居士李天恩,更是和国手范西屏成为好友。虽然周晋没有和洛川说一些实质性的内容,但是和周晋谈话之中洛川可以感觉出周晋对自己表现出的浓浓好感。就凭这一点,洛川这一趟就值了。

当然,洛川不知道的是李天恩和范西屏对自己不仅仅是结实好感,还有更深的一层。

周晋在得到俘虏皆为突厥人后,一刻没有延误,便六百里加急将事情详细的写进奏折呈报皇上。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这一股突厥流寇全部都是洛川率人杀死俘虏,按说功劳全都是洛川的。

但是奏折上并没有如实禀报,而是分了一部分功劳给柳开几个。周晋和柳开不属同一阵营,但是周晋为了洛川着想还是将一部分功劳给了柳开。毕竟在你庆州府境内,你堂堂参将寸功未立,必定受到皇帝的责难。如此一来,柳开难免要将此仇记在洛川身上。而周晋自己对洛川好感颇深,正想着大力栽培洛川,如果柳开想要和洛川为难,自己必定很被动,所以只好退一步了。当然,功劳大部分还是洛川的。

奏报传到京城,瞬间便轰动了洛阳城。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知道了汉军大破突厥大军的事情。

虽然只是一股流寇,但是宣传上却是说成了突厥铁骑。人数也不只是几十人,而说成了上千。这些都是题中应有之意,不提也罢。

弘武帝叶正德看到周晋的奏报很是兴奋,一直以来大汉羸弱,跟突厥人数次交锋大都是以落败告终。前些日子就听说从突厥流窜到大汉一股流寇,在北方几省流窜作案,造成巨大损失。

叶正德严令官兵绞杀这股流寇,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这股流寇前些日子流窜到了庆州府境内,没想到短短几天工夫就被全歼,而且还俘虏了不少流寇。周晋果然没有让自己失望。

“洛川?”叶正德默默念了这个名字,奏报中说洛川年仅二十岁,便已数次立下功勋。周晋在奏报中对洛川评价很高,对于周晋的眼光,叶正德还是很认同的。

“左相,对于洛川,你觉得该如何封赏?”叶正德望向阁下一名五十岁年纪,身材略显肥胖、佝偻的胡须老者说道。

此人正是周晋的恩师左相李治,此人出身贫寒,是从底层一步步升上来的。后来因为又从龙之功,便坐上了左相的位置。如今已有数个年头,但是李治的圣眷依旧很盛。

洛川是周晋看好的人选,作为周晋的恩师,李治当然是立顶的。听到叶正德的询问,李治笑呵呵的说道:“皇上,数年来我朝和突厥人多次交锋,落败占多数。如今我大汉出了个骁勇男儿,皇上可喜可贺。对于这位年轻的小将,老臣认为皇上应当重赏才是。”

“右相以为呢?”叶正德又看向另一名中年人,中年人年纪要比李治小上不少。一件宽大的紫色长襟官袍,衣服的垂感极好,腰束月白祥云纹的宽腰带。上面挂了一块玉质极佳的墨玉,形状看似粗糙却古朴沉郁。

此人名作赵程昱,算是世家子弟,赵家乃是东南旺族。虽然赵程昱的名望要逊色于李治,但是他背后有一个庞大的家族,所以实力和李治比起来一般无二。

如今的叶正德子嗣不多,成年的皇子只有两位。大皇子如今已经封王,在东南为官,大皇子号称文武双全,是下一任皇帝呼声最高的人选。因为大皇子多年在东南为官,因此和赵氏家族关系颇佳,因此,赵程昱是大皇子一派的中流砥柱,力挺大皇子。

然而大皇子叶忱虽然年长,但是因为当今皇帝对二皇子叶云很是宠爱,所以优势并不明显。二皇子叶云多年一直陪伴在叶正德身前身后,深受叶正德喜爱,所以在叶云身后也有一批支持者。而李治就是其中的领衔人物,而且李治的小女儿已经和叶云有婚约,就凭这关系,李治肯定会为叶云鞍前马后效力。

两派这些年明争暗斗,叶正德看在眼里,并没有多加阻拦。只是在其中和稀泥,两派官员多次上书皇帝立太子,但是都被叶正德扣下,没有了下文。如今,叶正德已五十出头,加上身体状况不佳,两排现如今的斗争已经是白热化。

听到叶正德询问,右相赵程昱先是点点头,说道:“左相说得有理,但是这位小将如今不过二十岁,如果封赏太高肯定会让他心生骄奢,这样则不好了。微臣以为只要意思到即可。”

听了赵程昱的话叶正德微微点头,而李治眉头微皱,他早就想到赵程昱会站出来反对自己。等到赵程昱一说完,李治就站出来说道:“右相所言差已,重赏洛百户,就是为了立个楷模。让下面的士兵们知道我当今圣上不吝啬官位封赏。只有这样,以后我大汉跟突厥作战才会勇往直前,我大汉军队士气才会士气如虹。如果有功不赏,那岂不是让士兵们寒心吗?”

赵程昱微微一笑,说道:“左相言重了,我只说对洛百户不要重赏,又没说不赏。洛百户只有二十岁,把他抬得太高了,未必就是好事。”

李治回道:“赵相这句话就错了,甘罗、曹冲都是少年天才,为何我大汉就不能抬一个天才,反而要压制呢。老臣恳请皇上重赏洛百户。”

叶正德微眯眼睛,看着下面争吵不休的二人,说道:“二位臣工说的都有道理,那就取个折中之法吧,升洛百户为千户吧。”

赵程昱和李治无奈的看着叶正德,面前这位皇帝最大的特点就是和稀泥。不过皇帝已经发话了,二人也只有领命行事。

洛川回到泾河镇之后,没两天就接到了圣旨。洛川升任千户,原来的千户汤振因为贪功冒进被免职,汤振前些日子就已经灰溜溜的走了。汤振出身世家,本来来泾河镇是想镀金的。没想到偷鸡不成蚀把米,汤振本来就对洛川有成见,这下对洛川算是记恨上了。因此,洛川在京城里便有了几个敌人。

原来汤振旗下一共有三个百户,加上自己一共四个。但是因为汤振冒进,伤亡了近百人,因此洛川手下充其量就只有三个百人队。

因为有了带兵经验,再加上自己有了一批上过战场的士兵。将他们分散到其他两个百户营中,按照以前制定的练兵计划,倒也有条不紊。

几天下来,洛川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士兵之间团队意识不强,大都是自己干自己的,只见并不团结。甚至有这样一个现象,在队伍里以村为单位形成小团伙,互相敌视。

这些都不是洛川希望见到的,因此洛川思索之后想出一个方法来,就是蹴鞠,对,就是足球。蹴鞠流传了两千三百多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

关于蹴鞠的起源,公元前307年,也就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改革,推行“胡服骑射”,赵国人学会了骑马射箭。赵王经常带着其亲信骑着马出城闲逛,好不威风。一日,来到一树林,看到林中有野兔数只,国王金口一开,“抓活的”,遂兵分四路,合而逮之,不想惊吓之中,野兔横冲直窜,从马群的平缝中纷纷逃去,一无所获,众人摇头叹着。一谋士突然眼前一亮,上前献计“大王,这种围堵很有趣,我们不妨用球代替兔子,不出宫门便可天天玩之。”“好主意”赵王大加赞赏“这件事就交给你全权负责”。于是,足球运动便在中国诞生了。但当时还属于骑在马上运动,称之为“蹴鞠”。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足球制作技术也有所改进。唐代在制球工艺上有两大改进:一是把用两片皮合成的球壳改为用八片尖皮缝成圆形的球壳。球的形状更圆了。二是把球壳内塞毛发改为放一个动物尿泡,“嘘气闭而吹之”,成为充气的球,这在世界上也是第一个发明。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高俅因踢球而发迹,告诉了我们这样两件事:一是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贵族是喜爱踢球的,有些人本身爱踢球,有些人爱看踢球。宋徽宗赵佶是个足球迷,他看了宫女踢足球后写诗道:“韶光婉媚属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争蹴鞠,两朋庭际再输赢。

之所以选择蹴鞠,就是因为足球可以迅速融化军队中这种小集团意识,变得更加团结。而且足球还是一项强身健体的好运动,比起单调的训练来说这个应该更受欢迎。说干就干,洛川根据后世足球场上的规则,便在自己的军营里开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