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百战将星
20906900000022

第22章 擒获“东陵大盗”(2)

2、江洋大盗。盗墓有胆,守城有术

1947年4月,在着名的汤阴城中,蛰居着一个也非常着名的人物。他的出名,既非文才超群,也非武功盖世,只因为有过一次惊世之举--掘了西太后慈禧之墓而恶名远播。这个空前绝后的盗墓贼,就是此时荣膺蒋介石暂编第三纵队司令的孙殿英。

孙殿英据守的豫北重镇汤阴,成为刘邓大军豫北反攻战的首战之地。孙殿英虽然在劫难逃,但劫难降临之前,他还是有过一番作为的。经过他多年苦心经营,汤阴城被他构筑成了一座坚固城堡,一连五道防线,拱卫着他的老巢。六纵在其友邻的配合下,困城达一月之久,才啃下了汤阴城,因此,孙殿英也算得一个乱世英雄,一代枭雄,可谓掘墓有胆,守城有术。

由于孙殿英是个“历史名人”,攻城开始前,各部队在做战前动员时,即特意为其“画像”,“悬赏”捉拿:

孙殿英的相貌特征:大个儿,光头肉脸,一脸麻子,六十多岁,外号:孙大麻子。要活捉。捉住孙殿英,记大功一次。

当然,谁都想活捉孙殿英。

其时,六纵三个旅加三纵独一旅,四个旅同时攻汤阴四关。头一天激战一夜,除十八旅攻占东关外,其它三关均未攻克。

第二天,两位旅长在电后里交流情况,肖永银对十七旅旅长李德生说:

“你那个沟怎么过?过不了,就没法打。”李德生旅从东南方向进攻,前面一条两丈深、几丈宽的大壕沟,部队无法逾越。李德生说:“是啊,是啊,这沟实在是问题……”两人正说话间,不想电话被“窃听”,纵队政委杜义德横插进来突然道:

“你们两个嘀嘀咕咕讲什么?”肖永银对着话筒一吐舌头:妈呀,政委听见了。杜政委人极和善,旅长们都觉得政委好说话,因此有什么难题都敢向政委摊,这时,他抖落出来。

“我们没别的意思,要推迟一天打。”推迟一天打还不顺利。孙殿英部卒一万多人,凭借环形防御体系拼命抵抗。眼看从地面打不进去,只好采取“地道战”把地道一直挖到城墙根下,从地底下接敌。地道一开挖,孙殿英有点着慌,命人挖个坑,放个水缸每天倾听,“土法”侦察共军在哪里挖,情形有点像电影《地道战》。但汤阴地下的水龙王暗中帮了孙殿英的忙,挖着挖着,地下水就“咕嘟咕嘟”往上冒,千辛万苦挖成的地道,“哗啦”’一声塌陷了--前功尽弃。这样一来,一连二十多天、汤阴城果真像孙殿英吹嘘的那样:固若金汤。这下不但纵队急,连野司也急了,下达一道强硬命令:三日内破城。

肖永银在电话里给李达发牢骚:

“李参谋长,你到前线来看看,你要求我们那个时间完成,是不行的。”李达一来,果真。无奈,“地道战”又放弃了。最后只有强攻。强攻也得跟孙殿英耍点小花招:地道照样敲打。因此,孙殿英每天的例行公事仍旧是趴在水缸上听,注意力自然分散。

4月30日黄昏,汤阴攻城战总攻开始了。猛烈的炮火轰击着孙殿英的第三道防线--城壕低堡群。此时的刘邓大军,已经今非昔比,山炮、野炮、榴弹炮,该有的都有了。几十门大炮组成一个强大的炮兵集群,只打二百公尺宽的正面城垣。汤阴城在战火中颤栗。一俟十旅十六旅攻占了张庄,十七旅冲过用高梁杆填平的几丈深壕跃上汤阴城墙……江洋大盗孙殿英的命运也就决定了。

3、孙殿英的未日。两件宝物

十八旅五十四团在平汉战役中曾经驻守汤阴,对汤阴地貌很熟,且该团极善巷战,因为有这两大优势,在汤阴城破之后,五十四团从城东南投入--假如有命运的话,那么,就是命中注定孙殿英要做十八旅旅长肖永银的阶下囚。因为,孙殿英的司令部恰恰设在城东南。

当一声巨响在头顶炸响以后,孙殿英自知大势已去,不愿与汤阴共存亡,“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带了几个亲兵和副司令刘月亭一起钻了地道。五十四团很快发现了孙殿英的逃向,在后面紧追不舍,而五十三团则在前边堵。地道通向附近一座村庄,村庄四周一片水泽,孙殿英跑过地道吊桥,进到村子里,自以为他命大福大造化大,再一次死里逃生大难不死,正靠着一截土墙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突然,一阵哈哈大笑,惊得他回过头来:

“哈,司令官跑得好快呀!”--十几支乌黑的枪口正对着他们。

这一刹那,孙殿英明白了:一切都骤然结束了,华衣锦食,金银珠宝,英雄美酒,殊丽娇娃,全部成为昨宵一梦,包括掘慈禧墓的壮举,也都甚是遥远而苍白……

五十四团团长兴奋地报告说:

“旅长,我们捉了孙殿英!”

“是吗?太好了!赶快给我带来!”肖永银对着话筒大声喊。

然而,他等不及了。在房间里兜了几个圈子后,他对李震说:

“我去去就来。”李震笑了:“心急什么?抓住了,还能再插翅跑了?”肖永银不好意思地搔搔头皮:“久闻大名了!再说,孙司令官驾到,哪有不恭迎之理?”说完,冲李震做个鬼脸儿,急急地出了旅部。

在汤阴城东关,两路人马相遇了。此时,太阳钻出了云隙,把几束强光投照在一片狼藉的战场上,到处残垣断壁,烧焦的树木和房柱冒着缕缕青烟,枪声已绝,空气中弥漫着尚未散尽的硝烟。来来往往的战士正忙着打扫战场,押解俘虏。在一截断墙旁,肖永银见到了他非常好奇急于看见的“东陵大盗”。

两路人马同时停住了脚。

五十四团政委上前敬个礼,转身介绍道:

“这是孙总司令,这是我们旅长。”旁边一个战士好奇地挤过来,大声他说:

“啊?你就是孙大麻子!”肖永银瞪了那个战士一眼:“你说什么?”当面叫人绰号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战士自知失口,缩缩脖子,不敢吭声了,谁知道,孙殿英居然丝毫没有不悦之色,反而讨好似的,对着战士点头哈腰,连声说道:

“兄弟多年的了,兄弟多年的了……”这句话让人听起来,就是:兄弟是多年的孙大麻子。战士们都憋不住笑了,怕旅长发脾气,偷偷地捂着嘴笑。

肖永银强忍往笑,对孙殿英道:

“你跟他们去吧。放心,我们不会亏待你。”孙殿英的身后,紧跟着一个随从,随从手里提两只大箱子,箱子并不招人眼目,很普通的木箱,外面裹一层红颜色皮革,只是箱子的体积特别大,长条形状的,孙殿英走哪,提箱随从便寸步不离地跟哪,当提箱随从从肖永银面前经过时,他只掠了一眼,并没想到里面会有什么。到此时为止,孙殿英的这两口箱子还没人碰过,大概连孙殿英都奇怪:“共军”的纪律严明到如此地步……

孙殿英被他押到旅部附近关了起来。与此同时,活捉孙殿英的消息报告了野司。不到一个钟头,电话来了:

“野司叫你把孙殿英的两个东西送来,两件宝贝,一个是玉石西瓜。一个是宝剑。”野司的情报机关果然厉害,连孙殿英有什么都一清二楚,肖永银立即叫来了保卫干事:“你去查查。看看他那个箱子里是不是有这两样东西?”保卫干事走后,他有点放心不下。野司说孙殿英有两件宝贝。这两件宝贝肯定不寻常,因为,孙殿英从慈禧墓里盗了许多宝物。如果最后只留下这两样,一定是稀世之宝罗!可是,他到底带没带在身边,还是被他藏起来了、埋在什么地方了?……他赶紧跑过去,想要亲自查找。

一进门.孙殿英马上恭恭敬敬站起身,点头哈腰地:“啊,啊,啊……”肖永银对他点点头,和颜悦色道:

“孙总司令,听说你有两件宝贝,你拿来我看看。”瞬时间,孙殿英的大麻脸上露出一副苦相,历尽风险好不容易留下来的宝贝就要失去,真比拿刀子割肉还心痛难忍,却也无法。既然身为阶下囚,性命难保,况乎宝物?主动献上,或许会将功折罪……孙殿英愣怔了半天,麻脸上浮现出极为复杂的感情,最后点头哈腰道:

“兄弟献宝,兄弟献宝……”说完,转头命令他的随从说:

“你把箱子打开。”箱子打开了,顿时满屋生辉。

第一口箱子里,红绸之间,躺着只玉石西瓜。这玉石西瓜,甚是精致可爱。其大小模样酷似半个真西瓜,大可以假乱真:皮为绿王,瓤为红玉,籽为黑玉。绿玉碧绿,翠生生,青翠欲滴;红玉鲜红,红艳艳,光彩夺目;黑玉如墨,一粒一粒,镶嵌在红玉之间,像一颗颗光鉴可人的黑星星……红、绿、黑三种宝玉,浑然一体,巧夺天工。

第二口箱子里,横卧一柄宝剑。打开一层又一层红绸,一柄青铜古剑跃然眼前。由于年代久远,剑身己成黑色,剑柄镂金雕玉,乍一看,黑不溜秋,并无夺人之处,然而,这柄剑,却有一番不同寻常的来历……

这两样东西,都价值连城。

肖永银看了看,笑着问道:

“孙总司令,你这两样宝贝,是从哪里来的呀?”这一问,孙殿英倏然神色黯然,啼嘘不已。英雄旧事,恍如昨日,当年盗墓的威风,盗墓的豪胆,盗墓时阴森可怖而壮观的场面,利用军事演习而精心布置周密策划的惊世一举,盗得大量宝物后的狂喜和为保住宝物而付出的心惊肉跳如坐火山口的惊险经历……

孙殿英叹息一声:

“这东西,是从……从慈禧墓中,盗来的。”

“你这两件宝贝有什么特殊呀?”肖永银又好奇地问。

孙殿英用目光抚着箱中的宝物,嗓音暗哑地低声回答说;“这只玉石西瓜,是外藩进贡清朝皇帝的。这柄宝剑,是三国时,赵子龙的剑……”肖永银心里一惊,哦,赵云赵子龙的剑、那么,当年把刘备从黄鹤楼里救出,赵子龙就是用的这柄剑?那么当年曹刘吴鼎足而立,赵子龙就是用这柄剑过关斩将赢得万世功名?……他不由握剑在手,宝剑沉甸甸的,望着锈蚀的古剑,两千年前赵子龙的神伟英姿,仿佛跃然眼前……

“孙总司令,这些宝贝必须上缴。”他把剑放回箱中,合上箱盖。对孙殿英说。然后,命人驰送野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