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哈佛家训VIII:舍与得的人生经营课
21001900000024

第24章 挣脱思维的樊笼(3)

皮特清楚地记得,一次他和父母一道去布鲁克林参加教区的节日,母亲开车,父亲坐在一旁指挥。“过了曼哈桥就到了。”父亲说。

车子过了桥,沿着两边公寓鳞次栉比的街道前行,车外时时闪过寂静的院落,被遗弃的旧厂房和作坊。偶尔有几只浑身沾满了烟垢的狗冲着车狂吠几声,然后蹿向一边。最后,车子终于来到了一个朝向纽约港的被风雨侵蚀得日渐腐朽的码头。远方,斯台顿岛依稀可见。

母亲一面调转车头,一面责怪父亲:“见鬼!我看我们该找个加油站问问方向!”父亲听罢指着前方说,“一直往前,然后往左一转就到了。”父亲的口气竟像钢铁一样硬。

车窗外漆黑一片,后座上的两个姐姐睡得正香。这时,母亲再也憋不住了,她把车往路边一拐,停了下来,对着父亲喊道:“喂,为什么我们不能搞清方向再走?难道迷路还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吗?”父亲也火了:“用得着吗?我根本没有迷路!”父亲的声音震得车窗玻璃哗哗直响,把正熟睡的姐姐们吵醒了。

在苏格兰度过蜜月回到纽约之后,皮特总在琢磨这桩童年往事在他心里留下的印记。打这之后,皮特开始故意多问路,甚至明明认得路也去打听。为了减轻心理压力,皮特问路时总装出英国人或爱尔兰人的腔调,但这也没有使他心安。

后来,皮特把他的苦衷说给朋友听。皮特发现有这种恐惧的并非他一人,它并非因皮特幼年的经历才存在的。这种恐惧感是跨文化、跨年龄的。不论犹太人或非犹太人,黑人或白人,年轻人或老年人,几乎每个和皮特谈话的男人都颇有同感。不管生长在何处,他们都忌讳求人问路,他们都有相似的体会。无论是夫妻间的口角还是恋人间的争执,导火线总是因为男人们都坚信自己的方向感,很少有例外的。

皮特逐渐认清了:尽管世界上因性别而产生的差异会逐步减少以致消除;尽管小伙子们不再会为哭鼻子而害臊,大姑娘们不再会为说脏话而羞赧;即使男人们在家操持家务,女人们外出参加全国篮球协会的比赛;男人对方向感的固执和自信也是丝毫不会改变的。

这种感觉来自男人的遗传基因,其根源远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甚至百万年前,追溯到“爪哇人”、“北京人”和“尼安德特人”的时代。我们祖先中那些经长途跋涉跨过冰川原野和茫茫草原的猎人和游牧部落中的父兄们,他们闻风辨向,在树上或地上安放标记,或仰视星相,或耳贴地面,借以确定正确的前进方向,不至于使全族陷入沼泽或成了凶残野兽的美味佳肴。

皮特和妻子结婚已有4年,同在外面做事,一起分担采购、做饭、收捡屋子和付账等家务琐事。在第一个孩子出生之前,还一起去听孕妇保健的讲座。但是,每当外出旅行的时候,他们绝不求人问路,这已成了他们夫妻间的默契。皮特闻风辨向,仰观日月或是默默地盯着手中的地图,靠这些方式来辨别方向。

他们没有迷路,绝对不会迷路。

在生命的旅程中不因错过一日路程而内疚,我们要无忧无虑去享受现实生活的可爱之处。

没人愿当落伍的人

每个时代,都贬斥旧的错误,但却都产生新的错误。

--富勒

曾在世间有一个小丑。

他长时间过着很快乐的生活。但渐渐地有些流言传到了他的耳朵里,人们说他是一个被公认为极其愚蠢、极其鄙俗的家伙。小丑窘住了,开始忧郁地想:怎样才能制止那些讨厌的流言呢?

一个突发奇想使他的脑袋瓜开了窍……于是,他一点也不拖延地把他的想法付诸行动。

他在街上碰见了一个熟人,那熟人夸奖起一位着名的色彩画家。“得了吧!”小丑提高声音说道,“这位色彩画家早已经不行啦……您还不知道这个吗?我真没想到您会这样……您是个落伍的人啦!”

熟人感到吃惊,但立刻同意了小丑的说法。

“今天我读完了一本多么好的书啊!”另一个熟人告诉他说。

“得了吧!”小丑提高声音说道。“您怎么不害羞?这本书一点意思也没有,大家老早就已经不看这本书了。您还不知道这个?您是个落伍的人啦!”

于是,这个熟人也感到吃惊,也同意了小丑的说法。

“我的朋友杰克真是个非常好的人啊!”第三个熟人告诉小丑说,“他真正是个高尚的人!”

“得了吧!”小丑提高声音说道,“杰克明明是个下流东西。他侵占过所有亲戚的东西。谁还不知道这个呢?您是个落伍的人啦。”

第三个熟人同样感到吃惊,也同意了小丑的说法,并且不再同杰克来往。总之,人们在小丑面前无论赞扬谁和赞扬什么,他都一个劲儿地驳斥。

只是有时候,他还以责备的语气补充道:“您至今还相信权威吗?”

“好一个坏心肠的人!一个好毒辣的家伙!”他的朋友们开动论谈起小丑了,“不过,他的脑袋瓜多么不简单啊!”

“他的舌头也不简单!”另一些人又补充道,“哦,他简直是个天才!”

最后,一家报纸的负责人,请小丑到他那儿去主持一个评论专栏。

于是,小丑开始批判一切事和一切人,一点也没有改变自己的手法和自己趾高气扬的神态。

现在,他--一个曾经大喊大叫反对过权威的人--自己也成了一个权威了,而年轻人正在崇拜他,并且害怕他。

他们,可怜的年轻人,该怎么办呢?虽然一般地说,不应该崇拜……可是,在这儿,你试试不再去崇拜吧--你就将是个落伍的人啦!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不敢挑战他人的人,只能是懦弱无用的人。做一个勇于最随时代、勇于改变时代的人。属于我们自己的时代,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

作品被撕碎之后

成功的秘诀,就是不屈不挠地追求。

--本杰明·迪斯雷利

迪斯尼在上学的时候,就对绘画和描写冒险生涯的小说特别着迷,并很快就读完了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探险小说。一次,老师布置了绘画作业,小迪斯尼就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一盆花画成了人脸,把叶子画成人手,并且每朵花都以各自表情来表现着自己的个性。这对孩子来说应该是一件非常值得肯定的事,然而,古板的老师根本就不理解孩子心灵中的那个美妙的世界,竟然认为小迪斯尼这是胡闹,说:“花儿就是花儿,怎么会有人形?不会画画,就不要乱画!”并当众把他的作品撕得粉碎。小迪斯尼辩解道:“在我的心里,这些花儿确实是有生命的啊,有时我能听到风中的花朵在向我问好。”老师感到非常的气愤,就把小迪斯尼拎到讲台上狠狠地毒打一顿,并告诫他说:“以后再乱画,比这打的还要狠。”

值得庆幸的是,老师的这顿毒打并没有改变他“乱画的毛病”,他一直都在努力地追求着成为一个漫画家的梦想。

美国参加“一战”后,迪斯尼不顾父母的反对,报名当了一名志愿兵,在军中做了一名汽车驾驶员,闲暇的时候,他就创作一些漫画作品寄给国内的一些幽默杂志,他的作品竟然无一例外地都被退了回来,理由就是作品太平庸,作者缺乏才气和灵性。

战争结束后,迪斯尼拒绝了父亲要他到自己有些股份的冷冻厂工作的要求,他要去实现他童年时就立志实现的画家梦。他来到了堪萨斯市,他拿着自己的作品四处求职,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之后,终于在一家广告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然而,他只干了一个月就被辞退了,理由仍是缺乏绘画能力。

1923年10月,迪斯尼终于和哥哥罗伊,在好莱坞一家房地产公司后院的一个废弃的仓库里,正式成立了属于自己的迪斯尼兄弟公司,不久,公司就更名为“沃尔特·迪斯尼公司”。虽然历尽了坎坷,但他创造的米老鼠和唐老鸭几年后便享誉全世界,并为他获得了27项奥斯卡金像奖,使他成为世界上获得该奖最多的人。他死后,《纽约时报》刊登的讣告这样写道:“沃尔特·迪斯尼开始时几乎一无所有,仅有的就是一点绘画才能,与所有人的想象相吻合的天才般的想象力,以及百折不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最后他成了好莱坞最优秀的创业者和全世界最成功的漫画大师……”

岁月是公正的,正是绘画的能力、天才的想象力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力,支撑起了他生命的辉煌。然而,那想象力却被认为是胡闹而招来了毒打,绘画的能力竟一再被人们否认,幸运的是沃尔特·迪斯尼并没有因他人的评价而否定自己,而是沿着自己的梦想之路坚定地走了下去……

是金子总会发光,如果它不会因世人的喜爱而将自己涂上别的颜色的话。独具特色的才能一开始总会受到世俗观察视角的挑剔,直到这种才能捕获到新的审美观,人们才会蜂拥而至。

独特的考试

能量加毅力可以征服一切。

--富兰克林

1931年2月1日,叶利钦出生在斯维尔德罗夫斯克州布特卡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艰苦的生活使叶利钦养成了刚毅的性格。上学后,他以自己的积极进取精神和果敢刚毅在同学们中崭露头角。

少年时代,他就幻想着考船舶学院,曾为此研究过造船原理,认真地学习过厚厚的教科书。但后来,建筑这一行业吸引了他,就进了乌拉尔工学院建筑系。

之前,叶利钦还接受过一次独特的考试。那是考试前他回家看望爷爷,当时爷爷已是七十多岁,思维仍很清晰。见面后他对叶利钦说:“如果你不用自己的双手给我盖点什么,我就不让你去考建筑学院。你就在院子里给我盖一个小澡堂。你要自己打地基,一个人做木墙和准备做墙用的原木。我就给你交代这些,我不会告诉并帮助你的。”爷爷的脾气很倔,果然连手指头都没动一下。叶利钦独自一个人累得筋疲力尽,特别是在竖起一根根做木墙用的原木时,一个人更是不容易,经常是竖起一根,另一根又倒了下来,只得重新开始。

就这样忙了整整一个夏天,澡堂终于建成了。爷爷严肃地对他说:“这下子你可以去学建筑了。”

走上工作岗位后,叶利钦不仅表现出了才干和勤奋,而且显示其固有的固执和好斗的性格。他的性格对他的仕途并未产生任何不良影响。相反,他相当顺利,平步青云。

1969年,他当上了斯维尔德罗夫斯克州委建设部部长。7年以后,又被破格提拔为该州州委第一书记。叶利钦在这一职位上一干就是10年,直到1985年契尔年科去世,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总书记并在苏联发起改革时,才被调往莫斯科工作。这次调动使他不久就踏入了苏联的最高层权力机构。

世界上有的事情当我们用力量征服不了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意志去征服它。当用意志也很难征服的时候,就用毅力去征服它。

把敌人也要当人

爱你的仇敌吧,就像爱你的兄弟,因为爱可以溶解一切仇恨。

--梭罗

1944年冬天,苏军已经把德军赶出了国门,成百万的德国兵被俘虏。每天,都有一队队的德国战俘面容憔悴地从莫斯科大街上穿过。当德国兵从街道走过时,所有的马路都挤满了人。苏军士兵和警察警戒在战俘和围观者之间。围观者大部分是妇女。她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或者是父亲,或者是丈夫,或者是兄弟,或者是儿子,都让德寇杀死了。她们每一个人,都和德国人有着一笔血债。

妇女们怀着满腔仇恨,当俘虏们出现时,她们把一双双勤劳的手攥成了拳头。士兵和警察们竭尽全力阻挡着她们,生怕她们控制不住自己的冲动。

这时,最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位上了年纪的妇女,穿着一双战争年代的破旧的长筒靴。她走到一个警察身边,希望警察能让她走近俘虏。警察同意了这个老妇人的请求。

她到了俘虏身边,从怀里掏出一个用印花布方巾包裹的东西。里面是一块黑面包,她不好意思地把这块黑面包塞到了一个疲惫不堪的、两条腿勉强支撑着的俘虏的衣袋里。看着她身后那些充满仇恨的同胞们,她开口说话了:“当这些人手持武器出现在战场上时,他们是敌人。可当他们解除了武装出现在街道上时,他们是跟所有别的人,跟‘我们’和‘自己’一样具有共同外形、共同人性的人。”

于是,整个气氛改变了。妇女们从四面八方一齐拥向俘虏,把面包、香烟等各种东西塞给这些战俘。

这些人已经不是敌人了,这些人已经是人了……

究竟是把敌人变成人,还是把人变成敌人,这里体现了人类灵魂走向的两种可能性:一种走向通往天使,一种走向通往魔鬼。人类真是一个极其奇怪的群体,他们高贵的时候那么高贵,凶狠下流的时候竟然那么不讲道理。

小孩与小偷

当智慧无力驾驭知识时,知识便如一匹倔犟的马掀翻它的骑士。

--查尔斯

他是一个高大、瘦削、灵敏的小偷,从头到脚穿戴一身黑色。他熟练地打开门窗,悄悄地潜入房间,用手电筒向地面扫射了一下,从一堵墙闪向另一堵墙,在一个米黄色的、装饰着动物和沃尔特·迪士尼的人物图案的小柜前停了下来。他踮起脚轻轻地向前走去。经验告诉他,人们总是把贵重的物品放在最出人意料或最不显眼的地方,认为这样可以迷惑小偷。衣柜面上放着一张字条,字迹歪歪扭扭,是小孩的字迹:

“小偷先生,”小偷借助手电光,看着字条上的字,“我看了电视新闻节目和听了爸爸、妈妈的议论,得知近来本市的这个地区发生了许多偷盗事件,您很可能会在某个晚上光临我们家。我想请您千万别拿走我的长绒毛小熊。我在生病,它是日夜陪伴我的小伙伴,因为我既不能去公园,也不能上街跟其他小朋友一块玩。右边第二个抽屉有我的储钱罐,罐里一直存放着别人给我卖礼物的钱。如果您喜欢,就把它拿去吧!小路易斯。”

看完字条,小偷的双眼都被泪水湿透了。回忆像闪电似的掠过他的眼前:他小时候珍藏的一切玩具中,最心爱的是用厚纸皮做的穿蓝色礼服、扣金色纽扣、戴军用帽的士兵。他想起自己躺在破旧的床上,抱着厚纸皮士兵睡觉的情景。于是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钞票,留给这个小孩。

小偷小心翼翼地打开右边第二个抽屉,把手伸进去寻找储钱罐。……他再次哭了,不过这次哭是一阵剧痛引起的:一个弹簧捕鼠器打断了他的四根手指。这时灯光自动亮了,报警器也响了。

小孩在床上快活地笑起来。小偷这才发现,小孩既没有生病,也没有什么长绒毛小熊,有的只是智力过人的与当代其他孩子一样的聪慧、机敏,以及对电子知识的通晓。

不论生活多么不幸,聪明的人总会从中获得一点益处。不论人生多幸福,愚蠢的人总觉得无限悲哀。

努力向前迈进

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来完成的。

--约翰逊

一位熨衣工人住在机车房中,他的周薪只60元。他的妻子上夜班,不过即使夫妻俩都工作,赚到的也只能勉强糊口。他们的孩子耳朵发炎,他们只好连电话也拆掉,省下钱去买抗生素为孩子治病。

这位工人希望成为作家,夜间和周末都在不停地写作,打字机的噼啪声不绝于耳。他的余钱全部用来付邮费,寄原稿给出版商和经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