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当代]学校德育理论发展与马里延科《德育过程原理》
2107500000002

第2章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现实走向(2)

3.成立道德教育研究机构和道德教育实验室美国的哈佛大学、明尼苏达大学、斯坦福大学、圣母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等等,都先后成立了道德教育、研究和实验机构,推动了各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深入广泛地开展。美国在60年代后期,还把对大学生的伦理道德、道德心理分析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第1号项目来规划。在第1号规划中,关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的课题就设了300件以上,其数量之多,大大超过其他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4.形形色色的道德教育理论学说问世在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中、道德教育理论学派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全球本位德育理论,包括生态伦理学、科学的人道主义学说和学会关心教育哲学。第二类是社会本位德育理论,包括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德育论,班杜拉的社会观察学习德育论和艾里克森等的新弗洛伊德主义德育论。第三类是个人本位德育理论,基于存在主义哲学之上的极端个人主义德育论,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上的德育论和基于认识结构心理学之上的德育论。

5.伦理道德成为各大学本科生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课程中增设伦理道德课程已成为一种趋势。如在行政管理学院设置行政伦理学,讨论政治界的丑闻及其涉及的道德价值观;在商学院设置商业伦理学,讨论商业活动中的欺诈问题;在医学院中设置医学伦理学,讨论诸如安乐死、堕胎、试管婴儿和用病人进行医学试验等问题;在新闻学院中设置新闻伦理学,讨论新闻中虚假报道问题;在法学院设置法律伦理学,讨论如水门事件等法律道德问题。

据统计,1997-1978年,全美的623所大学开设了2757种伦理课程。

美国律师协会和法学会达成协议,规定法学院所有毕业生务必通过职业道德课程的考试,方能进入律师界工作。商业协会规定,商学院必须开设职业道德课程,着重讲解企业和公司经理经常面临的职业道德问题,为将来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

为了提高授课质量,学校还在学生中开展一系列的道德教育活动。如制订和实施学生道德行为规则和标准;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社团活动;改善大学的道德环境和道德气氛等。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他们把培养“责任公民”放在学校教育的突出地位。

年代末,美英德等西方国家的学校在通过废除体罚制度的同时,相应地增加了社会、政治学科的教学量,引进了《文明公民概论》、《法制》

等新学科,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及各种道德品性。

(三)西方道德教育回归学校的理性思考

1.要坚定不移地把道德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从国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把道德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决不是只有我们国家。西方主要的发达国家,特别是经济和教育非常发达而社会情况又很不相同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像美、英、日、德、法等国家在制订本国教育改革计划时,都把学校道德教育提高到了与国家兴衰、社会稳定相关的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这种不约而同地把学校道德教育放在学校教育首位的发展趋势,决不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偶然巧合,也不是出于某一领导人的个人意愿或某个国家的特殊需要,而是充分体现了在当今世界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学校道德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对此,江泽民同志曾经明确指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一定要遵照江泽民总书记的这一指示精神,坚定不移地把道德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当然,把德育放在首位,要注意区分不同社会、不同国家的不同道德观。我们要坚持和倡导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其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

2.树立学校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在教育观念上,要改变那种为教育而教育的价值观念,树立学校的道德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获得健康和谐积极向上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学校道德教育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包括道德教育思想、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环境、效果研究等等。

这些内涵的根本标准是什么,不能简单地以是否符合某种条条框框或先验的规定准则为取舍,而是要看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这种教育价值观出发,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我国新时期学校道德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要把学校道德教育建立在研究变化了的时代和学生思想实际的基础上,从中寻找未来学校道德教育的起点,建立起健康、向上、积极、开放、灵活、和谐的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体系。

从我国的现实状况来看,建立起健康、向上、积极、开放、灵活、和谐的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体系,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其具体内容是:(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教育、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历史教育、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育,正确认识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的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包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中国近现代史教育、中国国情教育、热爱社会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3)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教育。(4)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5)人生观教育。包括人生价值教育、人生理想教育、人生态度教育。(6)道德品质教育。包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7)学风教育。包括学习目的教育、治学态度教育。(8)劳动教育。包括劳动观念教育、劳动态度教育、热爱劳动人民教育。(9)审美教育。

包括审美观念教育、审美情趣教育、审美能力培养。(10)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心理调适能力培养。

3.坚持学校道德教育的层次性原则学校道德教育的无层次性是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着的普遍性问题。道德教育的层次性包括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育对象的层次性。这是因道德教育对象文化程度高低不同而产生的不同层次。例如小学、中学、大学(包括研究生)‘就是根据文化程度不同而划分的三种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这就要求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做到小学、中学、大学(含研究生)的道德教育课程设置的界定要分明,力求分级施教,克服以不同层次为本位,追求本层次的完整,导致整体上的错位、越位或不到位的现象。做到各层次学校道德教育目标层次化,德育内容规范化,德育方法科学化,德育操作形式具体化。从整体上体现层次的特殊性、内容的连续性和根本目标的一致性。

二是道德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学校道德教育内容包括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历史观、政治观等,这些观点之间虽然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但在教育的现实性上却是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区分的。比如在世界观教育过程中,由于各人的世界观不同,表现为人们具有高低不同的道德境界。因而教育的要求是不同的。从现实社会的状况看,人们的道德境界,大致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级道德境界是大公无私、毫无利己、专门利人、舍己为人,这是共产主义精神,是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境界。第二级道德境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使个人利益服从国家的和集体的利益,这是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思想。社会主义中大多数人民群众可以达到和应该达到这一道德境界。第三级道德境界是自私自利,一事当先先为自己打算。这是小生产的个人主义,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少数后进分子正处在这种道德境界中。第四级道德境界是损人利己、惟利是图,“一切向钱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不计后果,这是一种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针对上述四种不同层次的道德境界,在世界观教育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层次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达到应有的目的。

4.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来强化学校的道德教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我国学校的教育产生了影响,同时,它对学校道德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学校道德教育面临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为了确实抓好学校道德教育这一工程,必须采取如下几方面的措施:

一是要采取强制性手段,保证校内道德教育课按计划时数授课。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过数十年的痛苦周折和探索,终于不约而同地明确规定学校必须专门设置道德教育课,并且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

相比之下,我国教育界有的领导则对道德教育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学校道德教育排不上课,对专门开设道德教育课不予重视,不按教学计划执行。为了保证教学时间和效果,必须采取强硬措施,使道德教育这个“软”任务真正“硬”起来。

二是要把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师的事,社会、家庭和学校要紧密协作。但是,现实的状况是:教育部门在鼓吹社会教育,党政部门在呼吁社会教育,社会团体在敷衍社会教育,大家都在糊弄社会教育。“社会教育”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文件中。要改变校内校外教育相脱节这一现象,必须由国家和地方行政出面组织,教育行政部门作参谋或助手,把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强大的道德教育氛围。

三是建立和完善道德教育考评制度。道德教育考评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必要保证。通过考评,可以全面了解和衡量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表现及其发展水平。道德教育评估应以学校道德教育目标和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为依据,建立和完善道德教育考评的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按照思想、政治、品德的分项内容及其标准进行考评。道德教育考评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采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断整体考核和综合评定,力求客观公正。应当以事实为依据,做到动态考评与静态考评相结合,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全面考评与重点考评相结合,阶段性考评与总结性考评相结合,教师考评与学生考评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