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明末镇国将军
2107700000017

第17章 好消息,但有问题

崇祯,名朱由检,明熹宗朱由校同母弟,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神宗朱翊钧孙。

他刚继位时,就干净利落的解决了权倾朝野的九千岁魏忠贤,清剿阉党整顿厂卫平反冤案。一时间,朝野上下尽皆称颂明君坐堂,好不意气风发。

遂大笔一挥,以顾恋生民疾苦,不忍收刮为名。免除商税,以及豁免积欠的丝税与茶税。时天下士人皆高呼圣天子再世,真是万民有福。

才十七岁的朱由检,得到这些夸赞后,也飘飘然起来,做起了明君梦。

哪知第二年,他就被狠狠的甩了一个耳光。已巳之变可以说是让他丢尽了脸面。

清军在征服林丹汗后,绕过宁锦防线,从大安口入关,经蓟门抵通州,将京城给围了起来。

而这,还只是噩梦的开始。

随后不久,因为气候异常田地歉收,官府收刮无度,加征辽饷等原因,流民军亦兴起,流窜于西北与中原大地之间。

波澜壮阔的明末农民大起义就这样开始了。

而关外的清军,几乎每年都会来找麻烦。不是在宁锦发动攻击,就是效法已巳之变,绕路从蓟州到大同一带毁边墙入关,劫掠大明的京畿地区。

每次大明都会吃一次大亏。

但这些都没有吓倒有明君理想的崇祯。

他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甚至连朝服破了都舍不得换新的让人补补继续穿。虽说这补衣服的报账比采买新衣都贵,但这不是太监们瞒着他干的嘛!

他关心国事,大小朝会从不缺席,还经常在宫中召见看重的大臣,“虚心听从”大臣们的意见。每天处理奏章到半夜都不愿意结束。

可以说他这个皇帝当的是兢兢业业,起早贪黑忙碌的要死,十几年的时间,就把一个十七岁的少年郎,折腾成了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子。

即使崇祯把自己给折腾成了这个样子,大明的状态也没有一点好转。相反,相比登基之时,还更加的破败了。

李自成已经在襄阳称王,张献忠正在谋划着四川,东掳的大军还在齐鲁大地肆掠,破州掠县。更可气的是,东掳攻破兖州后竟然屠城,连太祖分封的鲁王府都被屠戮一空。

好在自己任命的督师周延儒,三天两头的就会送来一些捷报(他还不知道这是假的)。不是收复某处被攻破的城池,就是帮助某个城池打退了东掳的进攻,亦或是在某处歼灭了一队小股的东掳……

正在批改奏章的崇祯,看到这些好消息后,一直愁苦着的脸总算好了一些。

王承恩正好从外面回来,崇祯就问道:“大伴你回来了!事情办的怎么样了?”

崇祯经常喜欢出宫微服私访,这次出去时意外发现,同样的东西,宫中采买的价格要高几十倍。勤俭吝啬的崇祯当即就发火了,要彻查此事。

负责调查的人很负责,但结果确让崇祯很恼火。

内宫二十衙门中,内宫监、尚膳监、尚衣监,酒醋面局等衙门的总管太监都有涉案。

得到结果后,崇祯就下令处死这些人,让王承恩去办。

王承恩跪地道:“皇爷,事情办完了!”

“事情都办完了,怎么还不高兴?”

“皇爷,印绶监总管大太监王芳不见了,同时不见的还有一些将要颁发的诏书。”

崇祯急切的问道:“丢了哪些诏书?是王芳偷的吗?”

“老奴查过,之前只有王芳进去过。

丢的是,赐死登州镇守太监刘启良的诏书,收押胶东王府镇国将军朱弘極等宗室(染指护卫的宗室)于凤阳高墙的诏书,训斥胶东郡王朱以沥的诏书,还有没收文登县胶东王府名下六处作坊的圣旨。”

丢的都是对朱以沥他们家不利的诏书。看样子,刘铨他们的奏章朝廷早就收到了,也对此有了决定,就是还没有来得及颁发下去。

“竟敢在宫中安插奸细,真是乱臣贼子!

朕誓要将其碎尸万段!”

崇祯在听了丢失的东西后,就认定王芳是被朱以沥收买了,脾气不暴躁就怪了。

“王承恩,拟旨……”

随着“钦此”二字念出,才念完冗长的圣旨,双腿发麻的朱弘極也可以站了起来。

圣旨写的一点也不华丽,通篇下来很容易让人理解。主要说的就是那么几件事:

一是,胶东郡王朱以沥被封为新的鲁王;

二是,封朱弘極为鲁王世子,原胶东王府王长子封为胶东郡王;

三是,准许鲁王府恢复王府三卫,以拱卫王府安全;

四是,贬黜原镇守太监刘启良为王府的承奉官,任命王芳为新的镇守太监。

这几件事,让痛苦与兖州被屠消息的宗室们都高兴了起来,有了三卫,安全上的保障就搞多了。

朱以沥也很高兴,不但从郡王荣升为亲王,还连带将往日忧虑的着接班人问题也解决了。

一个六岁儿童智力的长子,掌管其他的郡国是没问题的,反正都是米虫嘛。但掌管拥有大量工坊商号的胶东郡国就不行了。

而现在由智力正常的次子做世子,长子做郡王,这样的安排是最好不过了!

满面堆笑的朱以沥拿,和面带失落的刘启良,和同为宣旨太监和新任镇守太监的王芳寒暄了起来。

而朱弘極边边面带笑容的应付着想他道喜的人,边找着机会和徐远举一起跑出了院子。

脱离人群后,朱弘極就问道:“什么事?”

徐远举行礼道:“世子……”

“叫什么世子?还叫三哥。”

“嗯!三哥,是这样的……”

就在朱以沥在招呼王芳,朱弘極也遛了的同时,刘铨则带着一肚子疑问,找借口告别了喜悦的众人,也离开了王府。

“度衡兄,你这是怎么回事?”

王府外,混在看热闹人群中的李修身看到刘铨出来后,就引上去小声问道。

圣旨的内容,已经被人零零散散的传了出来。

而李修身是知道刘铨送了什么奏章上去的,按道理应该来的是问罪诏书,但来的确是封朱以沥为亲王,朱弘極为世子的圣旨,这就让他怀疑了。

“圣旨有问题!”刘铨以细不可闻的声音说道。

然后又跟着接受道:“哪个圣旨上,会将封藩王,世子,还有任免镇守太监的事都写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