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解读迷失中的家庭教育:女心理咨询师手记
21140400000017

第17章 学习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4)

有个朋友的孩子八九岁,生性乐观,甚至有点调皮,由此也让朋友与其妻子心生焦虑。那个朋友是从农村出来的,小时后家里穷,只能供一个孩子读书,他作为长子,自己出来打工,把上学的机会让给了弟弟,弟弟也很争气,考上了师范大学,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现在生活安定,也很幸福。其妻子也是因为家里穷,上不了学,后在家务农,两人结婚后,来到这个城市打工期间学了室内装修的技术,后又自己创业,创业的艰难不必说了,但夫妻两个唯一的愿望就是给孩子创造个好的教育环境,他们一直也在为这样的目标努力着。他们小时后没有上学的机会,那是一辈子的遗憾,只因为家里穷,他们不能再让自己的孩子因为穷上不了学。如今在这样的城市,房子,车子都有了,可感觉孩子总不能如他们所愿,不觉焦虑满怀。事实上,我见到那孩子时,他并不像父母所讲的那样对学习无兴趣,他每门科目都在九十分以上,但是父母还是焦虑没能各科满分,总认为孩子没有像他们想象的那样珍惜学习机会。父母放在嘴边的话是“我那时要是有这么好的条件,我肯定好好学习,绝对不会像他那么贪玩。”父母在补偿儿时的遗憾时,把自己这样的辛劳的感受扩大化,也对孩子的贪玩的产生片面性的认识和负面的情绪。对孩子的行为片面的认识,这不仅对问题于事无补,往往会增加教育的难度。孩子压根就体会不到你所说的您曾经的经历,也根本听不进去您的教诲,哪里会有接受与服从呢?您的教育难以实施时,您势必采取其他方式,但是其他方式的强行实施能得以见成效吗?随着孩子的成长,您继续您教育的思路时,您会感觉愈加困难,甚至出现严重问题会让您陷入难以想象的困惑中。所以我想告诉我的朋友——别活在您的遗憾中。

让孩子经历些艰苦未必就是错

大概每个都有生命的遗憾,都有着补偿的心结吧!有个未婚的朋友说:“父母一辈子在争吵,我一直生活在他们的无休止争吵声中。由此,我也活在他们制造的痛苦中。我绝不为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像他们为我营造的那个家庭,如果还是和他们一样,我宁愿不结婚了!”

您的内心深处那个疤痕时时刻刻体现在您对生活的认识中,由此始终沉浸在焦虑中。您焦虑着您的孩子像您一样缺衣少食或者是缺少受教育的机会,为了减轻这样的焦虑,您只有努力了。大概这也算是您生命的追求,也促进您生活质量的提高。当您的孩子并没有像您认为的一样珍惜学习机会和优越的生活时,心理自然难以平衡。

人生都有遗憾,也都会产生补偿心理,都不想把自己人生的遗憾让孩子继续承受,因为您最清楚那段人生的遗憾带给您的痛苦,这样的苦实在不能再让孩子经历了!这样的爱是伟大的,也是本能的。但我们始终不能忘记我们抚育的是今天的孩子。活在现在,思考在现在——如果不是我们过去的吃苦,岂有我们当初的努力!没有当初的努力,我们又何来今天的物质的富裕呢!由此,我们感谢我们曾经吃的苦,为了我们孩子的成长,孩子也应该吃点苦,他才知道什么是责任,才能成为自立自强的人。我们举个例子,假如您把一头非常温顺吃的、饱饱牛拉到水草边,您觉得它会听您的话好好吃草吗?是的,它非常温顺,但是它吃的饱饱的,它哪里还会有动力寻找吃的呢!

由此让我想起马玉涛为女儿铺的逆境之路。

马玉涛,他小时候家很不宽裕,为了生活,很小就跟哥哥到煤窑挑煤。13岁出来当兵,吃了很多苦头。坎坷的经历告诉他:艰苦的环境才能锻炼人,只有吃过苦的人,才能真正自立。所以,他也开始给女儿铺逆境的路了。只是希望她能适应比较艰苦的生活,并在逆境中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他从未把女儿当宝贝儿看待,吃的、穿的、玩的都跟别人家的孩子一样,甚至到大街上去玩泥巴。女儿上中学时,每年他都要她放假后到外地去旅游,就像被抛了出去,大连、青岛,她都去过。让她在独立生活的条件下自己管理自己,遇到困难和麻烦时,自己想办法去克服。让她去真正体验生活的艰难。

虽然把自己的女儿推到陌生的环境中去锻炼,他却一点也不担心。在这方面,他认为的也许和其他家长想的不一样。好比对待孩子游泳,因为怕出事,不少家长不许孩子游泳,其实如果你先教会了他,那么,那份害怕和担心不就成了多余的了吗?

事实证明他的女儿非常独立,上大学时她借宿在同学家里,生了病都是自己去看。有了这种坚强的性格和独立生活的勇气,他认为女儿一定会有出息。他作为一名军人,生活很简朴,总是穿军装。他女儿没有伸手要钱讲吃讲穿。她身上穿的是他改过的军衣,脚下穿着军用胶鞋,背的书包也是军挎包,花钱也很节省。

他经常外出演出,女儿学习很少有时间过问,学习都是在没人督促、没人管的情况下刻苦完成的,可她的学习很优秀。如今,女儿从北京医学院毕业了,当了一名外科主治医生,终于成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人。

这就与我们某些家长教子方式不同之处,思路不同,做法不同,其结果也就不同。我们何不换一种思路生活在现在呢!

上帝在造人的时候,是把眼睛放在了前面,就是唯恐人们老是看后面的东西。但是人们在生活中聪明地学会了转头看后面的是非对错了,总是沉浸在过去的生活中,眼睛里失去了光亮,甚至有光亮照过来,眼睛转到后面去了,自然光亮也进不到眼里。看来,上帝在造人时,还是有失误的,最为合适的做法就是让人的头不具有转动的功能!让人永远向前看!

但愿我指出上帝的失误之处,上帝会原谅我的冒犯的。事实上,我岂敢有责备他的意思!

22.理想岂可世代相传

每个人所生活的环境不一样,他所接受的信息就不一样,并且上帝给予每个人的天资也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梦想与能实现梦想也会不一样。一个生命没有替代另一个生命完成使命的责任和义务,只是因为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

渴望孩子实现我们未实现的梦是个错

这个世界有祖传秘方可以世代相传,造福千秋百代;也有遗产可以继承,让子孙富足美满;有家风需要继续发扬,可以弘扬家族正气……总之凡是能给予后代的,都会给予的。可谓是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了自己的丰功伟绩,想必一定会造福子孙。如今,我们发现理想也成为父母要让孩子们继承后再发扬光大的内容了。这当然比较合乎时代,父母有祖传秘方的不多,有古宝玉翠的也不多,有家产万贯的也未必人人都可以,也由此即使想给子女留下点什么,也几乎找不到眼睛能看到的现实存在了。那只好为子女寻找个生命方向了,其实就是自己的人生方向,这就让他传承我们的人生理想,也能弥补一下我们人生的遗憾。

国庆期间,我欣然去了清华大学的校园游玩。这实在是我人生向往的地方,有多少骄子在这里领略知识的胜景呀!有多少才华横溢的年轻学子在从这里走向美好未来呀!我实在是很羡慕能走进这个圣地的学子们的。由于鄙人不才,所以就权当生命遗憾吧!

看到很多父母带孩子来此,大概多是激发孩子求知欲望来的。很多高中学校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就是让他们先来清华、北大参观的,实在是教育的好方式。

偶遇某体育学院教师、其太太和八岁儿子。在我们共同游玩的途中,时而听到此教师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孩子,你知道爸爸多想上这样的大学吗?这也是很多人向往的学府,很多很多的优秀学生都来这读书,将来都会有好前途!你将来也一定要读这所大学!”太太也随声呼和。我也对其教师的一番教子言语表示赞赏。孩子几乎没有任何反应,他或许就感受不到父亲所言到底与自己有多大联系!他或许还在惦记着他的舞蹈课或者音乐课呢!您由此给他讲讲某个舞蹈大师或音乐大家,或许还能激发他的求知动机和模仿意识。那离他比较近,他会有感受。但这样的一所大学实际上视为旅游景点也未尝不可!

当我们再深思时,发现事实上好像我们的育人之路有点偏颇了。

我们都有美好的理想,神往着理想的实现。多少个春秋冬夏,多少次坎坷与迷茫,多少此无奈与叹息,我们都不成忘记那童年的梦想。岁月渐渐流逝,理想变成了梦想,但我们依旧难以割舍。怀揣着那理想抚育着下一代,也许那理想的实现者该是他了。寄予他更为坚定的信念与期待!然而,他是否能承担得起您的重托,或者是该承担起您的理想实现的责任呢?

中国至古就有子承父业的传统,此传统一直也是经久不衰,大概是因为是千年精华吧!我有个朋友的母亲是医生,母亲希望她大学学习医学专业,继承母亲的事业,让家业得以兴旺发展。也许是迫于母亲的安排,也许是尊重母亲的决议,也许是为了能给母亲一份安慰。她听从了母亲的安排,她大学就读医学专业。然而其结果呢?她不喜欢这样的专业,毕业后从事了一年不到的医生工作,自己实在无法忍受如此的痛苦的情况下,就开始自己喜欢的专业的学习。父母虽然也难以接受,但是也不能看着自己的子女如此痛苦,也只能在经济上继续支持她新专业的学习。如今的事实是,在她目前喜欢的专业上,她也是举步维艰,因为她毕竟错过了大学时对此专业的系统学习了,她的痛苦与无奈还在延续着。准确地说,父母的经济支持要延续,她的痛苦在延长。面对她如今的生活,父母在对其弟弟、妹妹的学业上的选择时,就开始民主化。但是我们要问家长,您有多少个子女让您的决定从新来过呢?

——高三学生母亲与朋友的对话:

母亲:这孩子气死我了。报什么专业都行,可他非要报个法律专业?

朋友:既然报什么专业都行,为什么不能报法律专业呢?

母亲:你说,考个教育专业或医学多好,从古至今,哪朝哪代不需要医生和教师呀,现在教师、医生工作稳定,生活又安定。学习法律,哪有那么多官司给他打的!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找个工作都难!

朋友:我说不是这个理儿。安定的生活应该是你的愿望,而选择专业是孩子的理想。

母亲:孩子不懂事,常言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理想能当饭吃吗?他爸和我一辈子风里来雨里去的,哪过上什么安稳日子呀!还不是想让他过上安稳日子呀!

学生:“女怕嫁错郎”以后说。问题是选择法律是不是入错了行。你不是老拿我说事儿吗?我思辨能力强,我有能力发展自己,这是我的理想。我实现了我的理想,我一样过安稳日子。

母亲真的很难满意这孩子的选择,她向往的生活——安稳。可是孩子往往没有您曾经有的坎坷人生经历,他没有您相同的感受。您给他创造好的生活,他何以知道安稳多重要性呢!他多年后可能理解您的追求,但他无法在当前完成的愿望,因为他还有自己的梦想,他也有自己对于自己人生把握的基点。当然他所擅长的或许与您所擅长的会有所不同,您对他的期望只是您的梦想,不是他的,或许也不符合他的实际情况。

事实上,在心理学上这是心理的代偿,它能给人以新的希望和心理的平衡。但是作为父母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把孩子当成自己实现理想的工作,却对孩子的成长往往起到消极的作用!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对父母,虽然家里穷,但还是倾其所有地供儿子读书。他们从小就没读什么书,想创业,知识匮乏,但做什么都不成。所以下定决心要让儿子考大学。家中凡是有一点好吃的,都给儿子吃。儿子营养好跟上了,就能好好读书了。有一次,给儿子单煮了个鸡蛋,让他补脑,儿子看母亲身体不好,要让给妈妈吃,妈妈很生气地拒绝了。儿子很争气,成绩一直不错。但上了高三后,他开始失眠,记忆力减退,本来会的知识也想不起来了。他怕如此下去,考不上大学,无以报答父母,多次想自杀,被送进了心理诊所。

孩子背负着父母的期望,他活地很辛苦,也很压抑。时间久而久之,他必定是心理不健康、且是痛苦的孩子。在这样的状态下,不仅学习效率受影响,可能学业上也难以进行下去,更谈不上父母“梦想”的实现。即使有一天,他按照父母的安排,实现了他们的“梦想”,那么他的事业也往往不是自己所喜爱的,这样压抑的事业之路,他也往往难以获得成功,更难以获得持久的成功。人生又何谓快乐呢?“人生不得行胸臆,纵活千年也枉然”。

这些孩子承受了这个年龄本不该承受的东西,也可能根本就受不了这样的安排,就自然学会了叛逆与作对,甚至伤害他人与自己作为发泄。可是父母还是无暇顾及孩子那美好的理想,然而始终难以割舍自己的追求。自己没有完成的人生理想,让孩子替自己去实现,这是许多父母都有的代偿心理及行为。许多父母在年富力强的年代没有发财、没有成名、没有重权在握,于是,就把希望延伸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出人头地,来实现父母想实现而又不能实现的理想。但是您真的能盼来您理想的实现吗?在还替您实现愿望的路途上,会出现三种结果:一您的理想也是孩子的理想,您与孩子都实现了理想,自然是皆大欢喜;二是孩子替您把理想实现了,但孩子却是无奈与痛苦的,此是一家欢喜一家愁;三是您的理想孩子无法替您实现,能力不足也好,极其对立也罢,总之就是丢了西瓜,也没得到芝麻。您觉得您的做法会是哪一种结果最有可能出现呢?

父母对孩子有所期望,当然可以给孩子提建议,让孩子作为参考,但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毕竟孩子与您不是成长在同一个年代,自然童年的梦想不会相同;您生活的经历而产生的愿望,在他没有同样的经历下,他不会跟您不谋而合。您忍心看着孩子在美好的青春年华里如此沉重吗?

尊重孩子的发展

我又想起了李国豪教子故事:

身为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的李国豪先生早在60年代就已是弛名中外的桥梁专家。他一生想的是桥,在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完工之后,他希望在祖国的江河湖海上架起更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斜拉桥和悬索桥。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李国豪的理想不能如愿,但他很希望子女中能有人继承他的事业,在将来某一天能造出他梦寐以求的悬索桥、斜拉桥。但是长期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父亲,更懂得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他不勉强他的子女去走自己的路,而是让4个子女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自己的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