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笔下的七宗罪
21221500000012

第12章 海岩在制造情感消费品

谭谈

在生人看来,海岩身上总是散发着一种神秘气息。就像一位置身江湖喧嚣之外的高手,海岩始终以一种游离的姿态面对他的小说和派生出的影视作品,不过,一旦出剑,便是一击必中。他是中国文学和影视界一个独特的存在,“平波秋水,狂澜深藏”,是圈内人对海岩创作与为人的经典评语,而海岩是谁?

传奇

中国影视在新时期方兴未艾之时,一部《便衣警察》着实是当时荧屏发烧级的电视剧,也是街谈巷议的话题。而小说作者及编剧并没有像刘欢的嗓子那样尽人皆知,那个幕后的人就是海岩,他为中国影视中的警察戏日后的大火埋下了第一个伏笔。这几年来,警匪加言情模式的电视剧风云乍起,这些戏中,《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你的生命如此多情》、《永不瞑目》都是荧屏的重磅炸弹,而这些捧红了一个又一个明星的电视剧都出自海岩的手笔。小说与影视的互动是电视媒体时代的最佳路线,也是海岩秉承的方式。但海岩戏称自己是业余作家,写小说是失眠时做的事情。这是一个身份“复杂”生活张力极大的人,15岁当兵,退役后当过工人、刑警、团干部、企业管理者。他目前的身份为北京锦江北方公司老总、高级经济师、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会长、北京第二外语学院兼职教授等。在海岩的“多重生活”中,小说与影视只是他的一面,但这己构成了中国文学影视界的一个传奇。

在《玉观音》积极筹拍之际,海岩的新作《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悄然上市,仅10天时间首印十万册己销售一空,不得不再加印五万册。在没有炒作的前提下,一部纯文学小说取得如此成绩让感喟时不我予的作家们大感惊诧。躲在镜头背后的海岩再次增加了其神秘的色彩。

又一部“爱情小说”

昆仑饭店,海岩办公室。这是个精致而优雅的男人,干净而平和。《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与以往小说的不同是第一个话题。海岩介绍说:“主题思想、人物构成、语言方式、结构方式都不一样。首先,以前的凡部作品男女主人公至少有一个是警察。这次三个人都是都市底层的普通人。大学刚毕业的律师、打工青年、生活困顿的‘野模’,表现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第二这个故事中的案件比过去淡化了,直接写案件的篇幅不到百分之一,只是做过程化的描写,事件仅仅是个背景。第三,我的小说多是通过爱情来表现人的价值和道德观。这部小说表面写爱情,更重要的是写人生存的社会经济背景不同而导致在生活‘选择方式’上的区别;写他们在人性和人的生物本能之间的冲突。所谓‘挨过饿的与没挨过饿的’在面临选择时是完全不同的状态。原来这部书名叫《生死有命》,后来因为宿命感大强而放弃了。在书中三个人是互相拯救的关系,你拯救我的生命,我拯救你的灵魂。像《永不瞑目》、《玉观音》都是把情节作为读者手中一根绳子,让读者跟着情节走,而这部书情节性弱一点,外部事件线索随时被中断。前半部主要是情爱心理和生活细节的描写,对恋爱有兴趣对细腻心理有兴趣的读者会很接受,后半部分与前面对比会有异峰突起的感觉,爆发力在最后。”

小说与我的生活完全不同

海岩擅写警察、案件、情爱,于是有人将这几点归结为“海岩风格”,对此他大不以为然。他更得意的不是他写了什么而是他的操控技巧和水准。他说:“我不赞成这种说法,也不是由于写了这些就被读者青睐。现在写案件、爱情写得死去活来的小说很多,不一定销售就好。这还是一个具体怎么写,如何操作和表达的问题。就像写武侠的人很多,但只有金庸、梁羽生、古龙几个人最好。在这个层次上,你的作品好坏取决子你和读者心灵沟通的程度,这直接导致你的书别人是不是爱看。与不少作家关注时代现象、问题人物不同,我的小说是靠书中的人物本身与读者沟通。”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有人指出海岩小说有雷同之嫌,对此海岩笑道:“我确实担心自己的创作雷同,其实每个作家都有他的局限性,很难不雷同。歌手和演员也是一样,同样是陈宝国,让他演一个达官贵人和一个地痞还是会有他特有的影子。我的小说大多写生活在同一地区、同一时代,年龄相仿的一群人的生活,很难不雷同。想不雷同其实也简单,换个题材就行了,一样出色。举一个例子。比如施耐庵写的《水浒》,他敢在写‘杨志卖刀’之后又写‘林冲卖刀’,这是欲避故犯,故意写同一个事情,让你看其中的不同。而我写的每部小说之间的爱情都是不一样的。其实我很愿意写其他题材的故事,比如惊险的、商界的、官场的。但这几年我是被一种惯性带着去写爱情小说,读者们也误以为我是个卿卿我我的人,其实我的生活经历和氛围都不是这样。我公司的员工都不信这些酸词是我写的!”

制造情感消费品

有人评价海岩的小说创作有“好莱坞”的手法,海岩对此评价说:“好莱坞是什么就是传统。在好莱坞的作品中都有完整的故事,有典型化的人物。这与我的小说有相同之处。我的小说都有经过整合的结构,有比较简单的贴近现实生活的是非观念和判断。但我的小说中又有特别不‘好莱坞’的一面,好莱坞的故事都有个完满的结局,就如同我们中国人也喜欢大团圆一样。但我小说的结局不是这样,用六个字说:放不下,不舒服。这其实是逆商业规律而动的写法。”

身为商人的海岩把自己的小说称为“情感消费”。他解释说:“原来认为这个时代是物质化、金钱化、官能化的,人们对真情实感的东西淡拍了。其实越是这样的时代,人们对情感的向往反而更强烈。只不过这种情感被压,抑了,不可能成为人际交往的普遍方式。这时为他们提供一本写纯爱情的小说,他掉泪了,撩拨了内心的情感,使他的缺失的情感得到了补偿。如果任何一样东西都是商品的话,把精神产品引入消费领域去升华寄托人的情感,我写的小说就是‘情感消费’。”

小说应该与影视结合

海岩是将自己的小说与影视完美结合的典范。他的每一部小说都从文字变成了画面,而每一部由他编剧的电视剧都创下可观的收视纪录。有海岩就有票房甚至成为业内并不夸张的认知。海岩说出一个“普遍真理”,他说:“现在作家所处的时代与过去有重大差别。现在是电视时代,文学时代己经过去,并不是没有好作品,只是时代不同了:现在也不是电脑时代,电脑时代还没有到来。在这个时代从事文学工作的人要使文学与最普及的媒体相结合,这就是电视。一部小说销30万册己经相当好了,假如每本书有五个人看读者是150万,而一部好的电视剧会有上亿观众。现在文学界有一种傲慢,很多作家不去从事自己作品的电视移植,这也间接导致了现在的电视剧和电视栏目质量不高。”

“警匪+爱情+悬念+俊男靓女”的模式似乎成了荧屏的一大卖点,海岩的作品也大多具备这几个因素,但他认为,光有这几个所谓的要素并不等同子好的作品。海岩说:“这些因素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在于写的拍的到不到位。有很多电视剧要素都全但却不好看。往往是结构混乱,情节不可信漏洞百出、细节完全没有生活依据外加台词枯燥,这样的电视剧肯定不好看。说到底还是编剧、导演、演员的水平问题。”

人性海岩

海岩是那种具有神秘个人魅力的人,虽然他不承认有特殊的经厉背景,但听者依然暗自称奇。海岩的少年时期喜欢美术,在十来岁时曾和大人一起画毛主席像,后来他的室内设计曾多次在海内外获奖,《中国建筑年鉴》上也有他的作品。在北京劳改局工作时曾是篮球队的专业球员,后来做刑警时又是游泳队的成员。他喜欢所有的体育项目,是个超级体育迷。戏称自己是个“全武行”,当时领导总是让他多学学文化。1986年的时候,转行从事酒店管理的海岩成为昆仑饭店的老总。在工作之余从事写作,他说自己总是利用睡觉前的失眠时间写小说。海岩喜欢小动物,家里养了五只猫三只狗,都是极品,他还是小动物保护协会会员。

海岩从容游离在多种形态的生活中,而他的多重生活让他感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