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笔下的七宗罪
21221500000006

第6章 与其当披着才民皮的羊不如直接当羊

——海岩新作《你的生命如此多情》序

王朔

我想序就是作者信任的第一个读者的读后感吧,好话要说,批评的话也要有装公允,就是这类文体的通例。其实一个人替另一人张目其中必有私好,装不装不吃劲,尽说好话乃至胡乱吹捧一番也没人计较,但我还是决定从俗,一是惯玩二是我也发现一规律,如今当“托儿”就要当“反托儿”,“正托儿”的名声都臭了。好在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个赛着一个主意大,说什么都信的也不看书了。

海岩是当年四大公安才子来的,其犯罪小说《便衣警察》、《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影响甚大,其实读过这三部小说或看过电视剧的读者都可以发现,与其以警察为主人公,刑事案件为主线索的作品比,海岩的作品有他非常特别的气质是情不自禁,时时流露出极大的柔情,有时他对这种柔情的关注程度甚至超过对自身发展的关注,以致你搞不清他究竟是写犯罪,还是借犯罪在写情感。这在《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和《永不瞑目》中尤为明显,案情发展到后来基本是靠情感来推动的,在这里成了故事的核心,破案与否己不再重要,人们更关心感情的下落。把一部小说扭转为一部言情小说,当年公安诸才子的创作中都有这个倾向,但做得最极端还在坚持且愈演愈烈的当属海岩。

这显然是有悖犯罪小说的规律的。有一位专写古代犯罪小说的金庸先生他告诉我们,这类小说中情感永远不能超出暴力展示之上。金先生似乎在暗示我们看小说和看打架没什么两样,要赢得读者就要极尽残暴血腥之能事。书中人物必心狠,感情狭隘的人,再加上胡扯淡的家国之恨,那才一触即怒,一怒便不可收拾远打不完的罗圈架,且个个师出有名,杀人便也成了行侠仗义和爱国行为。在这爱情的作用接近一种淫媒,像段誉那样的多情种子无非是为了给其他凶手多找几次理由,其行径是可笑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读后颇觉此人下流麻烦,不免认可他的话:谁讲感情谁垮台。

跟金老师比,海岩的文笔也很不适合写这类小说。一位金师的“迷”说过师的文字有一种“速度感”。这是什么意思呢,我做了一点儿研究,就是什么词么,像马路上的交通标识一样,简单明确,尽量减少你在文字上的停留,一眼看是事儿,而且每个路口都有相同的标志,不怕重复。单是不怕重复这一条,我看的情感总是在心里孕育的,那些文字总是要安静一点儿,莫衷一是一些,有时需句式新的语言否则不足以描述新的念头,这就耽误读者往前猛跑了,特别是那些就想挤到第一排看打架的人,肯定很不耐烦。我就见过一位老兄,一边蒸着桑拿看着桑拿室电视中播放的海岩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很郁闷地呐喊:还不打,还不打,不打我出去了。

所以,海岩冷不丁拿出一本纯粹的言情小说我也不奇怪,早就想向他进言了,那个披着狼皮的羊不如直接当羊,你的强项在这边。金老师早已坐大,一个足球一个金庸迷,都跟义和团似的,别招他们,咱们找咱们的读者去,琼瑶老了,三毛死了,张爱玲张恨水这帮都死了,一颗颗心眼看要荒芜,咱们别光让安人发财。

也许把一个人的小说冠以题材已经贬低了这个作家,写言情的,写犯罪的,——除了写农村的,农村总是很深刻——就跟说这摊儿是卖杏的那摊儿是卖枣的,说起海岩,我不知道海岩是不是就只配写言情或者只配写犯罪,像我只配写痞子一样。我以为写什么都是天生的,像傻子为什么那么傻也是天生的,好作家坏作家之分也就在能不能找到感觉,抓住自己兴趣的所在,找着了自己只能写什么,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能来两下。

胡说了这么多,该进入正题说说《海誓山盟》这本书了。真要评论一本书,我以为自己很难胜任,每本认真写出来的书其实都是瑕瑜互见的,只有职业批评家才敢尽说好或是不好。如同所有我读过的书,我不能不说这本小说中有我喜欢和不喜欢的地方。我喜欢这本小说中的所有女性,女主人公林星和她的妓女朋友。我喜欢里面隐藏的那种古典爱情精神:二跟所有人打镣,只对一个人认真。我信这个东西存在。那种认真或者跟谁都不认真的态度我觉得都是装孙子。这里妓女们比林星更真实一点,都出道好久了半天了还是处女让我很不自在,那并不能使我觉得她的感情格外伟大和难得,相反把其他同样注里精神也很高贵的姑娘给骂了。我不喜欢这本小说中的男性,像林星那个对象,叫吴晓的吹萨克斯的小白脸。海岩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女孩,他的想象则不那么清晰和坚定,他的恋爱中的男孩都有太多的女性气质,而且沾染着一种通病;大款的儿子,不爱钱。我不赞成把一个爱情故事给写成灰姑娘或丑小鸭,那类模式,太不公平,也妨碍了爱情只在爱情的范围内发生。有钱人是非常讨厌,可任何故事只要他们介入就不可避免沾上浓重的铜臭味,即便你想表现的是战胜金钱,但他们还是成了你故事的主角,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完全抵消你己经达到的人性深度。金钱说浅薄就在于它拿正义代替人性,同理,爱情小说中一有金钱出现就像童话了。有钱人也是人,谁也没权利不许他们有感情,但他们不适合出现在小说中,因为生活实在无趣,一天到晚做生意,还有比这更难看的吗?

不说了。用来洛拉德·帕维奇的一句话结尾:那些对一本书做出评判的评论像被戴上绿帽子的丈夫,别人都比他们早悉奸情,而他们自己还蒙在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