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穿越东南非洲
2133400000002

第2章 前言

莫桑比克位于非洲大陆东南部,殖民时代被称为“葡属东非洲”。东濒印度洋,海岸线长达2,515公里,面积799,380平方公里,人口为2千万人(截止2006年)。1975年6月25日,莫桑比克人从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下赢得独立,但不久陷入内战状态,1992年10月4日,莫执政党领导人与反政府组织首领在罗马签署和平协议,结束了长达16年(1977—1992年)之久的内战,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也迎来了包括中国在内世界各地的投资商人。

2000年秋,首届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后,经朋友牵线,我有幸来到莫桑比克,效力于一家北京人开办的贸易公司,往来于南非、莫桑比克和斯威士兰等东南非洲国家,中非经济交往的频繁与文化交流的严重滞后促使我拿起笔,尽我所能向国人展示一个真实的非洲。我清楚中国政府及地方政府均在鼓励有实力、有技术的中资公司和私营企业“走出去”,那么,中国商人大规模地往哪走?答案是唯一的,其他大陆经济比较发达,市场已经成熟及饱和,很难集体地“走进去”,也只有经济落后的非洲,这块“世界上最后的投资边疆”,才会成为中国商人跑马圈地的地方。

伴随着中非经贸、投资日渐升温的同时,另一种问题早已显现,这就是介绍非洲各国的专著多是空白,投资非洲类书籍更是奇缺,这也导致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并不了解非洲,甚至长期严重误解。试问,你对非洲目的国缺乏最起码的了解,何谈投资事宜!“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所以,现有学者提出“投资非洲、文化先行”不无道理。正因如此,几年来,我把自己的创作范围全部锁定在这里,以工作的方式自谋经济支持,并在业余时间实地采访,笔耕不辍,为中非文化的交流做出自己的贡献。2006年6月底,我的另2年工作合同期满,我决定在随后的2个月内,从这个位于东南非洲国家的最南端一首都马普托市开始,由南至北穿越国土面积近80万平方公里的莫桑比克。

之所以穿越莫桑比克,不是为了游山玩水放松自己,也不是征服非洲地域炫耀自己。在非洲5年多,我购买和收集了多本非洲出版的书籍、杂志,多年的阅读和翻译,使我在理论知识方面,比常人更了解黑非洲地区。此次走读莫桑比克,积多年之了解,再深入该国的民众中去,通过一线采访,所见所闻,厚积薄发,将非洲人所展现的真实生活、所洋溢的风土人情、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深度给予报道,让广大的读者朋友不出国门,也能置身于旖旎的非洲风情之旅和文化之旅。同时,我还将遍访在莫打拼的中国商人及中资公司,对多个行业的华商进行集体、全景式实地采访并集结出书,开创中国出版界对海外一个国家华人群体从事的行业进行全面、规模地纪实报道先例,为国内众多的投资人士提供一本极具价值、浓缩最新信息的商业参考书,让他们于投资非洲之前,先经历非洲的发现之旅和商情之旅。黑非洲地区虽国家众多,但各国黑人的性格、消费观念和行为准则等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写好写深一个国家,对于其他的国家和地区,均有实际的参考意义,“窥一斑而知全豹”来了解非洲,正是本人的良苦用意,也是出版此书的价值所在。

出发日期定在7月上旬,这时的莫桑比克处于旱季,光照充足,气候宜人,不容易染上Malaria(葡萄牙语:疟疾),最适合远行。我的老板杨京安曾在莫北部组建过货运公司,他把一些现仍在北部经商的中国人的号码抄给我,一则方便直接采访,二则若我于野外遭遇困境,可以向最近的中国朋友寻求救助。杨哥(杨京安)建议道:“你以后再来非洲写书,最好能寻求中非文化交流或相关基金会或某些财团的经济支持,像你这次走访莫桑比克,行程2000多公里,若有钱赞助,应该买或租一辆二手4×4越野车,在非洲,车就是人的两条腿,莫中北部交通工具极为匮乏,即使有当地人的小公共汽车,但经常易坏,野外抛锚3到4天是家常便饭,你这样下去,有危险,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其实,为安全起见、更有利于采访,我又何尝不想如此,而人只能在脚踏实地干出成绩、有些影响后才有资格或可能去作下一步努力,现阶段我只有凭借自己的热血和激情,省吃俭用,为了一个理想而冒险进行穿越。我将乘坐拥挤不堪的黑人小巴,抵达泥泞的沿海地带,穿行于无垠的荒野之上,徒步走进莽莽山区,风餐露宿,跋山涉水,承受可能面临的抢劫、盗窃、疾病、野生动物特别是毒蛇袭击等潜在危险,克服太阳灼伤、饥饿和水土不服的干扰。虽然我尽量多估计一些意外风险,而长期在非洲的生活经历、与非洲人交往的经验和语言的优势没使我感到丝毫的恐惧,我相信自己能克服困难,并在身处险境时成功展开自救,活着回来。我最在意的是对于这次期待已久的穿越计划,如何将旅游、探险、文化和商务考察结合起来,写出高质量的文稿,才是问题的关键。

7月10日晚,我准备好此次行走的必要物品,东西不多,全部装在一个背包里,力求少而精、轻装上阵。作为野外只身探险,我静静地等待着明早来临,没有旅行前的喜悦,也无瞻前顾后的胆怯,权当是一次普普通通的远行,用脚步丈量非洲,尝试着去实现一种凡人壮举的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