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了不起的男子汉(成长教育丛书)
21388900000011

第11章 所有的爱都不能代替他精神的独立(1)

脆弱的“酷小子”

不少父母都不自觉地把孩子看作“我的孩子”,认为孩子是属于自己的,没有意识到孩子其实是一个独立的人。纪伯伦告诫人们:“孩子来自你的身体,但是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们爱,但不能塑造他们的思想……”家长对孩子过度的呵护与保护、过高的期望及管教,会扼杀孩子本来的天性,令孩子窒息,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不经意间,我们的做法正是以爱的名义代替了孩子精神的独立。

2007年10月31日,清华大学年仅二十六岁的研究生洪乾坤跳楼自杀,当场死亡。他在遗书中说,因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不愿意成为父母的拖累,所以选择自杀结束生命。

某大学一位学生在一次学院联欢晚会上因唱歌走调,引起观众的哄笑,一时想不开,竟于当晚自杀身亡……

一个个花季少年自杀的报道充斥报端,据不完全统计,仅2001年至2005年,各地就报道了281例大学生自杀事件。而他们自杀的首要原因就是在生活、学习中遭遇挫折、打击,比如无法适应独立生活、受到师长的批评、某个要求未被满足、就业不顺利、工作压力大和失恋等。

是什么造成了男孩的脆弱

挫折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从童年到老年几乎都无法避免,它是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现在的男孩们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是幸运的。可是他们抵抗挫折的能力较低,往往在学习和生活中经不起挫折,一旦遭到挫折和不幸,极易悲观失望、自暴自弃,有的甚至走上轻生的道路。从这方面来讲,当今社会的男孩又是不幸的。

男孩挫折心态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和自身等。

1.学校方面

男孩由于生理、心理发展较女孩慢,因此,中小学阶段的男孩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对男孩的言行也不像对女孩那样慎重,这些都能使男孩心理受挫,出现挫折心态,产生恐惧感和焦虑感,进而怀疑自己的智力、能力,导致悲观、失望。性格外向的男孩会变得少言寡语、不苟言笑,性格内向的男孩会变得心灰意懒。

2.家庭方面

有些男孩因家里突然发生意外情况,如亲人伤亡、父母离异、天灾人祸等,或因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甚至经常受到责备打骂,在家里得不到温暖,从而产生挫折心态。他们往往会表现出非理性的行为或消极的处世心理,性格上也会出现种种不良影响,如狭隘、抑郁、怯懦、孤僻、离群、对立、仇视等。经受这些挫折的男孩往往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或放弃追求目标逃避现实,或离家出走,或迁怒于他人。

3社会方面

社会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有的同学看到社会上出现的不良现象,如腐败现象、脑体倒挂现象等,心理上失去了平衡,想到自己的基础差,学习又吃力,不如早点回家去做个体生意或外出打工,这样便产生了挫折心态。

4.自身方面

有的男孩由于自己生理上的疾病及缺陷导致挫折心态,或由于自我设计的“理想”总不能实现而导致信念动摇,产生了挫折感。有这种心态的男孩,轻则对周围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我行我素;重则逃避现实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

挫折其实是社会生活中的正常现象,几乎每个人都无法逃避。如果你想成就自己的人生,就更不能逃避挫折。正如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也就是说,以吃苦为代价才能换取“降大任”的报偿。挫折,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帮助男孩走出“睫弱”的泥潭

为了帮助孩子摆脱脆弱心理,家长可以试着从这几个方面进行:

1.让孩子学会辩证地看待弦子个问题

让孩子知道一个人经受一些适当的挫折,并不完全是坏事。反之,一个人如果从未经历困难和挫折,一生一帆风顺,就会犹如温室里的花朵,经不住人生中的风霜雨雪,很容易被一时的挫折压垮,这样的人也是难以有所作为的。

让孩子知道他遇到的每一个挫折都是对自己的考验:学习中遇到难解的题目,证明提高自己学习水平的机遇来了;生活中遇到问题,证明增长阅历的机会来了。只有这样,才能将挫折视为乐趣,迎接各种挑战。

2.告诉孩子“跌倒了,爬起来“

可以给孩子举一些坚强的事例,比如体操运动员桑兰,比如诺贝尔等人的经历,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挫折并不可怕,只要能适应挫折、直面人生、勇于拼搏,你就能战胜惊涛骇浪,驶过激流险滩,从而到达成功的彼岸!

3.和孩子一起寻找失败的原圈

比如,孩子的期中考试没有考好,那么你可以和孩子共同坐下来分析这次没考好的主要原因。分数虽然不能绝对说明问题,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孩子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情况。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总结经验,比如虽然老师留的作业照章完成,却没有把学到的知识更进一步地消化;另外,学习的重点应当明确,学习不是单纯为了追求分数,而应注意解题方法的全过程;许多知识都触类旁通,不能只是机械地去背,要学会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把各种知识联系起来,把学来的知识记牢。

通过与孩子一起正确归因,使孩子面对现实,认清自己学习的缺漏所在,从低落的情绪中走出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重整旗鼓。

你的“爱”是在成就还是在扼杀

许多时候,家长对孩子过度的呵护与保护、过高的期望及管教,会扼杀孩子的天性,令孩子窒息,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冷静地想想,自己是不是也犯了这样的错误呢?看看你有没有下面的几种情况:

1.孩子做一切事情你都不放心,只有自己帮他料理好才会安心。

2.认为只要孩子“听话”就好,“乖宝宝”是好孩子。

3.严格管理孩子的饮食起居、学习计划以及社会交往等活动。

4.经常干涉孩子的事情,自作主张地为孩子安排。

可你知道吗?被喂养惯了的动物接受放养时,通常自己不会捕食。生存法则告诉我们:动物如果学不会自己捕食的话,就有可能饿死。孩子也是同样。现在孩子虽然还小,但总有一天他要走向社会。现在不培养他自我判断、自主决定的能力,什么事情都由家长代替解决,一旦孩子离开父母,没有人为他做这一切,而他自己又没有这种能力,怎么办?他那时该去依靠谁呢?

让你的爱到正常的轨道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父母在孩子的衣食住行上都倾尽全力,为了孩子,宁肯自己受委屈也无怨无悔。但是,在孩子的精神方面,比如在对待孩子的理想、孩子将来的人生等问题上,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却变了味道。

我们担心孩子会做出一些不正确的事情,因此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孩子。父母当然是为自己的孩子好,但他们的这种做法往往得不到孩子的认同和理解。倔强的孩子会在这个问题上和父母争辩,相对软弱的孩子往往一言不发,却在心底里产生抵触情绪,对父母的安排毫无热情可言。

还有一些父母往往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年轻时没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能够帮助自己实现。如果这一愿望与孩子自己的愿望相同,那么这种寄托就会成为督促孩子奋斗的动力。但如果这种寄托并不符合孩子的愿望(这种情况更容易出现),父母的这种寄托就会成为孩子成长的负累。如果家长无视孩子的愿望,将这一寄托强加在孩子身上,就有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