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了不起的男子汉(成长教育丛书)
21388900000013

第13章 每个孩子都蕴藏着自己的特长,关键是发现他(1)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普普通通,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往往忽略了对他们特长的培养,以至于错过了对孩子的最佳培养期。罗丹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不是孩子们身上没有特长,而是家长们缺少一双发现孩子特长的眼睛。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关键在于家长能否找到打开宝藏的那把钥匙!

铃木的教育之道:兴趣与特长是成长的牵引力

铃木镇一的教育关键词:兴趣

每年都能够培养700个莫扎特式的小提琴神童,许多有识之士对他取得的伟大教育成果都深感震惊,并将之命名为“莫扎特教育风暴”,他就是铃木镇一——世界上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和家庭教育家。1964年,铃木镇一带领十位小朋友受邀在美国全美音乐教师协会演出,引起重视,随之兴起一股铃木教学法风潮。能取得如此的成就,他的教学秘诀在哪里?研究一下铃木的教育经历和教育方法,我们发现其实秘诀很简单,只有两个字——兴趣。

很多家长都为孩子不努力学习感到苦恼,把过错推给孩子,认为是孩子不能理解自己苦心。铃木对有这样想法的家长很不满,他认为:“没有培养好孩子的大人首先不要发牢骚,应该分析一下没有培养好孩子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总是厌倦学习呢?为什么对大部分的中小学生而言,在户外玩耍远比在室内学习要来得有趣?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在铃木看来,孩子希望自己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而他们现在接受的教育却恰恰相反,这种教育紧张得令人窒息。我们如能正视这现象,就应该想尽办法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无论是上课的气氛、学习的过程,或是学习的方法,都得尽可能趣味化,孩子才愿意继续学习。

家长的疑惑:兴趣对于孩子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对于孩子的兴趣问题,父母们也许会说:

“孩子的兴趣无关紧要,一定要让孩子往有前途的方向发展。”

“对啊,孩子知道什么,不能由着他们的性子来。”

其实不然,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如果动机是一种内驱力,信念是一种支撑力,那么兴趣就是一种牵引力。要知道兴趣和热情对人具有:巨大的作用,我们所熟悉的天才,其实就是对某件事强烈的兴趣和强烈的热情。

中国有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和爱好是人生奋斗的强大动力之一,它们会激发起一个人的热情和干劲,让智慧的光芒闪现!

有人研究过,如果一个人对所做的事有兴趣,积极性就高,就能发挥出他全部才能的百分之八十到百分之九十;如果一个人没有兴趣,做事积极性就低,只能发挥他全部才能的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古今中外许多著名学者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就,就是因为在青少年时期对学习和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有强烈的爱好,这种兴趣和爱好形成一股强劲的力量,推动着他们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辛勤耕耘,并取得辉煌的成绩。

达尔文在他的自传中曾说:“就我记得的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的多样的趣味,沉溺于我感兴趣的事物,深刻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达尔文青年时代的兴趣对他创立生物进化论起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培养孩子时,应尽可能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扬长避短,乐此不疲,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最终取得骄人的成绩。

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兴趣呢?

铃木镇一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在铃木的《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以练琴为例,如果父母总摆出一副严肃的“教育”架势,孩子心里的紧张就不可避免。如果能激发孩子对接受教育的兴趣,孩子的能力就会不断地得到提高。

铃木开始并不让幼儿拉小提琴,而是先对其母亲进行指导,以便她也能拉小提琴。然后,在家里让孩子先听将要练习的小提琴曲子的录音。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即使母亲想让孩子练习,孩子也并不一定愿意拉小提琴。

为了让孩子不知不觉地养成自己也想练的心情,就要让孩子在家里听录音,在教室里旁听其他孩子演奏的曲子。并且,孩子的母亲无论在家里,还是在教室里,都要拉适合自己孩子练习的小提琴。总有一天,孩子会从母亲手里拿过小提琴,并主动说:“我也想玩一玩。”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铃木还采取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那就是“彩票学习法”,也叫“抽签教学法”。用抽签的方式从想要学的几首曲子中选出一首,然后讲授和练习中签的曲子。

孩子通过抽签游戏对学习产生了更多的兴趣,无论是演奏已学过的曲子,还是新学的曲子,孩子们信心都很足,相信自己会演奏好,中签的曲子就更别说了。

其实,这种学习方法不仅限于音乐教学,其他学科也一样可以采用。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可以让孩子用彩票学习法,比如你想让孩子练习学过的课文时。尤其对初学的学生来说,运用彩票学习法,可以促进其在家里主动练习的热情。对成长期的幼儿只要注意教育,其能力就会不断得到提高。

因此,父母和老师的作用关键在于,能否鼓励孩子不贪玩,乐于主动地进行练习。而对厌烦练习的孩子,父母只是喋喋不休地反复催促他练习的做法是无济于事的。

卡尔·威特:白痴儿的天才之路

1800年的7月,一个小男孩出生在德国的一个普通牧师家庭,他生下来就浑身抽搐、呼吸急促。在婴儿时期,他也反应迟钝、极为痴呆,这令五十二岁才喜得贵子的父亲伤心欲绝。就连他的母亲也认为没有必要在他身上花费太多力气。但是慈爱的父亲没有放弃看起来毫无出色之处的儿子,他相信孩子的天赋固然有差异,但这种差异是有限的,只要教育得当,儿子也能够成为非凡的人。

为了发现儿子的潜能所在,他买五颜六色的小玩偶挂在墙壁上;经常带儿子出去散步,看小动物,然后叫他把自己看到的东西画下来;在儿子会说话的时候让他接触和自己国家语言相近的外语;给儿子请小提琴教师,但是只教他基本的练习技巧;和孩子一起玩数字游戏,问他盘子里有几块水果……

在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观察后,父亲欣喜地发现他对语言、植物、数学似乎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于是着重对他这些方面进行培育。结果,当这个别人眼中的白痴儿童长到10岁的时候,就凭着自己的能力被国王亲自招入哥廷根大学,十四岁就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十六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成为柏林大学法学教授。这个孩子,就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天才人物卡尔·威特。

每个孩子都蕴藏着自己的特长,关键是发现它卡尔·威特成功了,一个被世人认为的白痴就这样以让世界震惊的方式成功了。如果这样一个“白痴”都能够因为父亲及时发掘他的内在兴趣并加以培养而造就成功,那面对自己再正常不过的儿子,我们又凭什么抱怨?

有的家长可能认为孩子的禀赋都是天生的,那些智力超群的人往往从小就表现出了异乎常人的特性。但是,心理学家却告诉我们,孩子的智力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都是以相同的顺序、相同的时间表经历着各个阶段的发展。他们后天所表现出的独特之处,是在正常发展的范围内由后天教育来决定的。这就要求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父母要时刻保持一颗善于发现孩子特长的心,就像老威特观察卡尔那样。

及时发现孩子的兴趣

不知道你平常注意过你的孩子吗?当他们表情平静、默默不语,而电视里忽然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时,他们就变得异常兴奋,手舞足蹈,不要忽视这个小小的瞬间,要知道,如果你的孩子迷恋于音乐,也就意味着这可能是他的兴趣所在;如果你的孩子一直默默地站在一旁看你修理家里的电视,也许说明他喜欢手工制作;如果你的孩子能够清楚地记住自己今天吃了多少颗糖,那说不定是他对数字比较敏感;如果你的孩子喜欢讲故事、听寓言,那也许说明他在语言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兴趣。

总之,挖掘孩子天赋最忌拔苗助长,家长应端正心态,一定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加以实施,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瓦拉赫:从”艺术方面不可造就的”到“化学方面的高才生”

成才不只一条路

瓦拉赫读中学的时候,他的父母希望他以后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但是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老师却说,虽然瓦拉赫学习很用功,但是他的作品总是十分拘泥,没有想象力,这样是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的。于是父母只好让他改学油画,但是瓦拉赫不但不善于构图和润色,就连对艺术的必要理解也没有,成绩差得一塌糊涂。所有的老师当中,只有化学老师觉得他做事认真仔细,具备成为一个化学方面人才的要求。于是,他的父母又让他学习化学。结果这回瓦拉赫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对化学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这位在“艺术方面不可造就的人”到“化学方面成了前程远大的高材生”,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毕加索小时候,上课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听课时他不是漫无边际地幻想,就是看着窗外的大树和树叶。他似乎永远都学不会枯燥无味的算术。

他无奈地对父亲说:“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一等于几,我根本就没有就没有去想。不是我不努力,我拼命想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可就是办不到。”为此他成了同学们捉弄的对象,就连老师也认为这孩子智力低下,根本没法教。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毕加索是一个傻瓜”。

只有父亲仍然坚定地相信儿子:虽然儿子读书不行,但还是极有绘画天赋的。他对孩子有真正的理解和赏识。他对儿子说:“不会算术并不代表你一无是处,你依然是个绘画天才。”毕加索在父亲坚毅的神色中找回了一些自信。果然,毕加索总是似乎毫不费力地就能绘画出才华横溢的图画,也慢慢地忘记了自己功课方面的“无能”。

作为“坏学生”,在学校关禁闭已成了毕加索的家常便饭,禁闭室里只有板凳和空空的墙壁,可是毕加索却很高兴,因为他可以带上一沓纸,在那里自由自在地绘画。有了父亲的支持,毕加索每天都沉浸在想象的天地里,虽然功课不好,却在绘画中找到了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