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爱国主义教育丛书:戊戌变法
21415300000007

第7章 伟大的历史意义

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维新运动悲壮地失败了。维新派人士或倒在血泊之中,或流亡海外,为他们的理念和行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光绪皇帝,这个积极施行新政以发愤图强,委用维新志士以革除冗官弊政,行西法以求振作大清帝国的年轻皇帝,也被赶下了台,在极端痛苦中默默度过了他的后半生。这一切说明,在古老的中国,改革的步履是如此的艰难沉重,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中国,要搬动一下桌子,也得流血牺牲。

戊戌变法被扼杀于血泊之中,这不是偶然的。其根本原因,是这场运动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其对立面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双方的力量对比过于悬殊。在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刚刚形成,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非常薄弱,远远不是封建势力的对手。这一基本条件,决定了维新派在政治上软弱幼稚,他们手头没有一兵一卒,又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既远远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争取不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又没有能分化洋务派和顽固派,造成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的分裂和动荡。只是寄希望于没有掌握实权的光绪皇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企图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有限改革。这种既无政治实力后盾,又无正确战略策略方针,更无群众基础的主客观因素存在,决定了软弱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经受不起封建反动势力的猖狂反扑,势必在斗争中碰得头破血流,遭到彻底的失败。这也显示了一个血的教训:在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的巨大历史意义却是显而易见、永远不可磨灭的。

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政治运动。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面对甲午战争后的民族危机,在国难当头、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奔走呼号,单枪匹马地掀起了变法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救国运动,这充分显示了这一新兴阶级的政治朝气和精神风貌。在斗争中,他们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祖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压迫,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维新派的爱国精神和实践,点燃了中华大地上的爱国、民主的火炬,唤发了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召唤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而献身。从这个意义上说,戊戌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爱国运动的重要里程碑。

戊戌变法运动也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代替落后、反动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这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具体地说,就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为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开辟道路;在经济上革除阻碍工商业发展的封建束缚,提倡兴办近代工矿、交通运输和金融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百日维新期间所颁布的各项变法诏令,大都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措施,它使资产阶级获得了一定的民主权利,也多少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这对于中国社会历史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所有这一切,都说明戊戌变法运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它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的贡献,将永远载入历史的史册,为后人所缅怀和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