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爱国主义教育丛书-中国古代爱国名人4
21416400000015

第15章 励精图治勤政有为(3)

对手鳌拜的所作所为,年少的皇帝早已看到眼里,他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听任这种情况继续下去的话,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他决定除掉鳌拜。可是鳌拜位尊权重,而且网罗培植了一大批亲信,要对付他很不容易。于是足智多谋、少年老成的玄烨,亲自挑选了一批贵族少年充当自己的侍卫。平时他们经常在一起装作小孩子玩耍的样子互相摔跤扭打。而实际上却在暗中进行擒拿格斗的训练,为铲除鳌拜作准备。到了1669年,在政治上已经成熟的玄烨,经过周密部署后,决定同鳌拜公开摊牌。这一天,皇帝以下棋为掩护,突然召见了鳌拜。在历数他结党营私、图谋不轨等罪行后,喝令左右拿下,早已埋伏好的十几名少年蜂拥而上,将猝不及防的鳌拜捆翻在地,等他清醒过来时,已被投入了大牢。接着玄烨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将鳌拜的亲信党羽一网打尽,交付朝臣审判定罪后,将其诛杀。鳌拜虽然罪大恶极,但由于当年在战场上曾冒死掩救过玄烨的祖父清太宗皇太极。所以皇帝降恩,赦免了他的死罪,改判无期。从此,玄烨清除了前进道路上障碍,得以亲自执掌整个国家的朝政大权。

维护统一,反对分袭。公元1673年,爆发了一场危及清朝统治,几乎席卷了半个中国的武装叛乱,即“三藩之乱”。这时当时年仅20岁的玄烨,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所谓“三藩”,是指因投降清廷、镇压人民反抗有功而被分封的三个明朝故将。即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他们各霸一方,形成了几股割据势力。

“三藩”都拥有大量武装,在军事上拥兵自立。其中耿精忠、尚可喜各有旗兵15佐领,绿营兵六七千人。吴三桂拥有旗兵53佐领,绿营兵10营约12000人,超过了耿、尚两藩的总和,在三藩中势力最大。吴三桂自以为他“功最高、兵最强”,“四方精兵猛将,多归其部下”(《圣武记》卷二《康熙勘定三藩》上)因而结党营私、网罗亲信、广招宾客,政治野心急剧膨胀。仗着自己日益壮大的力量,飞扬跋扈,不听中央调遣日甚一日,给清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对于“三藩”的潜在威胁,玄烨早就怀有戒心,密切注视着事态的发展,伺机准备彻底解决。1673年3月,尚可喜因年事已高,请求告老回辽东,留其子尚之信镇守广东。玄烨抓住这一机会当机立断,只同意他告老回家,但不允许留子袭爵,并决定撤藩。消息传到云南和福建,深深地刺痛了吴三桂和耿精忠。于是老奸臣滑的吴三桂,为试探清廷的态度,联合耿精忠上书请求撤藩,告老还乡。事情发生后,群臣舆论大哗。多数大臣怕惹事主张不撤藩,玄烨却力排众议指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同上书)特别是吴三桂“蓄异志久,撤亦反,不撤亦反”(《清吏稿·吴三桂传))。于是果断下令撤藩。吴三桂和耿精忠原本打算利用这种手段博取清廷对他们的挽留,不料竟弄假成真,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于是,气急败坏恼羞成怒的吴三桂脱下清朝王爵的衣冠,又穿起被他扔掉30年的明朝将军的盔甲,然后匆匆忙忙跑到他亲手绞杀的永历帝的坟前,假惺惺地痛哭了一场,发誓说他忠于大明故国,要为先帝报仇雪恨。接着于1673年11月,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打出“复明”的幌子,杀了清朝驻云南的官员,率先起兵叛乱。吴三桂一起,耿精忠、尚之信也先后起兵遥相呼应,一些原来同吴三桂等有联系的汉族将领也纷纷响应叛乱。一时间,战火几乎燃遍了半个中国,短短数月,滇、黔、湘、桂、闽、川、陕、奥等相继沦陷,局面已经相当危险。

面对吴三桂等来势凶猛的进攻,年青的康熙镇定自若、成竹在胸,表现出了非凡的胆识和超人的智慧,采取招抚和镇压并用的手段,分化瓦解、各个击破。一方面下令停撤闽、粤二藩,稳住耿精忠和尚之信;另一方面积极布置,集中力量打击吴三桂,下令夺其王爵,处死其在京的长子,调重兵对吴三桂进行猛烈的讨伐。经过3年艰苦卓绝的争夺,到1676年终于扭转了初期的被动局面。玄烨抓住有利战机,不给敌人以丝毫的喘息,乘胜反攻,吴军狼狈逃窜、一溃千里。10月,福建的耿精忠在清军强大进攻下被迫投降;第二年,广东的尚之信也随后投降,吴三桂进一步陷入孤立之中,每况愈下。1678年3月,吴三桂孤注一掷在湖南衡州称帝,妄图以此振奋军心鼓舞士气,但没过多久,8月份吴三桂就病死。其孙吴世□继位后,败退昆明,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政权。1681年,清朝三路大军会师云南,围攻昆明,10月城破,吴世播自杀。至此,三藩之乱彻底平定。

三藩之乱历时8年,波及10省,表面上好像声势很大,但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在这场战乱中,年轻的玄烨经住了考验,充分显示出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

三藩之乱刚刚平定,台湾问题又提上了议事日程。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明末遭殖民国家荷兰侵掠、霸占。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军横渡台湾海峡,1662年,收复失地。但当年不幸病逝,其子、孙统治台湾时政治逐步腐败,康熙朝时企图独立。

1683年,玄烨派大将施琅率战舰300艘,精锐水师2万,攻取了台湾。1684年,为有效地管理台湾和澎湖事务而设置了台湾府,下辖三个县,隶属于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台湾同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和建设,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经略边疆,巩固国防。沙皇俄国传统上是一个欧洲国家,16世纪后期,沙俄的哥萨克士兵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扩张,占领了西伯利亚的广大地区。17世纪中期,又乘清军入关无暇北顾的机会,越过外兴安岭南下,窜入我国的内河黑龙江流域,占领了雅克萨。又越过贝加尔湖向东进犯,强占了尼布楚等地。所到之处,掠夺财物,焚烧房屋,奸淫妇女,甚至像野兽一样地吃人肉。真是无恶不作,令人发指,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对于俄国的无理举动,清政府曾一再给以严正警告,但俄国侵略者不但不予理睬,反而变本加厉,增加兵力扩大侵略活动。1682年,刚刚平定内乱不久,戎装未解的玄烨,又亲临东北巡视,为驱逐俄国侵略者作准备。

1685年2月,玄烨命令都统彭春等人率领军队3千多人,分水陆两路进军雅克萨城下,当即向侵略者发出警告,要求他们立即撤走。但侵略者执意顽抗,拒不撤军。24日清军包围了整个雅克萨城,26日一举克敌。但是清军刚一撤走,贼心不死的俄国侵略者又重新占领雅克萨,筑城据守。

消息传到北京,玄烨极为愤怒。1686年3月,他命令将军萨布素率军再次围攻雅克萨。围困了半年,断绝城里的水源,每天用大炮轰击,最后城内弹尽粮绝,800多名侵略者只剩下了几十人,头目也被击毙。清军取得了第二次雅克萨反击战的辉煌胜利。1689年,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通过这个条约,中国政府收回了被俄国占领的部分领土,同时也遏制了俄国对黑龙江地区的侵略,保障了东北边疆的安全。

当沙皇俄国将侵略魔爪伸向黑龙江流域的同时,西北边睡狼烟又起,蒙古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的叛乱爆发了。

明末清初,蒙古族分成漠南、漠北和漠西三大部分。清军入关后大部臣服于清廷,漠西蒙古的一支准噶尔部为野心家噶尔丹于1671年窃取,并用武力强行兼并了漠西蒙古族的其它各部,势力逐渐强大。

1690年,野心日益膨胀的噶尔丹在沙俄的支持和配合下,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悍然进军内蒙古,掀起了反对清朝中央政府的叛乱。叛军来势凶猛,前锋一直打到距北约900里的地方,举朝震惊。玄烨毅然带兵亲征,双方在乌兰布通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为阻挡清军的攻势,噶尔丹将1万多头骆驼缚足卧地,背加箱垛,再盖上浸湿的毡子,摆成一条防线,号称“驼城”。叛军则从空隙向外射击,进行顽抗。战斗开始后,清军以猛烈的炮火轰击噶尔丹的“驼城”,防线顷刻瓦解,叛军大败。噶尔丹好不容易冲出重围,狼狈逃走,清军取得了远征噶尔丹的重大胜利。

过了几年,噶尔丹贼心不死,拼凑了一支力量,再次点燃叛乱的战火。1696年,玄烨二次亲征噶尔丹,分兵三路出击,大败噶尔丹于昭莫多,噶尔丹仅带数十骑狼狈逃走,所有精锐几乎损失殆尽,从此一蹶不振。为了抓住战机,防止噶尔丹东山再起,1697年,玄烨对噶尔丹残部进行了第三次亲征。这时准噶尔人民和准噶尔贵族内部也纷纷起来反对噶尔丹。噶尔丹众叛亲离,走投无路,在日暮途穷、一夕数惊的情况下绝望地死去。

粉碎了噶尔丹的叛乱,剪除了妄图分裂祖国的一条祸根。那以后,清政府授给了当地蒙古贵族各种封号和官职,以后又进一步设置了将军和参赞大臣,率兵驻守科伦多和乌里雅苏台等地,加强了对那里的统治。

发展生产,振兴经济。玄烨不仅以赫赫武功威震华夏大地,而且在治理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方面同样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明末清初。由于前后延续40多年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很多地方出现百姓流亡,田地荒芜,弥望千里,人烟稀少的凋敝景象。玄烨执政后不久,及时调整了统治政策,采取了许多奖励生产的措施,以达到稳定统治、长治久安的目的。1669年玄烨下令停止圈地,还宣布将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者所有,永为世业,叫做“更名田”。佃农转化为自耕农,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另外,玄烨还大力推行奖励垦荒的政策,并以此作为考核各级地方官员政绩的一条奖惩标准。激发了各地的垦荒热潮,使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粮食产量逐年提高。

玄烨还总结明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轻摇薄赋的政策。在他执政年间,免天下钱粮3次,漕粮两次。为了清除按田亩、人丁分别征收赋役之弊,使赋役征收有可靠的根据和稳定的数额,1712年,玄烨发布诏令,规定以1711年(康熙五十年)人丁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清朝文献通考·户口》)后来,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实行了“摊丁入亩”的办法,即把1711年固定下来的丁银,摊入田赋银中,按拥有土地的多少来进行计算,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摊丁入亩”的新赋役政策,是对赋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从此,中国历史上沿续几千年的人头税基本上废除,封建国家对农民自身控制逐渐松弛,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役不均的现象,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这对有效地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加社会财富、增强国力、发展经济等起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在治理河水,兴修水利,节约开支,惩治贪官污吏等方面,玄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成效卓著。

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正确措施,所以从玄烨统治的中期开始,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手工业和商业也日趋繁荣。表现在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加了,国库的收入增多了,以各种手工产品和地方土特产著称的城市遍布全国各地,对外贸易额逐年上升,出现了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人民安居乐业的兴旺景象。

玄烨从8岁继承皇位,14岁开始新政,16岁除掉鳌拜,同年下令停止圈地,实行更名田。20岁三藩之乱爆发,28岁最后平定。30岁攻取台湾,31岁设置台湾府。32、33岁曾两次派兵攻克雅克萨,挫败了俄国的侵略阴谋、36岁签订《尼布楚条约》。37岁亲征噶尔丹,败敌于乌兰布通,43岁二次亲征噶尔丹,再败敌于昭莫多,44岁第三次亲征喝尔丹,最后消灭叛酋。59岁改革税制,后来进一步完善“摊丁入亩”。65~67岁,派兵入藏平定叛乱。69岁(1722年)与世长辞,总在位长达61年。正如兵人评价所说:“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赐。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下,尤为古今所未观。而久道化成,风移俗习,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清史稿·圣祖本纪》)

(颜世勤苗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