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关天培
21417000000007

第7章 浴血虎门 名垂青史(2)

“关天培奋不顾身,仍复持刀屹立……其本船所载了3000斤铜炮,最称得力,首先打中“士密”号船头。船头之人,纷纷滚跌入海。……麦廷章督率员弁,连轰2炮,击破该船后楼,夷人亦随炮落海,左右舱口,间有打穿。……接仗约有一时之久,‘士密’号船,帆斜旗落,且御且逃。收军之后,经附近渔艇捞获夷帽21顶,内两顶据通事认系夷官所带。”

穿鼻之战后,英军不甘失败,在不到10天的时间里,对官涌山炮台发动了6次攻击,企图占领炮台,控制尖沙嘴洋面,与我广东水师抗衡。官涌系九龙尖沙嘴以北的一座山,山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而尖沙嘴洋面群山环抱,浪静风恬。英国侵略者早想在此筑巢,而鸦片贩子也早就集中于此,猖狂走私。穿鼻之战后,关天培料到敌会来此捣乱,便在尖沙嘴一带,择要扎营,固垒深沟,时加防范,严阵以待。

果不出所料,英国侵略者从11月4日至11月13日间,发起了6次官涌之战。根据林则徐的奏折记载。

第一次,英军爬上官涌山坡窥视,被守将陈连升击退。

第二次,夷船排列海面,齐向官涌营盘开炮,仰攻数次。中国军队居高临下,回击敌军。

第三次,夷兵大船在正面开炮,而小船抄赴旁边,乘潮上岸,有百余冲上山岗,守军出营接战,击退敌军。

第四次,中国军队又将窜到官涌东面的夷船击伤。

11月11日,关天培调集水师,亲自率领,发起了对敌军的攻击。“中国军队五路大炮重叠轰击,遥闻撞破敌船舱之声,不绝于耳。该夷初犹开炮抵抗,迨一两小时后,只听咿哑叫喊,竟无回击之暇,各船灯灯,一时熄灭,弃椗潜逃。第二日天明,了望约已逃去其半,有双桅三板一只,在洋面半沉半浮,余船十余只退远停泊”。

11月13日,敌舰重犯官涌,关天培调动5路人马,奔赴山梁,待敌进入大炮射程后,众炮齐发,猛轰头船。敌舰中炮,伤亡无数。后边的敌舰,未放一炮,便掉头逃遁。

在官涌山的6次反击战中,训练有素的广东水师,在关天培的指挥下,屡战屡胜,声威大震。清政府嘉奖他“奋勇直前,身先士卒”并授以他“法福灵阿巴图鲁”的称号。海防的巩固,水师的精良,有力地保证了禁烟运动的开展,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曾经叫喊着“由大小不同的1000艘船只组成的整个中国舰队,都抵御不了一艘英国的战舰”的侵略者,在关天培领导的广东水师面前,看清了中国舰队的作战能力。

关天培精忠报国、不避弓矢的精神,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评。他的老上司、亲密战友林则徐写了这样一首诗赠给关天培,表达了他对这位爱国老将的敬佩之情:

功高靖海长城依,

心切循陔老圃知。

浥露英含堂壮树,

傲霜花艳岭南枝。

官涌之战后,英国侵略者的炮舰政策和侵略野心受到沉重打击,使他们无法在尖沙嘴洋面立足,他们不得不避开已有准备的广东海防转而北上,开始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和天津。

1840年6月,广州附近海面,乌云满天。恼羞成怒的英国侵略者,拼凑起一支包括16艘军舰,运输舰28艘,武装轮船4艘,共载炮540门,士兵4000人的远征队,陆续来到广州附近海面。气势汹汹的侵略军本想进攻广州,但慑于广大爱国官兵的抵抗,他们只能困守海上,不敢进犯内河,企图进攻广州的计划破产。

当时,中国沿海防务除闽粤以外,都很空虚。林则徐早就请求道光帝加强海防,但都没引起重视。1840年7月,英军北上攻占定海,引起了道光帝的恐慌。8月,英舰北犯天津,使道光帝坐卧不宁。这时的直隶总督琦善早被侵略军的船坚炮利吓破胆,急忙向英军送去厚礼,表示他们只要退回广东,就答应他们提出的条件。他向道光帝进谗言,诬蔑战争是林则徐挑起的。昏庸的道光皇帝信以为真。派琦善为钦差,前赴广东与英国交涉。

琦善一到广州,还来不及接印视事,就密派心腹与英国侵略者联系。他对广州官员,全不信任,“凡夷书往来,从不视人”与英议和之事,一人独断,对侵略者言听计从,一味妥协。

1840年11月,侵略者对广东洋面奉撤回营的水师船开炮轰击;派测量船深入内河测量;还制造爬城梯具,准备夺取炮台。可琦善对此视而不见,反而根据侵略者的意图,对林则徐、关天培苦心经营的海防设备,大加裁撤。林则徐、关天培招募的水勇、壮士被其解散;在横档前后准备抵御敌兵船的暗桩,也被他拔出。义律还让他保证在战事开时,不许调兵遣将,否则将不与之谈和。琦善的行为很反常,令人十分愤慨。

面对琦善的倒行逆施,关天培异常悲愤。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只有战死沙场,报效国家。1841年春的一天,江苏山阳有位80多岁的老妪收到了一只坚固密封的木匣和一封信。这是远在广州任军职的儿子关天培寄回家的。信中讲了当时广州的状况,嘱家人不忙急于打开木匣。不久,关天培战死虎门的消传来,老母悲痛地打开木匣,发现里面是他掉落的几枚牙齿和几件衣服。关天培为官一身清白,当他预感到前途难测时,他没有退缩。“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在此国家多难之秋,忠字当头,舍生取义。但他没忘生他养他的老母,事先寄去几件衣服,以慰她老人家的思念之情。

琦善的一味退让,助长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1841年1月,英军发起了对虎门的攻击。

当时,虎门要塞设有三道防线。第一道是大角、沙角炮台,这两座炮台是虎门东南的屏蔽,首当其冲受到攻击。关天培的爱将陈连升就驻扎防守于此。

隆隆的炮声惊动了警惕的炮台守军。1月7日凌晨,义律率领2000多侵略军,炮舰20多艘对虎门发动突袭。老将陈连升是位久经沙场的湖北恩施人。他在1839年11月的官涌山之战中,表现勇敢,英勇善战,倍受关天培的重视,被提拔为三江协副将。面对英军的进攻,他断然蔑视琦善“不准开炮还击”的命令,指挥全体官兵坚守阵地,奋勇还击。同时派人飞书求援。但琦善对陈连升的告急文书,束之高阁,不理不问,拒发一兵一卒。

在前有强敌,后无援师的不利情况下,他遵守关天培提出的“以守为攻,以逸待劳”的作战原则,率领军民日夜坚守沙角炮台。英军自恃人多势重,攻破了防守较弱的大角炮台后,又集中火力,攻击陈连升防守的沙角炮台。陈连升与其子陈举鹏率领600守兵英勇还击。敌人眼看正面攻不下来,就派出陆战队,从后山的穿鼻湾绕道突袭南面的阵地。陈连升立即组织反击,以地雷、木石、杠炮连续数次打退了用竹梯爬上来的敌兵,歼敌数百人。激战到傍晚,炮弹和火药用尽,英军趁清军火力减弱之际,偷偷烧毁了水师兵船,随后与后山包抄上来的英军会合。

此时,沙角炮台已处在英军的包围之中,情势万分危急。但陈连升和将士们毫不畏怯,继续奋勇抵抗,英军从前后左右蜂拥而上。陈连升骑在马上,拔剑高呼:“壮士们,父老兄弟们,为国捐躯的时候到了,中国的土地决不能让夷人蹂躏。”官兵们在他的鼓励下齐声高呼“愿与将军同生死,誓与炮台共存亡。”他们弯弓搭箭,一连射死数十名敌兵,敌人纷纷后退。箭用完后,敌人又发起进攻。陈连升抡起利剑大吼一声,数百名士兵向合围的敌人冲去,展开了一场肉搏战。

敌人措手不及,被英勇的守兵们刀劈剑刺,死伤无数。后面的敌人纷纷使用洋枪,一时间枪弹象飞蝗一般向陈连升射来。陈连升中弹落马,鲜血染红了战袍。他圆睁虎目,强行挣扎爬起,使出全力,将利剑掷向敌人的胸口。陈连升,“生持利剑呼砍贼,死守函关誓化泥”。终因寡不敌众,壮烈殉国,谱写了虎门保卫战的序曲。

沙角一战,英军损失惨重。他们占领炮台后,找到陈连升的尸体,一块一块地切割,发泄他们对勇士的愤慨,手段残忍,令人发指。

关天培闻听沙角炮台失守,陈连升父子以身殉国,禁不住老泪横流,悲怆万分。龙城失去飞将,胡马已临阴山。他就在此时,将木匣寄回家中,作为自己与家人永别的纪念。他明知琦善不会发救兵,仍然亲自坐阵虎门,以身赴难。

虎门的第二道防线是由筑在武山上的南山、镇远、威远和靖远4个炮台以及处在江中的横档和永安两个炮台共同组成。关天培驻守靖远炮台,亲自指挥虎门保卫战,他当众宣誓:“人在炮台在,不离炮台半步,”众官兵呼声撼山,斗志昂扬。

1月26日凌晨,英军开始进攻横档炮台,清军在关天培指挥下退入炮台。英舰本想上驶进攻;但因横档东水道有关天培早已设下的木排铁链,无法飞越。他们只好等到当日涨潮时,发动了对横档炮台和永安、巩固炮台的进攻。下午四时,永安炮台失陷。英军完成了对虎门第二道防线中横档、永安的占领,开始了对靖远、威远的攻击。

关天培身先士卒,指挥抵抗。排列在炮台前的15门大炮,装足火药,向靠近的敌船,发出了怒吼,海水沸扬,波平浪涌,打退了英军的多次进攻。

此时,南风大作,英军乘风开炮,猛轰靖远,弹片飞溅,砂飞石走,守军伤之过半。关天培负伤10多处,鲜血染红了战袍,仍然指挥若定,毫无惧色。代替已经牺牲的炮手,亲燃大炮,杀伤敌军。关天培奋力苦战,誓死不退的精神激励着守军将士,他们齐心合力,沉着应战,前赴后继,视死如归。使敌舰不敢靠岸,阵地屹立不动。然而,天不作美,忽降倾盆大雨,淋湿了大炮的火门,使大炮失去了作用。

就在这危难时刻,关天培派人向琦善求援。琦善畏敌如虎,一心求和。刁难不理,不发援兵。关天培孤军奋战,坚持到晚上,炮台被围。怒火中烧的关天培,披着鲜血染红的征袍,在落日的晚霞中傲然屹立在炮台的前沿,他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前后,布满皱纹的大手,紧握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利剑,毅然指挥着战斗。这时,一名亲随跑来,请求关天培撤走,且不由分说背起老将就走,关天培挥动手中利刃,推开亲随,投入到短兵相接的肉搏战中。后来,他被从背后飞来的炮弹弹头击中胸膛,怀着敌军尚末消灭干净的遗憾,壮烈殉国。守炮台的400名士兵,都随老将一起,滴尽了最后一滴血。

关天培这位连英军也称之为“杰出”的元帅,伤重力竭牺牲后,虎门要塞失守。老将之死与虎门失守,是琦善之流推行投降路线造成的。流放途中的林则徐满腔悲愤地写下了这样一幅纪念老友的挽联: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急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壕,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

林则徐在这里表现了他对老友的思念,痛斥琦善等卖国贼,自坏长城。

诗人朱琦在《关将军挽歌》中写道:

将军徒手犹搏战,

自言力竭孤国恩。

可怜裹尸无马革,

巨炮一震成烟尘。

关天培用他的生命,书写了中国人民反抗外侮的历史。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道光帝闻听关天培战死,下旨说:“英军攻击虎门炮台及乌涌卡座,广东水师关天培被害,殊甚悯恻,著加恩赐恤。”4月,又下旨说:“昨因虎门失守,提督阵亡,降旨令兵部议恤。兹据该部议奏,关天培除照例赏与银两,准予世职外,著该督抚查明伊子孙几人,均于服阕后送部带领引见,侯朕施恩。该员统领士卒,为国捐驱,著即在遇害地方建立专祠,以慰忠魂而彰节义。”并给予关天培忠节谥号。

壮烈的虎门保卫战后,部分阵亡官兵的遗体,由亲属认领掩埋。剩下没有亲属认领的士兵遗体,由当地父老就地安葬。两年后,又按照当地风俗习惯,将遗骨起出,用陶罐装好,合葬于沙角山南麓的白草岗上,取名“节兵义坟”,并立碑纪念。这些随关天培战死沙场的英雄们,虽然无名,但他们的事迹却流芳千古。

“一死无地招忠魂”。关天培殉国后,人们在他的家乡修建起了“关忠节公祠”。解放后,人民政府又对“关忠节公祠”进行了修缮,供人们瞻仰。现在广州博物馆还收藏着关天培的部分遗物。睹物思情,凭吊英雄。他那种反抗外侮的高尚民族气节,永远激励着后代子孙去为祖国的强盛、民族的富强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