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历史上的奸与诈
21607400000037

第37章 杂谋杂智,见仁见智(3)

公元1644年,由于灾荒不断,加上明朝不可尽数的苛捐杂税,李自成在陕西发起了农民起义,并在这一年率农民起义军一举攻占了北京,崇祯帝被逼于煤山自杀,明朝统治就这样结束了。李自成建立于大顺政权。可是农民起义军进京后,立足未稳便大搞等级制度,大兴土木,以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将领也逐渐腐化堕落。

当时,明朝大将吴三桂镇守山海关。吴三桂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大将,他扼住了清兵南下的咽喉。他的爱妾陈圆圆天生丽质、娇媚无比,被誉为“天下第一美女”。李自成进京后,立即掳掠了陈圆圆,并且抄了吴三桂的家,扣押了他的父亲。多尔衮看到这种情形,决心利用吴三桂和李自成的矛盾,派人前去收买吴三桂。

吴三桂本就是一个势利小人,惯于见风使舵,加上李自成如此对待他,于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同意投靠清,借清兵的势力消灭李自成。

多尔衮听到吴三桂投靠的消息,欣喜若狂,认为时机成熟,可以实现自己多年的愿望。这时,明朝势力并未被完全肃清,李自成的江山也还未稳,中原仍然是战火连天。于是多尔衮迅速联合吴三桂,在吴三桂的带领下,引兵入关,仅仅用了几天的时间,就打到了京城,赶走了李自成,接着又乘胜追击,逼死了李自成,肃清了明朝在各地的残余势力,最终统一了中原,奠定了清朝三百年江山的基础。

清军入关可以说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其中有很多原因,李自成至少帮了一把。试想一下,如果李自成不把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抢走的话,那么,吴三桂就不会有那种引狼入室的冲动,如果当时的局面没有那么乱,那么,多尔衮就不能顺利地带清兵入关。当然,在历史上并没有那么多的“如果”。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肯定,多尔衮正是利用了当时的混乱局面,才得以顺利引兵入关的。

93在竞争之外多下工夫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谁也不愿自己伤害自己。若是故意残害自己,而说是别人伤害的,那么人们一定会相信,也会同情,而自残之人就可以利用别人的信任与同情,达成自己的目的。

南宋时期,金兵入侵中原,在朱仙镇,金国太子兀术与抗金名将岳飞摆开了决战的战场。

兀术有一个义子,名叫陆文龙。陆文龙只有16岁,他本来是宋朝潞安州节度使陆登的儿子。当时,金兀术在攻陷潞安州的时候,陆登夫妻双双自杀殉国,只把还在襁褓中的陆文龙留了下来。金兀术看到陆文龙十分可爱,便将陆文龙及其奶娘掳至金营,把陆文龙收为义子,遍请名师,授予他武艺。所以,陆文龙小小年纪就英勇过人,有万夫不挡之勇。

有一天,岳飞正在思考破敌的计策,忽然看见部将王佐进帐。只见王佐脸色蜡黄,右臂已被斩断,刚敷药包扎好,还可以看见血迹。岳飞大为惊奇,忙问:“王将军,这是怎么回事?”王佐说:“这几天,我见元帅为陆文龙的事情十分发愁,可惜我军之中没有人能敌得过他。我知道,他原本是潞安州节度使陆登之子,便想去金营告诉他真情,让他倒戈,否则金军将更加猖狂。只是金兀术此人,老奸巨滑,为了不让他怀疑,我只有断臂,一施苦肉计。”岳飞听后,十分感激,泪如泉涌,事已如此,只能让他去金营试一试。

连夜赶到金营,王佐对兀术说:“小臣王佐,本是杨幺部下,官封车胜侯。杨幺失败后,我只得归顺岳飞。昨夜帐中议事,小臣进言,说金兵有二百万人,实难抵挡,不如议和。可岳飞听了却大怒,命人斩断我的右臂,并让我到金营通报,说岳家军即日就要来生擒狼主,踏平金营。臣要是不来,他就要斩断我的另一只手臂。因此,我只有来哀求狼主,希望您给我一个活命的机会。”

听他这么一讲,兀术对于他的“遭遇”十分同情,见他右臂已断,形同废人,料想他也不会有什么阴谋,便把他留在营中,叫他“苦命儿”。王佐利用自己在金营中能自由行动的机会,偷偷地会见了陆文龙的奶娘。一听他的来意奶娘也很感动,她忍辱偷生抚养陆文龙,就是希望他有一天能子承父业,抵抗金兵。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向陆文龙讲述他的身世。

接着,王佐又趁别人不在的时候,对陆文龙讲述了他的身世,一开始陆文龙不相信,要把王佐杀了。于是,王佐叫出来藏在一旁的奶娘,让她作证。陆文龙顿时痛苦万分,情急之下,便要去找兀术报仇。但被王佐拉住,让他不可轻举妄动,先隐忍一时,伺机行动。

这个时候,金兵运来了一批轰天大炮,准备深夜轰炸岳家军营,幸亏陆文龙趁人不注意时,用箭书报了信,才使岳家军免受了损失。当晚,陆文龙、奶娘及王佐便投奔到宋营。

虽然王佐断了臂,但是却使岳家军又多了一员猛将,在日后的抗金战争中,立下了不少的战功。

由于陆文龙武艺的实在是太高强了,在战场上,岳家军没有人能够战胜他。于是,王佐便想到利用战场外的一些活动来控制战争时局,这个苦肉计便因此而生。可见,很多时候功夫在战场之外。

在竞争中,有很多人并不是因为能力不够或是实力不济被打败,而是因为自己在竞争之外的功夫没有做够。

94运用“演戏”,“指桑骂槐”

人的一生有诸多无奈,诸多阻碍。有些事想做不能做,有些话欲发却又不能发。但当发还得发,当做还得做,只是需要选择方式而已。生活中最常借用的方法是“指桑骂槐”。至于某些善于“演戏”的人则会“挂羊头卖狗肉”,只要有人买,他就卖。

明宪宗成化年间,宫中有一位演员,由于他善于扮演滑稽角色,所以人们都称他为“阿丑”。阿丑是一个聪明机敏,正直无私的人,他经常以演戏的方式劝谏明宪宗朱见深。

在当时的朝中有一个大宦官,他权倾朝野,煊赫一时,名叫汪直。这个汪直十分狡黠,善于迎奉,很讨明宪宗的欢心,宪宗便让他掌管西厂。于是,他便更加嚣张跋扈,为所欲为,对朝中忠臣视为眼中钉,对奸佞小人则委以重任。一时朝廷上下人人自危。对于这种情况阿丑大为不满,由于他地位低下,便想以演戏的方式向明宪宗劝谏。

一次,阿丑和同伴们为明宪宗演戏。阿丑装扮成一个酒鬼,一步三摇,东倒西歪地走上戏台,只见他手中提着酒壶,对着嘴大口灌酒。这时,一个人骗他说:“内阁大学士来了!”本来是想让他有所畏惧,不得放肆。但是阿丑却如同没有听见,继续作佯狂滥饮的样子。那人又吓唬他说:“皇帝驾到!”阿丑听后仍然是无所顾忌,照旧大口灌酒。那人突然又说:“汪太监来了!”阿丑一听装作大吃一惊,连忙扔掉了酒壶,毕恭毕敬地准备迎接汪直。这时那人装作不解,故意问道:“万岁爷来了你都不怕,为何一听汪太监来了就吓成这样子?”阿丑以酗酒者的口吻说:“我只知道有汪太监,不知道还有万岁爷。”

又有一次,阿丑在演戏的时候,装扮成汪太监的样子,只见他手执双铖,大摇大摆地上场。这时有人过来问他,为什么拿两把斧头。阿丑回答说:“这不是斧头,这是铖!我全靠这两铖呢!”那人又问:“这两铖有名字吗?”阿丑回答说:“有。”他举起左手说:“这是王越!”然后又举起右手说:“这是陈铖!”(王越和陈铖是汪直的左膀右臂)说罢,便把两铖在手中舞弄了一番,逗得明宪宗捧腹大笑。

虽然在当时明宪宗哈哈大笑,但是回去后仔细一琢磨,却总是感到不是味儿。这时,又加上一些正直官员不畏强暴,继续给宪宗上书弹劾汪直,说他勾结王越和陈铖,欺君害民,“天下只知西厂,不知朝廷,只怕汪直,不怕皇上。”于是明宪宗便下令关闭西厂,将王越和陈铖削籍为民,将汪直贬谪出京,调任南京御马监太监。从此,汪直地位便一落千丈。

阿丑不但以演戏这种方式弹劾了汪直,为民除了一害,还曾以演戏方式弹劾过保国公。保国公朱永是皇亲国戚,曾任总兵官,又掌管京军团营。有一次,朱永私自命令手下大批士兵给自己营造府第。阿丑知道后,便通过演戏的方式,在明宪宗面前揭露了这件事。

有一天,阿丑在给明宪宗演戏时,装扮成一个儒生,高声吟诵道:“六千兵散楚歌声。”旁边一人纠正道:“楚霸王是八千子弟兵,不是六千。”阿丑故作不服,坚持说是六千,那人却坚持说是八千。如此一来一往,两人争论不休。最后阿丑说:“你难道不知道,那两千人去保国公家盖房子去了。”明宪宗看了这出戏之后,马上派人去进行调查,吓得朱永连忙把兵士都撤回去了。

明宪宗有口吃的毛病,朝堂上大臣们奏报问题时,他经常回答得很不利索。虽然大臣们不敢当面笑话他,但是他自己却觉得非常难堪。大臣施纯见到这种情况,便向皇上提议以后只说“照例”两字作为答复。明宪宗一试,觉得不错,十分高兴,便让施纯做了礼部尚书。因此,大家都讥讽施纯为“两字尚书”。阿丑看到这种腐败后,决定再次劝谏,提醒明宪宗。

有一天演戏的时候,他装作六部主官选拔官吏,命令要从中选优。众人选出一人,要求授予官职。问他姓名,回答说:姓“公”名“论”。阿丑一听,摇摇头,用主官的口吻说:“公论,现今的世道用不着。”便没有给他授职。众人又选出一人,报姓名为“公道”。阿丑又摇头:“公道,如今也用不着。”也没有给他授职。最后选出一人,姓“胡”名“涂”。阿丑装着十分高兴的样子说:“好,胡涂,现在正合用。”并当场把重要的官职授予了他。

有人曾经慨叹人生就像是一场戏如戏,但是在阿丑那里却是戏如人生。在假中隐真,让假戏真做,这也算是一种无奈之中的智慧。幸好,明宪宗虽然昏庸却还不笨,总算让阿丑的辛苦有所回报。

95为自己的失言巧打圆场

说话时难免会有失误和失言。失言和失误后随机应变,设法挽回难堪或者尴尬的局面,往往要用到“曲径通幽”的技巧。及时调整思维,尽力以新的内容、新的话题把原来的问题引开或转移,往往能使尴尬的局面得到恢复,使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起来。

清朝时,乾隆下令让纪晓岚去编撰《四库全书》。在盛夏的一天,乾隆皇帝闲来无事带了几个随从突然来到编撰《四库全书》的地方。这个时候的纪晓岚正在光着膀子和几个办事人员闲聊。其他人一见皇帝来了,连忙上前接驾,只有高度近视的纪晓岚没有看出是乾隆皇帝走在后头,忽然看见其他人在前边接驾,才大吃一惊。心想:如果就这样光着膀子接驾,那可是犯了亵渎万岁之罪啊!大概皇帝还没看见自己,还是先躲一下为好。于是,他仓皇地钻到办公桌下藏了起来。

其实,乾隆皇帝早已经把纪晓岚的这种举动看在了眼里,但是却佯装不知,故意在椅子上坐了下来。纪晓岚在桌子底下缩成一团,却又不敢出声。两个时辰过去了,纪晓岚没有听到乾隆说话的声音,以为他已经走了,就低声问办事员:“老头子走了没有?”

听到纪晓岚叫他“老头子”,乾隆皇帝立刻把脸孔板了起来,厉声问道:“纪晓岚,你见驾不接,我且不怪罪于你。你叫我‘老头子’是什么意思?你要给我讲清楚,否则可别怪我无情!”

见到这种情况,纪晓岚只好无可奈何地从桌子底下爬了出来,穿上衣服,低伏在地,不住地磕响头。接着他就不急不徐地解释了起来:“万岁先不要动怒,臣之所以把您称为‘老头子’确是出于对万岁的尊敬。先说这个‘老’字,‘万寿无疆’称‘老’。我主是当今有道明君,天下臣民皆呼‘万岁’,所以称您为‘老’。”

乾隆听后连连点头,接着,纪晓岚又说:“‘顶天立地’称为‘头’。我主是当今伟大人物,是天下万民之首。‘首’者,‘头’也,故此称您为‘头’。”

乾隆皇帝听了很是满意,纪晓岚见到这样的情景,就拉长了声音说:“至于‘子’字嘛,意义更明显。我主乃是天之骄子也,因此天下臣民都称您为天‘子’。这就是我称您为‘老头子’的原因。”

听了纪晓岚的解释,乾隆皇帝非常高兴,也就不再追究他的失礼。

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应变,这种应变往往不就事论事,也并不顺着一条思路,让自己陷入单向思维的死胡同,而是换上几个角度,别出心裁地为自己的失言打圆场,但是在打圆场的同时又不偏离问话的限制,这正是“曲径通幽”这种转移话题手法的要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