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方剂歌诀小灵通
21679200000006

第6章 温里剂

【定义】以温里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称为温里剂。

【分类】分为温中祛寒(中焦虚寒证)、回阳救逆(阴盛阳衰证)、温经散寒(寒凝经脉证)三类。

【配伍】常配益气健脾、和胃降逆、滋养阴血、通阳开窍、行气、收涩、化痰等药。

【使用注意】①辨清寒热真假,真热假寒证禁用。

②辨别寒证之病位。

③药物用量应因人、因时、因地而变通。

④素体阴虚或失血之人慎用。

⑤阴寒太盛,可反佐少量寒凉药,或采取冷服法。

温中祛寒

理中丸(《伤寒论》)

理中丸主温中阳,甘草人参术干姜,吐利腹痛阴寒盛,病甚宜改人参汤。主治: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下利,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以及霍乱吐泻。亦治出血、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及胸痹等。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方解:君:干姜———温中祛寒。臣:人参———补气健脾,使气旺则阳复。佐:白术———助人参益气健脾,又燥湿。佐使:炙甘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兼调和诸药。

理中:本方药物皆归中土,温中阳,补脾胃,助运化,尤善调理中焦。

人参汤:理中丸的汤剂,较丸剂作用力强而迅速,适用于虚寒较重者。

辛热甘温法:针对虚寒证而设,方用干姜为君辛热散寒,,,阳气复而阴寒祛。

人参为臣甘温补虚君臣相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子理中丸:本方加附子,温中散寒力更强,且能温肾。

《伤寒论》桂枝人参汤:本方加桂枝,功兼解表散寒。

吴茱萸汤(《伤寒论》)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主治:中焦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欲吐,畏寒喜热,或干呕,或吐涎沫,或巅顶头痛,或下利,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沉迟。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方解:君:吴茱萸———暖肝温胃,降逆止呕,下气止痛。臣:生姜———助吴茱萸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佐使:人参、大枣———益气健脾生津,大枣兼制燥、调药。

重用生姜:生姜性温入胃,为“呕家圣药”,颇合本方证胃寒气逆病机,故重用之。

温中降逆:方中吴茱萸与生姜配伍,温中降逆之功更强。

本方主治涉及《伤寒论》阳明、少阴、厥阴三经病证,即“食谷欲呕”之阳明病证,“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之少阴病证,以及“干呕,吐涎沫,头痛”之厥阴病证。

小建中汤(《伤寒论》)小建中汤芍药多,桂草姜枣加饴和,虚劳里急心悸烦,若益黄芪补力优。主治:虚劳里急证。脘腹拘急不适或拘挛疼痛,喜温喜按,或心中悸烦,面色无华,或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脉细弦。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方解:君:饴糖———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臣:桂枝———温阳散寒。芍药———益阴养血,助饴糖缓急止痛。

佐:生姜———温胃散寒,助桂枝温阳。大枣———益脾滋液,助芍药养血。佐使: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建中:本方通过温健中焦阳气,使阴阳气血生化有源,以养五脏,故名“建中”。

辛甘化阳:桂枝、生姜之辛与饴糖、甘草之甘合用,有化生阳气以建中阳之效。

酸甘化阴:芍药之酸与饴糖、甘草之甘配伍,有化生阴液以缓急止痛之功。

用量之比:芍药颐桂枝越圆颐员。

组成特点:本方可看作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

《金匮要略》黄芪建中汤:本方加黄芪,补气建中力大建中汤(《金匮要略》)大建中汤金匮方,蜀椒干姜参饴糖,阳虚阴盛腹冷痛,温补中焦效力强。主治:中阳虚衰,阴寒内盛证。脘腹剧痛,不可触近,呕不能食,舌苔白滑,脉沉紧,或肢厥脉伏。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痛。方解:君:蜀椒(川椒、花椒)———温中散寒,降逆止痛。臣:干姜———助蜀椒温中散寒,又和胃止呕。佐:饴糖———温中补虚,助君、臣药止痛,并制其辛热燥烈之性。

人参———益气补中。

肢厥脉伏:肢厥即四肢厥逆、逆冷;脉伏即按之脉不显,因阳衰四肢失于温煦及不能鼓动血脉所致。

温补兼施:蜀椒、干姜温中以除阴寒,又用人参、饴糖甘缓益气,补虚助阳。

回阳救逆

四逆汤(《伤寒论》)

四逆汤中草附姜,四肢厥逆急煎尝,脉微吐利但欲寐,破阴逐寒可回阳。主治:阳衰寒厥证。四肢厥逆,畏寒踡卧,神疲欲寐,腹痛吐利,或大汗淋漓,脉沉微细。

功用:回阳救逆。方解:君:附子———温壮命火,破阴逐寒,回阳救逆。臣:干姜———温中散寒,助附子破阴回阳。佐使:炙甘草———益气补中,解附子之毒,制附子、干姜之峻,兼调和诸药。

四逆:本方证因阳衰阴盛所致,四逆程度重,冷过肘、膝。

阳衰寒厥:因阴寒内盛,阳气衰微,不能温煦周身四末,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则四肢厥逆。

附子无干姜不热:附子辛热,直走下焦,能迅达内外,若“非交通中土之气”,则“不能内复真阳”;而干姜辛热,专于温中阳。二者相须为用,可破阴回阳,“交接于十二经”。

《伤寒论》四逆加人参汤:本方加人参,功兼益气固脱,生化阴血。

《伤寒论》通脉四逆汤:本方附子、干姜用量增加,有回阳复脉之功,主治阴盛格阳证。

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回阳救急姜附桂,更合六君与五味,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阳可回。主治: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四肢厥逆,畏寒踡卧,神疲欲寐,下利腹痛,脉微甚则无脉。功用:回阳救急,益气生脉。方解:君:附子、干姜———破阴回阳。臣佐:肉桂———助附子、干姜温阳散寒之力。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六君子汤)———补益脾胃,祛痰除湿。

五味子———固肾以防真气亡散,合人参益气生脉。佐使:麝香———通行十二经脉。

麝三厘:方用少量麝香,意在取其芳香走窜,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之功,使药力迅速遍布周身。

若加猪胆汁则为反佐之用,症见无脉者,以防阳脱之变。

温补并行:指本方有温阳散寒之四逆汤,又有补气健脾之六君子汤,是谓温补之剂以救亡阳危证。

散中有收:麝香辛散,五味子酸收,二者相伍,既助回阳救急之效,又无真气耗散之弊。

《重订通俗伤寒论》回阳救急汤:本方加麦冬,益气生脉之力增。

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当归四逆芍药枣,桂辛通草与甘草,血虚寒厥四末冷,温经通脉养血好。

主治: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或腰、腹、股、腿、足冷痛,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方解:君:当归———养血和血。桂枝———温经散寒,通行血脉。

臣:———助当归补益阴血。

细辛———助桂枝温经散寒。

佐:通草(木通)———助桂枝通利血脉。大枣———助当归、芍药养血。

四逆:本方证因血虚寒凝所致,四逆程度较重,但冷不过肘、膝。

本方原用通草,但据考证,本方之通草实为木通。就本方证而言,二者均可使用。

组成特点:本方可看作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辛、通草(木通)而成。

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益气温经和营卫,肌肤不仁血痹康。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或疼痛,或汗出恶风,脉微涩而紧。

功用:益气温经,和血通痹。方解:君:黄芪———益气固表,扶正祛邪。臣:桂枝———解肌散风,温经通痹。

芍药———养血和血,益阴敛营,合桂枝调和营卫。

佐使:生姜———助桂枝散外邪。大枣———助芍药养阴血,兼调和诸药。

血痹:即血脉闭阻。临床以局部肌肤麻木不仁为表现特征。

组成特点:本方可看作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