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辨经》学生活
21767100000011

第11章 流业第三(3)

后来,南唐国灭,李后主沦为阶下之囚,其妻小后周常常被召进宋宫,侍奉宋皇,一去就得好多天才能放出来。至于她进宫到底做些什么,作为丈夫的李后主一直不敢想像。只是小后周每次从宫里回来就把门关得紧紧的,一个人躲在屋里悲悲切切地抽泣。对于这一切,李煜忍气吞声,把哀愁、痛苦、耻辱往肚里咽。实在憋不住时,就写些诗词,聊以抒怀。

李煜的江山是继文祖之业而来的。他工词、善律、精于书画,但惟独对处理政事不感兴趣,对日渐强大的北宋政权处处委曲求全。北宋建立十几年后灭掉南唐,李煜被押往汴京。在离开自己的都城的时候,李后主有一首词写道:“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宫娥。”

后来,宋朝的大文学家苏东坡评论说:国破家亡之后,李后主应该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丢掉了祖宗创下的基业,应到宗庙前痛哭,并向百姓谢罪。但是他根本没有这么做,而是去颂听教坊乐手演奏的《别离歌》,惋惜自己再也没有机会与宫娥彩女寻欢作乐了。有这样的国君,南唐不亡才怪呢!

不过,苏东坡在此是以政治家的标准来要求艺术家了。当代一位伟人在劝诫一位名士的时候也说:“牢骚太盛妨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其实,世上是本无“放眼”“风物”的名士和发“牢骚”的政治家的;发“牢骚”是名士的品格,“放眼”“风物”才是政治家的气度。这是两种不同的人格,各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智慧金言

政客多是戴着王冠的强盗,艺术家才是真正的无冕之王。然而,人看眼前三寸,谁能顾得长远?惟知兴亡成败,怎管身后是非。不过,只要考虑上面的道理,大概也就应该算是艺术家或是书生了。

张仪的连横活动

张仪是战国时期涌现出的一位政治家,他的才能之一是以自己的口才征服了各诸侯国,最后结成连横。

苏秦死在齐国后,战国时期的另一位纵横家张仪,开始了以秦国为轴心的连横活动。

张仪在秦国,因为处理秦国与魏国的关系有功,一度担任了相的职务。后来由于参加一次诸侯之间的会谈,没能获得预期的效果,被秦惠王免了职,回到魏国任相。尽管如此,张仪的政治理想还是要以秦国为中心实现连横。这一点,他暗地里得到了秦惠王的鼓励和支持。

张仪对魏惠王说:“当初魏国接受苏秦的建议,与关东诸侯们在洹水上结盟,大家结成兄弟关系,互相支持。但是,这不是永远都靠得住的盟约。有些亲兄弟,还在为争夺钱财相互残杀,何况苏秦已死。而且苏秦自己就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大家还想依靠他的影响,保持互不侵犯,显然是不可能的。大王如果不抓紧时间追随秦国,秦国要是挥兵进攻黄河南岸一线,占据我们的大片土地,抢占魏国的要塞阳晋,那时赵国的军队就不能南下,魏国也就无法北上;赵、魏被切成两面,合纵互援的关系还在哪里呢?那时,大王再想维持魏国的安全就不可能了,所以,我迫切地希望大王重定安国之计。”

一番巧舌如簧的谗辞,可谓言明利害,晓以损益,处处为魏王着想。于是,魏惠王听从了张仪的意见,宣布脱离合纵同盟,并派张仪到秦国去联络。张仪带着魏王的意愿回到秦国,秦惠王很高兴,恢复了张仪的相位。

张仪的下一个游说目标是楚国。他用了近两年时间摆平了一番昏庸、偏听的楚怀王,然后在周赧王四年威胁他说:“合纵抗秦,等于驱使一群无力的绵羊去攻击猛虎,肯定是不能取胜的。现在大王你不追随秦国,秦国一旦挟持韩国和魏国共同攻打楚国,楚国就危险了!泰国西部拥有富庶的巴、蜀,如果从那里打造船只、筹集粮饷,经岷江而下,长驱直入不到10天就可能使整个东部地区无险可守,黔中、巫郡就都不是大王所有的了。然后秦国再从武关东出一支军队,楚国与北方的联系也告中断。大王,秦军攻打楚国,危险在3个月之内;楚国等待其他合纵诸侯国的救援,时间却要超过半年。现在楚国只记得依靠弱国的支持,而忘记了秦国的袭击,这一点多么使人担心!大王假使真能听我的建议,与秦国结盟,与他们长期建立兄弟关系,双方互不侵犯,该多好!”

楚怀王被他吓住了,乖乖地把自己套上秦国的车辕。

张仪离开楚国都城江陵来到韩国都城新郑。他向新即位的韩襄王说:“韩国军队不超过20万,而秦国的军队就有100多万。就军队素质而言,韩国的军队只有包裹着严严密密的盔甲才敢作战;而秦国的士卒,一听战鼓擂动,立即脱去笨重的盔甲,赤裸着身子奔向敌人,左手提着人头,右臂挟着俘虏,勇不可挡。假使让这些像孟贲、乌获般的武士来攻打大王这样弱小的国家,简直就像把数万斤的重量压在一粒鸟蛋上。大王如果不依附秦国,秦国出兵战据宜阳,封锁成皋,你的国家就会被一切为二了。因此,大王不如依附秦国,攻打楚国,把灾难推给楚国而取悦秦国。”

战国铜盔

韩襄王果然依从了张仪。

张仪回到秦国,惠文王赏给他六块采邑,封为武安君。此时的他春风得意,但强辞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各个诸侯国都看到了自己处境的危险,有了和张仪一样的共识。

张仪略微休息了几天,又风尘仆仆地赶到数千里以外的齐国。他对齐宣王说:“现在秦国与楚国已经通婚,相处得如亲兄弟一般。韩国也已向秦国献出重镇宜阳,魏国交出了黄河以南一线的要地,赵国割出了黄河北岸的河间。这样一来,秦国的势力,实际上已伸展到离齐国不远处了。大王如果墨守合纵的落后形势,与秦国继续对立,秦国可以指使韩国和魏国进攻齐国的南部边境,同时协同赵国的军队渡过清河,直指博关,那么大王的都城临淄和要塞即墨就不再属齐国所有了!”

齐宣王一琢磨,心中不免一惊,暗暗地佩服张仪的见解,同意与秦国联盟。

接着,张仪又去了赵国。他既委婉又严肃地对赵武灵王说:“现在楚国已与秦国结为兄弟之邦,韩国与梁国向秦称臣。作为秦国东方的羽翼,齐国也给秦国献出了一片盛产鱼、盐的沿海之地,这有如砍掉了赵国的右臂。一个没有右臂的人与别人作战,加上孤独一身没有外援,要想不遭到失败,可能吗?眼下秦国已发出三支部队,一支直奔午道,与齐国联合后渡过清河,屯驻邯郸的东面;一支屯驻成皋,把韩国和梁国的军队安排在黄河以南;另一支军队屯驻渑池。秦、齐、韩、梁已经互相约定,攻赵时一齐行动,打下赵国,由四家瓜分赵的土地,情况就是这样。大王,我今天来的真正意图,就是想让赵国能避免这场灾难。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赶快派出能代表大王的使者,与秦王真心实意地联盟,表里如一地结为兄弟之国。如此一来,上面所说的危机也就可以彻底消除了。”

赵王忖度了一下形势,觉得也只能这样做了。

张仪接着北上燕都,对燕王说:“不久前赵王的使者已经到了秦国,向秦王献上了河间的土地,表示愿意追随秦国。如果大王不能像他们那样做,秦国将出兵云中和九原,并调动赵国的部队一齐攻打燕国,那时易水和长城都将不再为大王所拥有了。反过来说,大王如能追随秦国,就永远不用担心齐国和赵国的侵犯;因为齐国和赵国现在依附着秦国,它们是不敢背着秦国随便出兵攻打别人的。”

燕王随即提出以常山以南的五个县作为礼物,向秦国求和。张仪,这个有口辩之才的人,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似乎一切都是为了对方的利益着想,言辞忽而恳切,忽而神秘,忽而严厉,忽而犀利,变化多端,可谓是掌握了口辩的精要。他的一番游说,终于使最后几个残余的诸侯国都集中在秦国的旗帜之下了。

智慧金言

在辩论时,观点不一定正确,但能言善辩,应对自如的人,称为“口辩”。具备“口辩”才能的人,可以担任使者的职务。他们善于用情境话语来感染打动对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效果非常好。

韩信背水一战

韩信,汉初三杰之一。微时在淮阴,他曾遭到无赖少年的欺负,受过胯下之辱。起初,他追随项羽,但未被重用,后又投奔刘邦。

秦朝灭亡之后,各路诸侯逐鹿中原。到后来,只有项羽和刘邦的势力最为强大。其他诸侯,有的被消灭,有的急忙寻找靠山。赵王歇在钜鹿之战中,看出项羽是个英雄,所以,心中十分佩服,在楚汉相争时,当然投靠了项羽。

韩信刘邦为了削弱项王的力量,命令韩信、张耳率两万精兵攻打赵王歇。赵王歇听到消息之后,呵呵一笑,心想,自己有项羽作靠山,又控制有二十万人马,何惧韩信、张耳。

赵王歇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驻守井陉,准备迎敌。韩信、张耳的部队也向井陉进发,他们在离井陉三十里外安营扎寨,两军对峙,一场大战即将开始。韩信分析了两边的兵力,敌军人数比自己的多上十倍,硬拼攻城,恐怕不是对方的敌手,如果久拖不决,我军经不起消耗,经过反复思考,他定下了一条妙计。他召集将军们在营中部署。命一将领率两千精兵到山谷树林隐蔽之处埋伏起来,等到两军开战后,佯败逃跑,赵军肯定倾巢出动,追击而来。这时,伏军迅速杀入敌营,插上军旗。他又命令张耳率军一万,在绵延河东岸摆下背水一战的阵式。自己亲率八千人马正面佯攻。

第二天天刚亮,只听见韩信营中的战鼓隆隆,韩信亲率大军向井陉杀来。赵军主帅陈余早有准备,立即下令出击。两军杀得个昏天黑地。韩信早已部署好了,此时一声令下,部队立即佯装败退,并且故意遗留下大量的武器及军用物资。陈余见韩信败,大笑道:“区区韩信,怎么会是我的对手?”他下令追击,一定要全歼韩信的部队。

韩信带着败退的队伍撤到绵延河边,与张耳的部队合为一股。韩信对士兵们进行动员:“前边是滔滔河水,后面是几十万追击的敌军,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战,击溃追兵。”士兵们知道已无退路,个个奋勇争先,要与赵军拼个你死我活。韩信、张耳突然率部杀了回来,陈余完全没有料到,他的部队认为以多胜少,胜利在握,斗志已不旺盛,加上韩信故意在路上遗留了大量军用物资,士兵们你争我夺,一片混乱。锐不可挡的汉军奋勇冲进敌阵,只杀得赵军丢盔弃甲,一派狼籍。正是“兵败如山倒”,陈余下令马上收兵回营,准备修整之后,再与汉军作战。当他们退到自己大营前面时,只见大营那边飞过无数箭来,射向赵军。陈余在慌乱中,才注意到营中已插遍汉军军旗。赵军惊魂未定,营中汉军已经冲出来,与韩信、张耳从两边夹击赵军。张耳一刀将陈余斩于马下,赵王歇也被汉军生擒,赵军二十万人马全军覆没。

智慧金言

可惜的是,骁雄之人不大懂政治,像郭子仪那样进退有节的雄才很少。韩信虽有将帅之材,但他在政治上甚至很幼稚,刘邦佯装游云梦泽就把他捉住了,最后被吕后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