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辨经》学生活
21767100000030

第30章 接识第七(2)

著名的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字摩诘,原籍祁,后随父迁居蒲州。他17岁时就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太极元年,20岁的王维写出了长诗《洛阳女儿行》;开元初中进士,担任了掌管音乐的“大乐丞”。以后官职不断升迁,最后做到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他在绘画方面,有一超越前人的“绝技”。对于山水画,以前的吴道子着重于线条的勾勒,对于色彩特别是线条和色彩的结合,似乎并不注意;展子虔、李忠训等工细严整,特别注重色彩,给人的印象是色彩异乎寻常的绚烂、华丽。而王维不施色彩,专用墨的浓淡渲染而成。这一水墨画效果,不但显得清幽淡远,而且很适于表现山川烟润的神韵,别有一种洒落的情趣,更富有诗情画意。所以宋代才子苏东坡称赞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晚年时居住在蓝田别墅。在那里,他欣赏农园风光,赋诗作画。一天,王维正在描绘一幅山水画,突然从院子里传来一阵喝斥声。他出门一看,原来是家人们正围住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斥责。“怎么回事?”王维问。管家忙跑过来解释:“这个孩子是酒店来送酒的,不知好歹,在地上乱画。”王维一听“乱画”,不由地凑过去看。只见小孩子以碎石做笔,在地上画了不少人物,还有车马之类,虽不严谨深刻,倒也形象动人。王维一询问,才知道这个孩子名叫韩干,是酒店的小伙计。他酷爱画画,便趁刚才送酒等人的机会,把来途所见画了下来。王维把他略加打量一番,认为他虽然幼稚,但颇为机灵,又如此用心、好学,便把他领到自己的画室,让他参观各种画幅,还问了他一些绘画方面的事。韩干如旱苗得雨,如饥似渴地吞看着每幅作品,还一再表示他大开眼界。王维很喜欢他,就问他愿不愿意跟随自己学画。韩干感到喜从天降,眼含热泪,俯地而拜,还说了些感谢与不负师望的话。随即,韩干辞去了酒店的差使,搬到王维院中。

王维对韩干寄托着很大希望,把自己多年来的绘画经验毫无保留地一一传授给他。韩干凭其聪明才智和异常的勤奋,在不少方面渐渐表现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气势。王维十分满意,就又把他推荐给大名鼎鼎的画马专家曹霸,让他进一步深造。十多年后,韩干的画马技术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智慧金言

刘邵指出,偏材之人只能赏识跟他们质地相同的人,只能“识同体之善,而失异量之美”。王维不是兼材,他在绘画和音乐方面很有造诣,但其他方面则稍逊一筹,所以他只能识别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但像王维这种人才,正因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有较高的见解,所以他们所识别的人才必定是后起之秀。故而偏材并非一无是处。所以,一方面用人者要扬长避短,合理任用人才;另一方面,用人者避免自己犯“识同体之善”的错误。

狄仁杰荐贤为国

在用人方面,有时重用一个贤能之士,而这个贤能之士由于他的善于识人,由于他的才智和德操的广泛影响,加上他的心胸宽广,重视人才,就会以其为中心,而聚积起一个人才群落,使事业享用不尽。宋代的范仲淹是如此,唐代的狄仁杰也是如此。

唐代的狄仁杰,为武则天的宠臣,他也是个公心举荐人才的贤臣。狄仁杰好于朝廷上直面谏诤,武则天也不得不每每曲意从他。

武则天一次问狄仁杰:“我想得到一个贤能之士来重用,你认为谁可以呢?”

狄仁杰说:“我不知道陛下要用来干什么?”

武则天说:“我想用来作将相。”

狄仁杰说:“若说文章学识,为人谦和,那么苏味道、李峤两人都可以作相。但若必须选卓然超群的奇才,那荆州长史张柬之是最佳人选,虽然他年龄偏大,但确实为宰相之材。”

武则天得到狄仁杰的推荐之后,就提拔张柬之作了洛州司马。但过了几天,武则天又让狄仁杰推荐。

狄仁杰就说:“我前次向陛下推荐张柬之,陛下还未用呢。”

武则天就说:“我已经提拔他了。”

狄仁杰则说:“我推荐的是宰相之材,并非作司马之材。”

随后武则天就提拔张柬之为秋官侍郎。经过极短时间的考验,终于任张柬之为宰相。

狄仁杰还先后举荐了姚崇、桓彦范、敬晖等数十人,全都位至重臣,大有作为。

因为狄仁杰举荐的人很多,有人就讥刺狄仁杰说:“天下桃李都出自你的门下呀!”

狄仁杰则说:“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狄仁杰的这个回答是很深刻的。荐贤举士如果是为私谋,那肯定是为了给自己树立私党。如果为国荐贤,惟贤是举,就没有任何可担忧的。

智慧金言

如果人人都把为国举贤当作干事业的当先要务,那么就没有一个人会怀才不遇,也没有一个人才会滞散于乡野而不得施其能、展其志,干任何事业都不会缺乏智力资源。“非无贤才、患不知人”的担忧,也就会释然自解。

刘邦重用陈平

在任用人才时,人们往往把他人的评价当作一个重要的参考,殊不知,这可能会使人偏听偏信,从而扭曲事实,是非混淆,让人才蒙受不白之冤。其实,惜才爱才并不仅指善待人才,从生活的细微处关心人才的成长,还意味着不要因为某些谣言而否定人才,努力去了解他的最为真实的一面,有时甚至要接纳他的缺点和不足。

刘邦就是一位十分惜才爱才的君主。当有人中伤陈平时,他并没有轻易相信,而是坦诚地和他交谈,从而澄清了事实,避免了偏听偏信所造成的后果。

陈胜、吴广起义示意图据《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阳武户牖乡有一个名叫陈平的人,年少家贫,博学多才。他自幼与兄嫂住在一起,其兄在家种田,让他外出游学。陈平长大以后,眉清目秀,体魄健壮。有人问陈平:“你家里这样穷,你吃的什么长得这样健壮?”他的嫂子非常讨厌陈平不管家里的事情,不帮哥哥种田,因此说道:“身体那么好有什么用?”陈平的哥哥听到妻子这样说弟弟,很不高兴。

陈胜、吴广起义后,在陈称王,并派周市去平定魏地,封魏咎为魏王,和秦军在临济交战。陈平就告别了兄长,带领一群年轻人加入了魏王咎的反秦队伍。魏王任命他为太仆,他多次向魏王献良策,魏王不但不予采纳,反而听信有些人散布陈平的坏话。陈平知道后便离开魏王逃走了。

后来,陈平听说项羽在黄河边上与秦军作战,于是便又投奔了项羽,赐爵为卿。殷王反楚,项羽封陈平为信武君,打败殷王受降而归。过了一段时间,楚汉战争爆发后,殷王反楚投汉,项羽因为陈平是定殷的将领之一,所以企图要杀害他。陈平得到消息后,急忙把将印和项羽赐金封好,命人送给项羽,独自佩剑逃走,去投奔汉王刘邦。

陈平经好友魏无知的推荐,得到了汉王刘邦的召见。经过与其交谈,刘邦知道陈平很有谋略,是个奇才,于是就拜陈平为都尉,并兼任自己的侍卫和参谋,监督军队。

灌婴对汉王刘邦这样重用陈平感到不满,便在汉王面前说陈平的坏话:“别看陈平相貌堂堂,长得漂亮,他也不一定有才能。听说他在家中同他嫂嫂私通,品行不端;先跟魏王,魏王不容,后又投奔项羽,项羽不用,才来归汉。现在大王授陈平于重任,命为监军。我们听说他曾经收受诸将的钱财,谁送得多他就对谁好,谁送得少就对谁不好。像这样反复无常的乱臣,你应该警惕。”

汉王刘邦召见陈平责骂他说:“听说先生过去侍奉过魏王,不合意又到项羽那里,现在又到我这里来了。请问,守信用的人怎能这样三心二意?”陈平非常坦率地回答说:“魏王咎非常固执,不纳忠言,我才投奔项王;项羽志大才疏,任人惟亲,他所信任的人,只是他的本家兄弟子侄,姻亲好友,即使无能也把他们当成栋梁之材。对于其他人,即使是天才、奇才,他也不予重用,所以我就离开了项王。听说汉王重视贤才,任贤使能,所以我才来投奔于你。离开项羽时,我把他赏给的东西和钱财,全部送还了他,现在我两手空空,不接受别人的钱财我就无法生活,这难道是我的错吗?如果大王认为我的计策有可取的,就把我留下;如果听信别人的传言而不用我的计策,请大王准许我回家。这些金钱都还未用掉,我原封交回好了。”汉王刘邦听后,觉得陈平的话很有道理,便向陈平道歉,又赏赐了陈平许多钱财,并拜他为护军中尉,让他监督和考察所有的将官。从此,诸将不敢再说他的坏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