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晚清西南首富李耀庭传
2211200000101

第101章 留下名园 礼园的著名景观(四)

飞阁

离桐轩不远,有一处红漆房子,名为飞阁,该屋为传统的大屋顶建筑群:红墙、绿瓦、青砖,色彩十分艳丽。它在榕湖的前面,园主人居屋宜春楼的左侧,俯瞰嘉陵江。“花外长廊亘一山,悬崖轻命倚危栏”。飞阁坐落在鹅岭高处,大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气势。建筑物为礼园的后添景观,建于抗战时期。它是国家元首在陪都重庆选择下榻的行宫之一,是国家非常时期,通过协商,在私家园林中临时修建的。“官之所求,商无所退”。李家人一如既往,支持国家,支持抗战。

说到飞阁,不能不说说中国的古建筑。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其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

中国古建筑多是木结构体系,用木材构成的屋顶部分在房屋的总体型中就要相对的大一些,房屋的面积越大,它的屋顶也就越高大。中国古代建筑,是靠木柱、木梁来承托房屋上部(庞大的屋顶等)的一切荷载。木结构的框架,优点在于自然形成了“墙倒屋不塌”的中国传统大屋顶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在中国木构架大屋顶建筑中,最常见的屋顶有六种:硬山顶、庑殿顶、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攒尖顶。无论哪一种屋顶,均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还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中國古建筑在屋頂上倾注了许多心血,简而言之就是一个敞开的“人”字。它在美学上有一个专门的词,叫反宇飞檐,因为屋顶之下要装的是“人”,两翼下垂的实际和感觉重量就不得不考虑。那种过于实沉的观感一定会让住在里边的人心里感到压抑沉重,所以,必须要从外形上有所导引和缓冲。因此,就在“人”字收尾的地方轻轻地向外飞出一撇,檐角顿时就反翘起來。因为它的“飞”,美丽的大屋顶自动地跟墻面发生了视觉和实用上的联系,有了它,建筑就基本上完成了和“上天”的联系。古建筑一个屋顶上几乎找不到一条直线,統一追寻着形象的向上腾起的动势。这种以曲线为美,追求动感,是中国传統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动静交替、虛实相济。

古建筑的建造最讲规矩。多种屋顶造型与組合的变化形式,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并产生了一些严格的规矩,即对应用上的等級差別、做工用料等都有明确规定。如,屋顶的建制有明确的等級,庑殿式為最尊,其下依次為歇山、悬山、硬尖、攒尖,各屋頂不得乱用。又如,关于颜色,五色的分布是“东青、西白、南朱、北黑、中央黄”,这也就是为什么宮殿都要用黄琉璃瓦的原因。其他,高度、大小、间架(间指房屋宽,架指深度)、屋顶、色彩、装饰等,只要是能看得到的地方,慢慢就都有了自己的“规矩”,什么人只能用什么样的规格,都有严格的规定,一旦僭越,必然惹火烧身,甚至还有生命危险。就像孔子所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所以,跟整个礼园建筑不太协调而显得浓墨重彩的后修建筑物飞阁与历史,与规矩,与特定的人物有着关联。据重庆媒体连载的李耀庭曾孙李从善的回忆文章,抗战初期,李从善还是个小学生,一天,他和弟弟到桐轩附近玩耍时,发现有持枪卫兵。卫兵对他摇手:“这里修房子,不要过来。”谁在修房子?看门人陈二顺告诉他,是蒋委员长。房子修好,仍叫飞阁,但此飞阁非彼飞阁,有士兵把守。李从善说,有一次,在离飞阁不远处,他爬到树上摘果子,一个女人路过,朝他喊:“小孩下来吧,会摔下来的!”他从树上下来后,女人拉着他的手,问他:“几岁了?读书了吗?”他回答:“读三册。”随即跑开。后来,他才得知,那个女人是宋美龄。在礼园中的飞阁,蒋介石与宋美龄夫妇曾住过两个多月(一说半年)。一来躲日本飞机的轰炸,一来在陪都重庆指挥全民抗战。

注:“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语出自《论语·八佾篇》。

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他却用八佾。孔子对于这种破坏周礼等级的僭越行为极为不满,因此,在议论季氏时说:“在他的家庙的庭院里用八佾奏乐舞蹈,对这样的事情也能够容忍,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够容忍呢!”

图一,飞阁正面

图二,飞阁侧面1、2

图三,俯瞰飞阁

图四,庑殿顶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