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晚清西南首富李耀庭传
2211200000103

第103章 留下名园 附:龙云其人其事

龙云兄妹。龙云出身四川凉山彝族的“纳吉”龙家,彝名纳吉乌萨。纳吉家原为四川省凉山金阳县较大的黑彝家支之一。其家迁往云南昭通,是与冤家械斗有关,实际上是受昭通彝族“海”家之聘而来的。海家也是黑彝,居住于昭通炎山的松乐村上营盘。这个海家与云南会泽、巧家的海家(汉姓龙)是一个家支的后代。龙云只有兄妹两人,龙云是老大,还有一个妹妹叫龙登凤,彝名叫纳吉美吉,又叫毛幺姐,昭通地区百姓称她龙姑太。龙姑太终身未婚,于1935年9月2日去世,活了45岁,蒋介石特为之题写悼词:“操行可风”。龙云与卢汉是表兄弟,卢汉也是昭通彝族人。

龙云的发迹。早年,龙云、卢汉当兵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堂,龙云学骑兵科,卢汉学步兵科。龙云最初在唐继尧手下,先为侍从,后独当一面。唐继尧任命龙云为广西柳州警备司令。龙云在柳州碰上了好运气,成为他日后飞黄腾达的一个重要转折。龙云本人讲述过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故事说:“我在柳州任警备司令时,弹药不多,粮饷缺乏。正在山穷水尽的时候,忽然有这样一次奇遇,警备司令部驻扎在柳州的一家公馆里,那天多数官兵都放假外出了,两个马夫在院子里刷洗马匹,我没有事,蹲在旁边看他们洗马。忽然看到有一匹马老是用蹄踢土,踢来踢去,露出一块石板来。我叫随行找来几把锄头,挖掉盖在石板上的土,看见是块相当大的方正石块,好像是盖着什么东西似的。我叫警卫把大门关起,和几个人一道用力撬开了那块大石板,发现下面是个很大的瓮,里面装满了一封一封的毫洋。盘出来清点一下大数,足足有二十五万元。这样大的一笔现洋,行军当中人挑马驮很不保险。因此我想了一个主意,把它分散交给全体官兵,每人保管二百元,同时每人奖给五两大烟,这笔款项,就这样顺利地带回了云南。”

龙云是独眼。1927年6月13日深夜,14日凌晨,云南叛军一队人马,突然包围了龙云在昆明翠湖边的私人住宅,龙云尚在梦中,突被惊醒,仓皇组织反抗,已不济事。龙云住宅大约250人的卫队,被解除了武装。龙云企图越墙逃走,但是此时叛军向龙云住宅开炮,连续两发炮弹,一发落在龙云住宅的客厅,但未爆炸,一发落在住宅的花园中,开了花,一块弹片打在一扇玻璃窗上,玻璃片又溅向四方。龙云的眼睛被玻璃片打伤,无法逃走,被迫束手就擒,当了阶下囚。龙云被囚后,因为龙部实力尚存,叛军不敢杀害他,但又怕龙云武功高强,越狱逃走,所以为他特制了一个大铁笼,内置藤椅一张,把龙云囚在铁笼里,放置在五华山上。龙云在这个铁笼里整整被关了1个多月。眼睛受伤,未及时治疗,最后使一只眼完全失明,造成终身烦恼。在这一个多月里,龙云全身生满虱子,甚至眉毛内都长了虱子,眼睛红肿流血,痛苦不堪。龙云经常为这一段苦难而伤心、流泪。平叛乱后,龙云将指挥炮兵发炮、出主意将龙云关进铁笼的叛军将领枪决。

龙云对西安事变的态度。1936年“西安事变”,龙云于12月14日通电全国,指责张学良“狂悖至此,危害国本,罪不容诛,自当尽法惩治,用伸国纪。”表示了坚决拥护中央政府的态度。蒋介石被释放前,龙云曾致电张学良,要求释放蒋介石,以“为国家保一线生机,为环境留相当余地。”12月25日,当获悉蒋介石被释放,龙云立即致电,表示祝贺,并决定派幕僚及其大儿子龙绳武为代表,到南京慰问。

龙云、卢汉率领滇军抗日。云南部队武器精良、军容整齐,军纪也较好。抗战时,蒋介石的嫡系亲信杜聿明曾说:“我曾在湘潭附近遇到龙云的部队,觉得‘中央军’同这支‘云南军’比起来,军容上似有逊色。”

1938年4月21日,卢汉率六十军抵达徐州。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要求六十军在4月24日集结完毕。然而,当六十军部队通过运河,正向指定地点集结时,正面遭遇日军精锐坂垣、矶谷师团的两个联队5000余人在坦克、大炮掩护下的攻击。六十军仓猝应战,但士气顽强。禹王山是台儿庄地区的制高点,是座肘形的石山头,也是唯一可以凭据固守的战略要地,大运河距禹王山只有400米左右。因此,全军以确保禹王山为重点,以阻止敌军渡过运河为目的,配合友军进行战斗。六十军禹王山战斗,是抗战初期台儿庄大捷的关键一仗。六十军各部在以禹王山为中心的战斗中,坚持了20多天的阵地战,粉碎了敌人渡过运河威胁徐州的企图,取得重大胜利。龙云很为赞赏地说:“国家自由平等,只有鲜血可以换取。”“六十军英勇作战,望滇人继续努力。”日本报纸承认:“自‘九一八’与华军开战以来,遇到滇军猛烈冲锋,实为罕见。”从日军俘虏中了解到,他们称滇军为“南蛮兵”。经过这次战役,他们很怕“南蛮兵”,碰到“南蛮兵”就感到头痛。在这次战役中,六十军投入战斗的人数为35123人,伤亡达18844人,营连排长亦伤亡过半。滇军六十军三个师,台儿庄战役之后,仅能编为一个师(一八四师)。1938年7月,一八四师奉命参加了保卫武汉的战斗。10月,回云南新建的一八二、一八三师,再度开往抗日前线。在保卫武汉的战斗中,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也直接参加了战斗,被日本兵称为是“女南蛮兵”。当时有一首打油诗,称赞服务团的女兵们说:“古有花木兰,今有‘女南蛮’。奋起为国家,解放又何难!”在抗战初期,对于仅有900多万人口的云南省,即出师27万,开赴抗日前线,而且几乎全部装备、大半给养,均由地方自筹,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龙云领导修筑抗战通道滇缅公路。“卢沟桥事变”时,中国军队使用的武器,除步枪、轻机枪自制外,重机枪、大炮等重型武器,完全依靠外国供给。其他一些军事战略物资,特别是汽车、汽油、通讯器材、汽车配件、医疗用品、工作母机等,也都要靠从外国进口。这些物资进入中国的通道,主要靠沿海口岸;其次还有从当时的法属印度支那北部通往云南的滇越铁路。1937年8月20日,日本海军宣布封锁中国沿海,阻止其他国家援助中国抗战的物资进入中国境内,这样就使国民政府受到严重威胁。由于沿海受阻,新辟对外通道成为当务之急。1937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王芃生来到昆明,和云南省政府商讨修筑滇缅公路有关事宜,确定线路由昆明、下关、永平、保山、龙陵、潞西、畹町出界接缅甸腊戍。全线需改建由昆明至下关原筑成的滇缅公路东段411.6公里,新建由下关至畹町的西段547.8公里,使之内联贵昆公路,外接缅甸腊戍——曼德勒——仰光铁路。国民政府决定,筑路费用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负担一半,施工力量由云南省政府组织。最初限期4个月完成,即要求沿线的28个县和设治局于1937年12月初动工,1938年3月底完成全线路基工程。龙云回忆说:“每天出勤不下数十万人,轮班昼夜赶修。”修路民工们没有筑路机械,全靠两只手挖山开路,肩挑人扛,劳动强度很大。民工们差不多是自带粮食和工具上阵的,虽说每天可得微不足道的“补贴二角”,却也未完全到手。民工们凭着爱国热情进行工作,由于劳动强度大,病疫流行,在整个修路过程中,伤亡在万人以上,为了补充劳力,妇女也上了艰苦的筑路工地。经过8个月的苦战,到1938年8月底滇缅公路中国段全程959.4公里全线通车。九个月内“共完成土方11232660立方米,石方1102303立方米,石拱和石台木面小桥169座,石镶涵洞1443道,木便桥涵413道,大中型钢索吊桥2座,石台木面桥2座,木桥3座,路面包括上段安宁——凤仪段在内,共铺泥结碎石路面900多公里。”美国总统罗斯福特命美国驻华大使詹森亲往考察,詹森认为滇缅公路可同巴拿马运河的工程相媲美。美国政府决定,将援华物资由此路输入中国。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中国对外海路交通的断绝和滇越铁路的停运,滇缅公路几乎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唯一的陆上国际交通线。国外的援华物质,除开飞越喜马拉雅山的驼峰航线外,就是靠滇缅公路了。

注:打冤家,旧时某些少数民族地区称为报冤仇而发生的械斗。《中国歌谣资料·苗歌一》:“月下蹋歌头上花,插柳避人为爱他。固麦呵交寻常事,我郎不怕打冤家。”原注:“固麦,吃饭;呵交,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