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晚清西南首富李耀庭传
2211200000044

第44章 兴办实业 首办川江轮船公司(二)

“蜀通”号轮船首航川江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8月,川江轮船公司的“蜀通”号轮船装配完竣。蜀通轮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川江三峡航运的特点,船体长115英尺,宽15英尺,吃水3英尺,时速13.5海里,从宜昌到重庆如果不载客货和沿途停靠,只需65小时。为了加大客货运输量,蜀通轮还挂带了一只拖驳。

中国航运史研究专家樊百川先生,在其专著《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里,对蜀通轮记载道:川江公司向英国订购一只适合峡江航行的双螺旋桨“蜀通”号轮船,总吨数196吨,载重80吨,机械动力600匹马力,时速13海里半,拖运时速为11海里。所带的一只拖船,载重159吨,客舱有80个一、二等客位,统舱可容一百数十人。“蜀通”轮于1909年10月由江南船坞组装完毕,开始航行。

近代四川作家李劼人有“中国的左拉”之称,他的作品很写实。他在小说《大波》的开篇第一页描写了一条轮船,这是第一只在川江上营运的中国轮船,船名叫“蜀通”,属于中国人组建的川江轮船公司。“轮船本身只容得下为它工作的人员,即是从那个英国籍船主起,一直到洗船板的宁波籍水手。一百多位旅客,则全部挤在用钢绳绞绑在轮船左舷的另一艘比轮船还大、还长、还高、木头构造、铁皮包裹的两层仓船中间”。“机器仓、煤仓占了轮船本身的一多半。机器的轰隆声特别大。火仓里的煤随时都在嚓嚓嚓地响。这条一年来专门行驶川江的轮船是特别设计制造的,和宜昌以下所有轮船不同地方,除了机器大、马力大而外,比如船尾的螺旋推进器,就有两部。舵也一样,主舵外还有两张比较小一点的辅舵。”“‘蜀通’轮长115英尺,宽15英尺,吃水3英尺,为双暗轮式锅炉,马力可达600匹,速度每小时13海里,带拖驳为每小时11海里,拖驳能载货159吨,载客80人。还有统舱68个,房舱12个。”这房舱就是李劼人小说中,官员和夫人们议论国是的地方了。李劼人说“蜀通”轮“具备了非凡的力量,才能够同一泻千里、连屋大的石头都能冲走的激流争进退”。

对川江航运事业和重庆轮船同业公会有所贡献的邓华益先生,回顾那一次令人兴奋的三峡川江之航时说道:“1909年,由上海乘坐‘蜀通’轮经宜昌到重庆,这是华人自营轮船入川的第一次航行。17日正午船从宜昌出发,27日抵达重庆。船停泊在南岸狮子山下的长江边,那个时刻,重庆的绅士们,倾城出动,一个个穿得‘周吴郑王’(重庆方言,形容穿着隆重、正规)的,如同迎接贵宾一般,许多人用叶子烟杆的铜头烟锅去敲打轮船钢板,待发出金属声响后,大家齐声欢呼。这毕竟是华人自营华轮入川之第一次……”

川江最著名的四大险滩:青滩、泄滩、崆岭滩和滟滪堆,除滟滪堆如拦路虎盘踞瞿塘峡口外,青滩、泄滩、崆岭滩都在西陵峡里,并集中在秭归县境32公里的航道内。崆岭滩在青滩下游10公里川江北岸,江心有长200多米,宽约70米,高出水面约15米的礁石“大珠”纵卧,把航道辟为南北两槽,南槽乱石嶙峋,水流紊乱,不可行船。北岸虽可通航,但也是礁石交错,船只只能插缝穿行。除巨礁大珠外,崆岭滩内还有头珠、二珠、三珠、黄浅等礁石纵卧江中,故川江流传“青滩、泄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的俗语。1900年12月27日,一艘德籍商轮“瑞生”号由宜昌上行,驶入崆岭滩,不幸触礁沉没,乘客死亡甚多,损失惨重。这是川江遇险沉没的第一艘轮船。

“蜀通”轮在由上海驶往重庆的处女航中,从宜昌进入川江一路西上,走西陵,过瞿塘,穿巫峡,沿奔腾咆哮的峡江逆流而上,履险如夷。

宣统元年(1909年)12月27日,重庆南岸码头,人头攒动,翘首以盼,在一声汽笛长鸣中,终于迎来了一艘拖着驳船的小火轮——“蜀通”轮靠岸了。此刻意义非凡,这艘命名为“蜀通”号的客货轮船,隶属于“川江行轮有限公司”,它劈波斩浪,经历了整整十天,从宜昌抵达重庆。这是一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轮船。“蜀通”号驶抵重庆,泊在南岸狮子山下。重庆官绅倾城而出,盛装迎观(“时有当地绅民穿衣顶帽倾城出观”),欢呼中国人自营轮船第一次入川抵达重庆。

“蜀通”轮的处女航成功,开创了长江航运的新纪元。

二十世纪初,为纪念“蜀通”轮首航川江,在CD少城公园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东侧的人工湖畔,还曾建有一座以“蜀通”轮为蓝本修建的船房。

注:樊百川,1923-1996,河南新郑人。1951年7月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同年8月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年评聘为研究员。曾任经济史研究室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497千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优秀科研成果奖。

注:爱弥尔·左拉(法语:?mileZola,1840年4月2日-1902年9月29日),法国著名自然主义小说家和理论家,自然主义文学流派创始人与领袖。

图一.行驶在峡江上的“蜀通”轮

图二.英国人画的速写:峡江上第一艘中国人自己的机动船“蜀通”号

图三.百年前崆岭滩江心的纵卧的巨石“对我来”(大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