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晚清西南首富李耀庭传
2211200000048

第48章 兴办实业 亮起重庆第一盏电灯

自古重庆人夜间房屋照明是用植物油(菜油、桐油)灯,农村乡间甚至点燃松节棒照明。民间有言:“劝君莫用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讲的就是点灯用的是菜油。近代重庆开埠后,才开始用上煤油灯、煤气灯。在电灯问世以前,人们普遍使用的照明工具是煤油灯或煤气灯。这种灯燃烧煤油或煤气,有浓烈的黑烟和刺鼻的臭味,并且要经常添加燃料,擦洗灯罩,因而很不方便。更严重的是,这种灯很容易引起火灾,酿成大祸。光绪五年(1879年)10月21日,一位美国发明家通过长期的反复试验,终于点燃了世界上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从此,这位发明家的名字,就象他发明的电灯一样,走入了千家万户。他,就是被后人赞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随后,爱迪生又开设电厂,架设电线。不久,美国人便用上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的电灯。

“西南首富”、重庆首任总商会会长李耀庭位于重庆下半城邮政局巷16号的公馆卜凤居,这里曾是重庆第一盏电灯点亮的地方。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1月25日这天,是重庆总商会会长李耀廷的70岁生日,晚上,巴县商人刘沛膏以示庆贺,在重庆城太平门的一间房子里启动他安装的100千瓦发电机,李府卜凤居内的50盏电灯突放光明,照得整个院子和房间如同白昼,一时间成为重庆城轰动的新闻。李耀廷因此成为重庆城第一个用上电灯的人。使用电灯,用李耀庭的话说,是为了“抵制洋油,开通风气”。刘沛膏的这台发电机主要供太平门一带的富商家庭照明发电,经过近两年的运行后,以此为基础,在李耀廷的主持策划下,李湛阳、赵资生、刘沛膏等募集资金成立了重庆烛川电灯有限公司。

“《重庆留学史研究》(1898——1966)首发仪式在沙坪坝举行。会上,西南政法大学教授、本书作者淳于淼泠揭秘了我市留学史,有许多还是首次揭秘。‘比如电灯,就是清末重庆首富李耀庭儿子李龢阳留日后带来的。’淳于淼泠说。李龢阳(1876-1931)早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求学,后来李家父子在重庆主持投资兴办川江轮船公司、自来水公司、烛川电灯公司等实业。其中,烛川电灯公司在1908年创办,全部机械购自英、法等国。烛川电灯公司费用廉价,所供应的300只电灯,每月只收费1.5美金。”“清末重庆首富李耀庭的儿子李龢阳、李湛阳都是留日学生。1908年,在李耀庭的支持下,李湛阳等人集资30余万创办了烛川电灯公司。”“烛川电灯公司可以说是近代重庆市政公用事业建设的开始,重庆也成为四川第一个使用电灯的城市”。(1908年留日学生将电灯带回重庆成为当时四川首例《重庆留学史研究》2015.2.8.华龙网转自重庆商报报道),

烛川电灯公司办公地设于白象街,后迁到太平门顺城街,公司发电供配上下半城。宣统元年(1909年)9月4日,烛川公司建成2台200千瓦发电机组的新电厂,架设5条长约5公里的供电线路,对都邮街、陕西街一带供电照明,供电时间为每天下午6点30至夜间12点。供电对象主要供街道照明及娱乐场所、商铺使用,普通家庭用户,每户限用5—15瓦灯泡一盏,不设电表,按灯收费。

以后,用户增多,供电负荷不断增大。民国十三年(1924年)8月26日重庆城发生大火灾,延烧至29日才熄灭,焚毁商店民房2000多家,烛川公司的发电机也被烧损一台,一度导致发电量不足,每天只能供电4个多小时。当时有民间歌谣形容:“好个重庆城,山高路不平,晚上电灯来,好像红头绳。”

作为重庆市政公用事业开始标志的烛川电灯公司,开风气之先,走在四川乃至全国许多城市的前面,率先用电灯点亮了山城、装扮了夜晚的重庆。

随着重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照明和市政用电量急剧增大,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重庆市政府集资200万元,组建官商合办的重庆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已经经营了24年的烛川公司,并选址大溪沟征地新建发电厂。这个新电厂就是后来的大溪沟发电厂,装机容量为3台各1000千瓦的汽轮发电机组,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7月电厂建成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