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晚清西南首富李耀庭传
2211200000063

第63章 赞助革命 “辛亥革命”(七)

在革命舞台上甘当配角(李湛阳)

《四川近代史》载:1911年11月,革命军总指挥夏之时率军到渝,不废一枪一弹,重庆即得反正。光复后,重庆各界推李湛阳为都督,辞不受。蜀军政府成立(是重庆同盟会支部建立的省级革命政权),李湛阳被任命为财政部长。

《四川近代史》载:1911年11月22日,重庆光复后,上午,革命党人和重庆各界二三百人在朝天观开会庆祝,原巴县知县段荣嘉和原重庆知府钮传善不到。钮与李湛阳是儿女亲家,李偕向楚、朱之洪前去督饬钮、段到场投降。“钮传善慑于民众,语吃气阻,与段荣嘉剪发缴印降。起义军押着这两个降吏游街示众。”

还原那一段历史,当时的情况是:

11月21日,同盟会重庆支部领导杨庶堪(沧白)等密约各界代表齐集总商会,由朱之洪向各界宣布夏之时军即刻入城,重庆即将独立。会上,以商会会长为首的绅商各界代表不知同盟会与夏之时军及李湛阳新巡防军的关系,深恐夏军入城与巡防军发生冲突,提出推选新巡防军统领李湛阳为都督,以免战祸。众议之后,委托向楚、温仁寿、杨朝杰去请李湛阳就任。李决计不受,坚请,乃泣告:“吾有老亲,不能当非常,秩序如何维持固善,不可,愿党贤好自为之”。(摘自向楚《巴县志》)李湛阳婉拒就任蜀军政府都督,分析起来有以下原因:第一,李湛阳开明、没有野心。李湛阳留学东洋,见过世面。“曾经沧海难为水”,足以喻他眼界高远、心胸博大。革命前李湛阳系广东将弁学堂总办、广东巡警道台、重庆新巡防军统领,官阶高且手握重兵。如果他有想法,当时谁能与之争锋?第二,李湛阳认同革命党,无意喧宾夺主。第三,更为重要的是李湛阳回重庆省亲,就是为了尽孝。李湛阳是孝子,湛阳的母亲去世早(董夫人逝于1888年),湛阳兄弟时时深切恸悔未能尽孝。李耀庭时年已75岁(第二年去世),李湛阳希望有更多的时间承欢膝下,多陪陪老父亲。既然如此,各界代表乃共同决定由同盟会员张培爵出任蜀军都督。至此,重庆独立已是水到渠成了。11月22日,夏之时军由佛图关进城。重庆知府钮传善急令关闭城门,宣布戒严,负隅顽抗。朱之洪偕张颐取道通远门迎接夏军,守城士兵以无钮传善手令,拒绝开门。朱之洪只好绕道于城墙低矮处出城,赶赴两路口与夏军相见。朱蕴章随率体育学堂学生至城门,斥退守兵,破锁开门,迎接夏军入城。

就在朱之洪出城迎接夏之时的时候,上午8时,杨庶堪、张培爵等人出动同盟会控制的中营城防游击队、商勇、川东道防营、水道巡警及炮队、民团等武装力量,集全城官绅商学各界代表两三百人于朝天观开大会。况春发所组织会党队伍和石青阳所率敢死队,拱卫杨庶堪、张培爵到会。鄂军党人田智亮等,亦武装到会。与会党人皆以白布裹臂,以为标记。围观群众达两三千人。上午,川东道朱有基见大势已去,弃印而逃。重庆知府钮传善、巴县知县段崇嘉,慑于形势,不敢到会。钮传善声称,必须与李湛阳同行,企图得到早已转向革命的新军统领李湛阳的庇护。重庆知府钮传善与李湛阳是儿女亲家。纽传善是一个机警多智颇具才干的人,因管理地方政绩突出号称“能吏”。他兼府城警察监督、新巡防军统带,辖重庆军警政三权。因为他“弹压匪党,动协机宜,练勇筹防,深资得力”,颇得川督赵尔丰器重,准备升迁云南任要职。CD血案以后,赵尔丰被围困省城,仍念念不忘纽传善,希望纽能控制重庆,稳定川局,因而上奏清廷,请纽传善暂时留任重庆府,“俟军事平定,再饬赴滇”。纽传善不负赵的期望,更加着力地执行赵尔丰的意旨。他发布告示,谴责保路同志会造谣惑众,“令其遣散”,否则“应就地正法”。同时又奉端方命,严厉整顿地方保甲制度,直到重庆独立前夕,他都还一再要求属下“认真稽查,勿任窝藏一匪”。事变前夕,纽传善对于同盟会重庆支部所在地重庆府中学堂的革命活动已有察觉,正欲着手缉查。因此,他是革命的严重障碍。道不同不相与谋,李湛阳对钮传善的举动也算是大义灭亲。同盟会员向楚、朱之洪邀请李湛阳一起,迫使钮传善、段崇嘉到会。革命党人李鸿钧、夏江秋、欧阳尔彬、陈崇功、周国琛等一干人众执炸弹、手枪,令钮、段投降。号称“能吏”的钮传善已是“语吃气阻”,不敢稍有违抗,马上表示“愿书同盟誓约,与崇嘉剪发、缴印、投降”。其余清吏见状,也纷纷剪发投降。会后,由一群年轻的革命党人,押着剪去发辫的清朝官吏游街示众。全城民众纷纷挂出“汉”字白旗,涌向街头,欢呼胜利。

下午五时,夏之时引军入城。入城夏军中,约有150名武装士兵和几百名徒手士兵,携带3门火炮。进城时高举两面大旗,上书“中华民国”和“复汉灭满”、“保教安民”字样,驻扎在行台衙门。

1911年11月22日,重庆革命党人设“蜀军政府”于原巡警总署,通电全国,宣布独立,通电曰:

蜀军于本日午后三时由重庆举义,道府县及印委各官一体投诚,市面平静,外人安堵。但兹事体大,以后尚望互相匡助,时通消息,同人公感。

并且发布了第一号告示:

兴汉排满,保商为民。大军起义,鸡犬无惊。衙署局所,教堂教民,一律保护,不许犯侵。如有匪徒,乘机抢劫,军法从事,杀之无赦。言出法随,凛遵勿越!

同时又宣布:“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所谓国民革命者,全国人民皆有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即负革命的责任,军政府不过为执行的机关”。并将同盟会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广为宣传,张贴城乡。蜀军政府还释放了被清政府关押的包括政治犯在内的全部犯人。在整个起义过程中,重庆城内没有出现任何军事对抗行动,只有对岸的江北城内发生了匪徒乘机抢劫银行、税务机构的事件,但立即被军政府严厉镇压下去了。

注:文中摘引资料的出处:《四川近代史》、《重庆辛亥革命史》

注:广东将弁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春,由两广总督岑春煊创办。驻广州大东门外北横街。初为训练绿营、防营军官。李湛阳为总办,继任有汪声龄、王瑚、张朝基等人,周善培为监督。从第二期起韦汝聪任总指挥,并聘任日本陆军少佐马有荣十郎为总教官,日本陆军校尉官和军士为教习和助教。设有步、骑、炮、工、辎5科。共办5期,每期人数100——200不等。第一、二期学生,多数是当时清军中的游击、都司或守备、千总、把总等,间有个别副将、参将,训练半年回部队任原职。第三期招考新生约百余人,编两个区队,均属步科。第四期招生约百人,分炮、工、辎3科,邓铿、叶举为本期生。光绪三十二年,第四、五期约200余人合并入广东陆军中学堂,后改称广东陆军速成学堂。

注:向楚(1877~1961)字仙乔,四川巴县(今巴南区)人。五岁启蒙读书,八岁入私塾,旋即考入县学,后以优异成绩进东川书院。该书院时为本埠最高学府,山长赵熙是进士出身的翰林。在赵熙的指点下,向楚致力于汉唐经学和声韵文字学,时人将他与周善培、江庸合称为四川的“老三杰”。因其学术渊闳,于文字、音韵诸学造诣尤深,孙中山先生曾誉其为“儒宗”。

向楚是重庆辛亥革命的主要宣传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革命后任蜀军政府秘书院长、四川军政府秘书厅长。在护国战争中,曾参与策动肇和兵舰起义之谋。其后,曾任四川省政务厅长、代省长、教育厅长和南京高等学校国文部教授、CD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公立四川大学中国文学院院长、国立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教授等职。

向楚一生对重庆的最大贡献,是主编了《巴县志》。

注:张培爵(1876——1915)重庆荣昌人,蜀军政府都督。早年参加同盟会,以重庆支部为核心,响应武昌起义。辛亥光复重庆,成立蜀军政府,被推举为都督。

注:夏之时,字亮工,1904年东渡日本,考入东斌军事学堂,专攻军事。1905年8月在日本加入孙中山先生创建的中国同盟会。学成归国,回川参加新军,成为新军一名步兵排长,驻扎省城CD1911年11月,夏之时在CD领导龙泉驿起义,随后东进重庆与张培爵、杨庶堪等人会合,建立蜀军政府。蜀军政府推张培爵为都督,夏之时为副都督,通电全国,宣告重庆独立。

图一.向楚肖像

图二.张培爵肖像

图三.夏之时肖像

图四.蜀军政府与夏之时合影

图五.重庆独立时的朝天观会场

1911年11月22日上午8时,同盟会重庆支部集会城各界代表两三百人,于朝天观召开大会,通电全国宣布重庆独立。图为弗瑞兹·魏司(弗瑞兹·魏司为1899-1917年德国驻四川的总领事)留下的重庆独立起义关头弥足珍贵的历史镜头

图六.剪辫子

这是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后,普通老百姓在街头剪辫子的场景:有人正在众目睽睽下剪辫子;有人则在人群中观望。在当时,剪辫子不光是赶时髦,更是政治态度问题。图为法国画报刊登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