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起来,那些让你讨厌,像只乌鸦,光说难听的话的朋友就真实得多了。这种人绝对无求于你(不挨你骂,不失去你这个朋友就很不错了),他的出发点是为你好,这种朋友是你真正的朋友。
也许你不相信我所说的,那么想想父母对待子女好了。
一般父母碰到子女有什么不对,总是责之、骂之,子女有什么“雄心壮志”,也总是想办法替他踩踩刹车,不让他脱缰而去,为的是什么?是为子女好,怕子女受到伤害,遭到失败。这是为人父母的至情,只有父母才会这么做。
朋友的心情也是如此的,否则他为何要惹你讨厌?说些好听的话,你说不定还会给他许多好处呢。
批评你的人,是看到你身上的缺点,并用特定的口气告诉你。这是你完善自我的机会。所以,经常说好话的人,不一定是好人,只有经常批评、指责你的人才是你人生的导师。
分清工作和友情的关系
你的一生,可能要交很多朋友,在这些人中,不知有没有你的“死党”。其实,多数朋友只是普通朋友,真正可称为“死党”的朋友并不多。
但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发现,一些“死党”到后来还是散了,有的是“缘尽情了”式的散,有的则是“不欢而散”式的散,无论怎么散,就是散了。
人能有“死党”是很不容易的,可是散了,却又非常可惜。
而“死党”一散,尤其那种“不欢而散”的散,要再重新组“党”是相当不容易的,有的甚至根本无再见面的可能。
人一辈子都不断在结交新的朋友,但新的朋友未必比老的朋友好,失去友情更是人生的一种损失,因此我认为好朋友要“保持距离”。
这话听起来是有些矛盾,好朋友应该常聚首,保持距离不就疏远了吗?
问题就出在“常聚首”上,很多“死党”就是因为一天到晚在一起,所以才散了。为什么呢?
人之所以会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感觉,之所以会有“死党”的产生,是因为彼此的气质互相吸引,一下子就越过鸿沟而成为好朋友,这个现象无论是异性或同性都一样。但再怎么相互吸引,双方还是会有些差异的,因为彼此来自不同的环境,受不同的教育,因此人生观、价值观再怎么接近,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当二人的蜜月期一过,便无可避免的要接触彼此的差异,于是从尊重对方,开始变成容忍对方,到最后成为要求对方。当要求不能如愿,便开始背后的挑剔、批评,然后结束友谊。
很奇妙的是,好朋友的感情和夫妻的感情很类似,一件小事也有可能造成感情的破裂。我有一位朋友,他和租同一栋房子的房客成为朋友,后来因为对方一直不肯倒垃圾,他认为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于是愤而搬出去,二人至今未曾再来往过。
所以,如果有了“好朋友”,与其太接近而彼此伤害,不如“保持距离”,以免碰撞。
人说夫妻要“相敬如宾”,如此自然可以琴瑟和谐,但因为夫妻太过接近,要彼此相敬如宾实在很不容易。其实朋友之间也要“相敬如宾”,而要“相敬如宾”,“保持距离”便是最好的方法。
何谓“保持距离”?
简单的说,就是不要太过亲密,一天到晚在一起,也就是说,心灵是贴近的,但肉体是保持距离的。
能“保持距离”就会产生“礼”,尊重对方,这礼便是防止对方碰撞而产生伤害的“海绵”。
有时太过保持距离也会使双方疏远,尤其是经济社会,大家都忙,很容易就忘了对方,因此对好朋友,也要打打电话,了解对方的近况。偶尔碰面吃吃饭,聊一聊,否则就会从“好朋友”变成“朋友”,最后变成“只是认识”。
也许你会说,“好朋友”就应该同穿一条裤子,彼此无私。
能这样想很好,表示你是个可以肝胆相照的朋友,但问题是,人的心是很复杂的,你能这么想,你的“好朋友”可不一定这么想;到最后,不是你不要你的朋友,就是你的朋友不要你。更何况,你也不一定真的了解你自己,你心理、情绪上的变化,有时连你自己都不能掌握。
距离产生美,距离留住友谊。为了你的人生不再寂寞孤单,你要与你的好朋友保持距离。
人有千般,脸有万变
对不同的人要会说不同的话,同样,对不同的人也要会变不同的脸孔。善于变脸保证你处万变于泰然,处万险于平安,稳妥顺当应对社会的各种场面和人生的各种机变。
“不要以为一个人只有一张脸。女人不必说,常常‘上帝给她一张脸,她自己另造一张’。不涂脂粉的男人的脸,也有卷帘一格,外面摆着一副面孔,在适当的时候如帘子一般卷起,另露出一副面孔。”梁实秋先生为我们勾画了旧时官场上的男人脸谱。“误入仕途的人往往都有这一套本领。对下属道貌岸然,或是面部无表情,像一张白纸似的,使你无从观色,莫测高深,或是面皮绷得像一张皮鼓,脸拉得驴般长,使你在他面前觉得矮好几尺!但是他一旦见到上司,驴脸立刻缩短,再往瘪里一缩,马上变成柿饼脸,堆下笑容,直线条全变成曲线条;如果见到更高的上司,连笑容都凝结得堆不下来,未开言嘴唇要抖上好大一阵,脸上作出十足的诚惶诚恐之状。帘子脸是傲下媚上的主要工具,对于某一种人是少不得的。”
梁先生的“脸谱论”道出了逢场作戏的实质本领。能够一会儿红脸一会儿白脸,集软硬兼施、刚柔并用、德威并加于一身,便能像一位出色的演员,胜任自己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在京剧里,演员在脸上涂有特定的谱式和色彩以寓褒贬。其中红色表示忠勇,黑色表示刚烈,白色表示奸诈。不同的脸谱显示了不同的角色特征。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虽然借用京剧脸谱的名称,可务必请注意:真实的人间心态千奇百怪,脸谱色彩多种多样,不是两三种名称就能道明其中奥妙差别的。
任何一种单一的方法只能解决与之相关的特定问题,都有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对人太宽厚了,便约束不住,结果无法无天;对人太严格了,则万马齐喑,毫无生气。有一利必有一弊,不能两全。高明的统治者深谙此理,为避此弊,莫不运用红白脸相间之策。有时两人连档合唱双簧,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更高明者,可像高明的演员,根据角色需要变换脸谱。今天是温文尔雅的贤者,明天变成杀气腾腾的武将。
这样做的好处极多,不仅能自如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人,恰到好处地借助他人之力,而且还能在复杂多变的世事中游刃有余,顺利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人生舞台上,每个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要想把自己的角色演好,就要针对不同场合、不同环境,随时变换脸谱;运用不同的方法和计谋,把人生的戏演成功。当然,这需要你具备一定的计策谋略。
低调是一种境界
某公司有一位职员,在公司工作不足四个月,就选择了离开公司。一不是自己的能力达不到,二不是自己沟通处事的能力差,三不是在公司里无用武之地,那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位员工在从事自由研究之余,通过偶然的机会与这家公司的员工接触,他发现这位员工在介绍自己公司的产品时,说得有些不明不白,于是他就从沟通技巧的角度针对性地提了一些建议。没想到该公司的老板直接打电话邀请他面谈,而后,他意外地进入了这家公司。刚进入公司时,老板就要求他立即着手帮助解决他发现的问题,这就要求不仅要建立一些规则,还要打破一些规则。特别是后来老板签定由他来主管重新包装产品,在设计文案时,他发现他的顶头上司对他构成很大的阻力,因为他要大刀阔斧修改的原方案就是他设计的。于是,他很困惑,是该通过主动协调沟通争取把事情做好呢?还是放弃原则投其所好呢?当感觉阻力越来越大而被迫放弃时,其实他与上司的关系就显得有些微妙了。最后,他只好选择回避。他没有获得上司的真正配合与支持,这就为离职埋下了伏笔。
总的来看,这位员工在入职时就没有获得有利于他的环境。让自己暴露在一线,在众多的眼球注目下承担关键工作,那么无论你大显身手的结果如何,对自己都不太有利。你做好了,你是个人才,但这样一来总有人患上“红眼病”,以后不会与你配合;二来领导因为看中你,会安排一些更有挑战性的事情让你做,这对一个还没有完全熟悉环境的人来说,事实上是拔苗助长,结果是害了自己。所以,低调做人,不仅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也是对人的一种尊重,更是做人的心机所在。
低调不是安贫乐道,也不是在物质短缺的时期所谓的“朴素”,更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只有你的财富得到足够的积累,你才有可能在物质享受上保持低调。只有你在精神境界上有了足够的沉淀,你才有可能在精神生活上保持低调。并不是所有的成功者都会低调。当然,在人面前肆意地享受成功,其实也是无可厚非的,刘邦说,如果富贵不回家乡,就是“锦衣夜行”,即使穿上好衣服也没有人看见,这种心态我们大多数人都有,毕竟取得巨大成功的人,一般不太可能心甘情愿地保持低调。真正像法国着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沙特那样拒绝领取诺贝尔奖金的人总是少数。固然,沙特这样的低调有点极端,我们普通人不可能做到,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高调可以创造名气,名气就是价值,谁能轻易放弃出名的机会?所以,我们可以套用一句话,“成功难,成功的人保持低调更难。”有品位的人不一定低调,有内涵的人也不一定低调,成熟的人也可以不低调,但是,反过来说,低调的人,更有品位,更有内涵,也更成熟。
抱怨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很多时候,一件事,一个人,就能令我们长时间地烦恼,或者悲伤。抱怨也就随之而来,情况则会变得更加糟糕。我们之所以抱怨,是因为不满,而不满多半是因为对别人的苛求。
之所以说是苛求,是因为别人的样子是你所不能改变一丝一毫的,比如你的老板脾气就是不好,你的同事说话就是有点让人难以接受,你的朋友吃饭的口味就是无法和你保持一致等。对这些,一些人选择了抱怨,但那能怎样呢?完全无济于事,不过是徒增自己的烦恼而已。
我们抱怨别人身上的某些缺点,甚至难以忍受,都是因为我们想改变别人,而事实上这并不可能。与其在抱怨中制造坏情绪,不如试着去改变自己,也许局势就会朝着有利于你的方向发展。
汉克斯毕业于美国的耶鲁大学,又在德国的佛莱堡大学拿到了硕士学位,是位矿冶工程师。他满怀信心地去找美国西部的大矿主赫斯特应聘,却遇到了麻烦。
矿主赫斯特是个脾气古怪又很固执的人,他自己没有文凭,也不相信那些文质彬彬又专爱讲理论的工程师。汉克斯递上自己的引以为傲的文凭,满以为老板会对他另眼相看,没想到赫斯特却很不礼貌地对汉克斯说:“对不起,我可不需要什么文绉绉的工程师。德国佛莱堡大学的硕士,你的脑子里装满了一大堆没有用的理论。”
汉克斯听了他的话,没有生气地扭头走人,而是故作神秘地说:“假如你答应不告诉我父亲的话,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
赫斯特表示同意,于是汉克斯对赫斯特小声说:“其实我在德国的佛莱堡并没有学到什么,那3年就是混日子。我之所以在那待到毕业,完全是因为我的父亲,他身体不太好,我不想惹他不高兴。”
赫斯特听了赞许地点点头说:“好,那明天你就来上班吧。”
相信大多数人在遇到赫斯特这样一位顽固不化的老板时,会愤愤地甩手走人,并且会向其他人抱怨自己曾遇到了一个多么可笑和固执的老板。汉克斯却没有这么做,他没有抱怨,而是随机应变,迎合了他的观点,最终得到了这份工作。这一点改变也完全没有影响到汉克斯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关键在于他因此而得到了这份工作,也许我们不得不佩服他是聪明的。
抱怨纵然能解一时怒气,但是并不能解决问题,更不能让我们成为最后的赢家,所以,为了更长远的利益,抱怨别人不如改变自己。这是一个发生在美国新闻圈里的真实故事:
麦克是一家电视台的记者,颇有才华,白天采访财经路线,晚上播报7点半的黄金档,一切似乎都很圆满,偶然的一次,不小心得罪了他的顶头上司——新闻部主管。之后,他就被以不适合播报黄金档为由,改播深夜11点的新闻。
麦克知道这是新闻部主管给自己小鞋穿,但他没有反驳,更没有抱怨,而是欣然接受,他说:“谢谢主管,因为我早盼望运用6点钟下班后的时间进修,却一直不敢提。”
从此麦克果然每天一下班就跑去进修,并在10点多赶回公司,预备夜间新闻的播报工作。他把每一篇新闻稿都先详细过目,充分消化,丝毫没有因为夜间新闻不那么重要,而有任何松懈。
由于麦克的认真和努力,他主持的夜间新闻受到了大家的好评,收视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然后,就有观众不断写信问,为什么麦克只播深夜,不播晚间?消息终于传到了台长那里,台长找来了新闻部主管,责令他立刻将麦克调回7点半的黄金档。
麦克又回到了黄金档,但是很快新闻部主管让学财经出身的麦克改跑其它路线,这对跑财经已颇有名气的麦克来说,简直是一种侮辱。麦克不禁怒火中烧,但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依然毫无怨言地接受了。
后来有一天,台长打电话给新闻主管说:“明天有财经首长来公司晚宴,请麦克作陪。”
新闻部主管说:“报告总经理,麦克已经不跑财经路线了。”
“他怎么能不跑财经路线呢?他不是学财经的吗?不跑也得来参加,他是专家,饭后由他作个专访。”
从此,每有财经界的重要人物来电视台,都由麦克作陪,并顺便专访。渐渐地同事们都议论说:“看见没?麦克现在是大牌了,只有来了重要人物,才由他出面采访呢。”而接受麦克采访的人也都以此为荣,那些不是由麦克采访的人,则有了怨言。
“不能厚此薄彼,以后财经一律由麦克跑,别人不要碰。”台长又发话了。于是,新闻部主管不得不把麦克“请”回财经记者的位子。
整治麦克都没成功,让新闻主管很恼火。不久,他又拒绝了麦克提出的做益智节目要求,让他去制作一个新闻评论性的节目。大家都知道这类节目,通常是吃力不讨好,收入又不多,再加上新闻性节目要赶时间,非常麻烦。
但麦克仍然没有抱怨地接受了下来,别人都说他傻,他也不辩解,慢慢地节目上了轨道,有了名声,参加者都是一时的要人。台长见参加者常常都是重要官员,于是就要求亲自审核麦克制作的脚本。之后,麦克与台长当面讨论节目的机会多了,他也渐渐成了台里的热门人物。一年后,原来新闻部的主管调走了,麦克理所当然地接任了这个职位。
面对新闻部主管一次又一次地给自己小鞋穿,麦克都没有抱怨,而是更加的努力,终于凭借自己的实力,成了最后的赢家。如果麦克只是抱怨,那么他也许早就被新闻部主管整走了,哪里还有后来的成绩?
当然,面对别人的刁难,尤其是领导故意和你过不去,那实在是让人难以忍受的,有所怨言也是理所当然的,可是,那也注定难成大事。不如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进而赢得脱颖而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