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性格如何。
大凡为人都各有其情,各有其行。言辞的表达内容与方式,一定要因人而异,只有符合接受对象的脾气、性格,才极有可能产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说话效果。
性格外向的人容易“喜形于色”,性格内向的人多数“沉默寡言”。同性格外向的人谈话,你可以侃侃而谈;而与性格内向的人谈话,则应注意采取循循善诱的说话艺术。
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就注意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来回答他的问题。某次,孔子的学生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干吗?”孔子回答道:“不能。”而另一个学生冉求也问:“听到了,就去干吗?”孔子却说:“干吧!”公西华听了有些不解,就问孔子:“两个人问题相同,而你的回答却不同。我有点儿糊涂,想来请教。”
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平时做事好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好胜,胆大勇为,听以我要劝阻他。可见,孔子诲人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因人而异,尤其注意学生的性格特征。日常生活、公关活动等各方面的交谈也要注意这一点。
2.看心境怎样。
心境也称为心情,是一种较为难言的,但可以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大家清楚,在听觉方面,声波在耳蜗内转变成一种可供神经系统使用的密码。这种密码通过神经系统的处理,听者便把这些编了码的信号感知为能够表达说话者意思的词汇。既然听者欲把接受到的信息经过神经系统处理,那么,听者的心境,肯定影响到语言的交流效果。
人际交流中往往会有“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的情况,说话时如果不注意洞察对方的心理状态,那么常常会有意外问题的出现。
《红楼梦》第八十三回曾经写到大观园中一个婆子教训自己的外孙女,是这样说的:“你这不成人的小蹄子!你是个什么东西,来这园子里头混搅!”此话恰好被黛玉听到,她误认为婆子骂她,于是大叫一声道:“这里住不得了!”竟气得“两眼反插上去”。婆子的话本说的是不让外孙女到大观园中来,可黛玉却不这么想。她那种寄人篱下的特定处境及心里状态使她产生了误会。所以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听来感受会是完全不一样的。
说话要注意对方的年龄、性别
说话人有男女老少之别,听众也有男女老少之分。作为表达主体,对于你所要表达对象的年龄、性别,要作到心中有数,把握好应有的尺度。性别不同,对言辞的接受也不周。俄罗斯有句谚语说:“男人靠眼睛来爱,女人靠耳朵来爱。”这就表明性别对于接受是有影响的。不管是言辞表达的程度还是声调都是这样。
直面少儿听众,说话时要充满感情,要形象、直白,能讲故事的地方就尽量讲故事,还要尽量口语化,切忌文字式的表达或者抽象说教;面对青壮年听众,说话时要体现出社会色彩,适应时代潮流,视野开阔,信息量足,语言节奏快,有哲理,富于激情;如果面对的是中老年听众,就要留意朴实、自然、稳重、谦和,多用交流、请教的口吻,切忌不能给人家一种哗众取宠、自以为是的不良印象。至于性别因素也是万万不能忽视的。
面对男性听众,可以稍为随意一点,不妨坦诚直率一些,以热情开朗感染对方,不要吞吞吐吐、婆婆妈妈;而面对女性听众,则须谨慎一点,无论是严肃还是幽默,都不能使对方有不被尊重的感觉。与女性听众说话,最好做到亲切、婉转一些。
一般情况下,说话者假如是男士,而接受者又不是自己的妻子、恋人或关系甚密的姐妹,那么言辞就要严格把握分寸,在内容上、方式上都要充分注意女性所能接受的特点。对一些能够向男士说的话,就不一定能向女士说;对一些能够向男士使用的表达方式,就不一定可以用之于女士身上。
例如,对于陌生或者不很熟悉的女性就不适合轻率地询问她的年龄,也不该贸然询问他的家庭住址及家庭情况。即使对那些特别熟悉的女性,也切忌由于某事而讪笑人家,也不能说其他女性的坏话。
对男性,把话说得随便一些、重一些、粗放一些、甚至有时带点骂辞、脏语,也没多大关系;可对女性就不能这样,特别是涉及性、爱的话题,应尽量回避。尤其是男女之间的个别谈话,以及开玩笑、逗趣之时,必须注意区别使用适宜的言辞。
对于那些懂心理学的管理者,还善于根据男女性别心理上的差异巧妙地说话,从而顺利地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对于“老”字,男人大致感到没多大关系;可如果说某位女性年龄大、老,她会非常不悦。
冬天,在电影院里,经常遇到年轻女观众入场后不脱帽子,影响后面的观众观看效果。为此,放映员便会数次广播:“影片放映时请不要戴帽子。”可很多人依然我行我素,不予理睬。后来,放映员索性说:“本影院为了照顾年老体衰的女观众,准许她们戴帽子,不必摘下。”最终,多数戴帽子的女性摘下了帽子,因为她们不愿意让别人认为自己是衰老之人。
注意对方的文化、职位
听众所具备的文化程度对表达内容的取舍、表达风格的好恶有非常大的影响。基本上说,文化程度高的听众较为喜欢高雅、有深度的话题,较喜欢文雅、蕴含哲理的语言;而那些文化程度低的听众较喜欢世俗、有趣味的话题,较喜欢通俗、贴近生活的语言。直面文化程度低的听众,典雅的语言便被认为直冒酸气,给人以文绉绉的感觉;而面对文化程度高的听众,直白的语言可能就缺少一点文采、韵味。
除此之外,面对职位高低不同的听众,也要有所区别。同样一席话,让那些学者听起来可能会被认为是自以为是、哗众取宠,而学生听起来却可能会认为是推心置腹、谈笑风生,同样一席话,跟领导讲可能会被认为谦恭有礼,跟群众讲可能被认为是故意做作。
因此,面对身份、地位不同的听众,话题、语体的选择是不可忽视的。总而言之,要努力做到有礼、有节;要立于有理,结果归于有利。
说好“第一句话”
在交际场上互通姓名之后,第一句话是非常不易开口的,这是由于你不熟悉对方,不清楚他的性格、嗜好和品行。因为受时间的限制,不允许你多作了解和考虑,同时又无法冒昧地提出特殊话题。
我们都知道,有关天气之类的话题常被作为开口交谈的问候语,可除了在甲板上或是沙滩上散步时偶尔使用之外,在别的场合中说这句话会使人感到好象在敷衍,而且缺乏内容,不能引起对方的兴趣。可是,到底应该选择哪些话题作为开口交谈的内容才好呢?实际上,不妨就地取材来得从容得体。
什么是就地取材?就是按照当时的环境而寻找话题。假设双方相遇的地点是朋友家中,或是在朋友的喜宴上,那么对方与主人的关系便可以作为第一句的话题。
“先生(小姐)与某先生也许是同学吧?”或者说:“阁下和某先生是同事?”
这样一来,无论问得对不对,总会引起对方的话题。猜得对,能按原题急转直下;猜得有误,根据对方的解释还能顺水推舟,与对方继续畅谈下去。
“今天的客人真不少!”这句话有些俗套,但却能引起其他的话题。
“这礼堂布置得真不错!”赞美一样东西往往是最恰当得体的开始。如果是夏季湖边的游园会,则可说:“湖边的杜鹃花开得好极了,先生(小姐)去看了没有?”或说:“热天在园里喝茶,实在太舒服了!”等语言。
1.展开话题的领域。
开始第一句话要注意的是要使对方能理解,给对方留有发表看法的余地,由此再推测出对方的兴趣和爱好,用来拓展继续交谈的领域。倘若指着一件雕刻说:“真像某某的作品!”或是听见鸟鸣就说:“很有门德尔松音乐的风味”,除非你清楚对方在这方面是行家里手,不然的话,不仅不能讨好对方,还有在背后挨骂的可能。
倘若不清楚对方的职业,就不可随便问他。由于社会上免不了有人会失业,问他的职业无异于迫使他承认失业,这对自尊心极强的人来说是不太好的。
如果你想开拓谈话的领域而希望知道他的职业,只能以试探他的方法:“先生常常去游泳吗?”如果他说“不”,你就可以问他是否特忙,“每天上哪儿消遣最多呢?”随后探出他是否有固定工作。如果他回答“是”,你就可加上一句问他平时何时去游泳,从而判断他有无职业。假设他说是星期天或者每天下午五时以后去,那肯定是有固定工作。
确定了别人有工作,方能问他的职业,如此便可谈他的工作范围内的事情。如果不清楚对方有无职业,或确知对方是失业者,那么还是谈别的话题最好。
2.使对方开口的良策是问话。
如果对方是医生,尽管你对医学是门外汉,你不妨以“问”的方法来打开局面。“近年感冒又开始流行了,贵院可能又要忙一阵子了吧?”一句和时令或新闻有关,与此同时又贴近对方工作的话题,是最得体的问题。如此一来,对方便不得不开金口。由此可以打开话匣,自感冒的症状谈到气候,谈到药及补品……总之,只要你不厌烦,你便能够一直引导对方谈下去。
当你碰到做生意的人,你可以问他近来生意怎样,哪些东西好卖,哪些东西滞销。遇到教师则伺他学校的情况、学生的素质和倾向如何。总之,问话是打开对方话匣的最佳选择。
问话时要注意的是要问对方在行的问题。假使你无法确定对方是否内行,那么就以不问为佳。例如问一个警员“几年来本市发生的车祸有多少起?”此为通常人不容易记清的事,要是对方回答“不太清楚”,这样就不仅使回答者有失体面,而且双方都觉得没趣。其次,关于政治见解不宜问,除非对方是一位政治家或权威人物。因为普通人的政见差异颇大,他不知道你有无成见。聪明人一般不会坦白地回答此类问题,最好还是不问为佳。
3.问话要适可而止。
有些问题,当你并未得到满意的答复时,是可以继续问下去的,可有一些问题就不该再问。
譬如你问对方住在哪里,他如果只说地区却不愿说出具体地址,你就不宜再问在某路某号。如果他愿意让你知道的话,他势必会自动详细说明的,而且还会补充上一句,邀请你去坐坐;不然的话是不想让别人知道,你也没有必要再继续追问了。
其他诸如此类的问题,如年龄、收入等也一样不该追问,以免引起对方的反感。
不可问对方同行的营业情况。同行相忌,这是一般人所具有的毛病。因为他回答你时,很有可能不是对其同行过于谦逊的赞扬,就是恶意的诋毁。在一个人面前提及另外一个与他站在对立面的人或事总是不明智的方式。
除此之外,在日常交际中要知道的是:大体上说,不宜问及别人衣饰的价格;不宜问女子的年龄(除非她是六岁或六十岁左右的时候);不宜问别人的收入多少;不宜详问别人的家世如何;不宜问别人用钱的方法;不宜问别人工作上的秘密,例如化学品之制造方法等等。
凡别人不清楚或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事情都应尽可能地避免询问。问话的目的在于引起双方的兴趣,而并非让任何一方没趣。若能引起对方共鸣,同时也能增加你的见闻,这是便用问话的最高境界。
有位社交家说:“倘若我不能在任何一个见面的人那里学到一点东两,那就是我的处世的失败。”
这句话颇发人深省,由于虚怀若谷的人,常常是受人欢迎的对象。记住,问话不仅能引出对方的话语,而且你还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
4.应付沉默寡言者。
此种人往往在客厅的一个角落里郁郁寡欢。当时听见别人的笑声时,一般情况下也会跟着一笑,但这一笑却是敷衍的,因为他的目光早已游移到别处去了。
沉默寡言者是较难应付的。尽管此种人绝对不会单独来找你,可如果在别人家里遇见,或在一次宴会上恰巧坐在你的身旁,那么你就必须想个办法了。
如果世界上果然有人不爱交谈,那么他可能是终年躲在图书室或实验室里,不肯出来交际应酬。为何这种人看来如此难以合群呢?分析起来,也许有两种可能。
第一,他大概是一般人中年纪较大的或较小的;或学问趣味较高,而同时在座的其他人则比较市侩,谈天说地,问题无非是些饮食男女,或出语俚俗,言不达义,使较有修养的人望而却步,因此他们才单独躲在一边。只要你知道症结所在,是容易应付的。你可以在几句谈话中探得他的学问与兴趣怎样,然后再和他谈论下去。
只要你学会如何询问,便能得到一个丰富学问的机会。他见你谈吐不凡,一定会把你当成知己,如此一来,僵局便被打开了。
至于年纪较大或较小的,可能是因爱好不同和兴趣不相随合,上面的方法,原则上也能适用。
第二,还有一种人,他们沉默寡言的原因是由于他们的思想显得并不很高超,只不过与生俱来的古怪,与人难以融洽相处。只要你和他谈上几句,了解了这类原因后,就能够采用另外一种方法感化或刺激他。
例如,如果当你了解到他对篮球有兴趣时,你可以说:“某某球员近来真不行!”这是一句极好的富有挑战性质的话语,对于他感兴趣的话题,他自然乐于与你开口谈。这种激将法同样可用在那些学问渊博,可性格古怪的学者身上。无论在任何场合,遇到任何人物,谈话的方法都应该体现出信心十足,有所准备、随机应变。
5.保持说话题材的新颖。
你一定记住,话是说给对方听的,并非说给你自己听的。所以,说话不在于仅图自己一时之快,而必须顾全到对方的兴趣,你必须为听者着想。
首先,你一定探测到对方的兴趣(照例用几个回合的对答就应该能探出来),然后择选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谈下去。别人愿意听你的谈话,常常是由于你有某一种值得听的话题或观点,或是你才自某地旅行回来,或由于你的事业成功的经验值得重视,或由于你知道了一些特殊的新闻,或因你对于某一问题见解独到,听者才乐于耐心地听你谈下去。
探出其兴趣之焦点,就可以围绕这一焦点始终谈下去。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即使是一个非常好的题材,说的时候也要适可而止,不可拖延太久,不然会让人感到厌倦。说完一个题材之后若不能引起对方发言,而又一定由你支撑局面时,你便一定要另找新鲜话题,这样才能把对方的兴趣引导出来。其次,就是在谈话中,尽管发言权为你所操纵,可你一定要经常找机会诱导对方说话。当说到某一个问题时,可征求他对这个问题的见解,或在适当的时机请他叙述他的经验,一定让对方不致呆听,才算善于说话的人。
再次,话题转了两三次,而对方还未把发言权接过去的意思,或没有作主动发言的准备,在这个时候,你应该想办法将这一谈话结束,即使你认为还好,也应给人休息的权力。
自己占去了大半的发言机会,是没有办法的方法。如果你不管别人是否爱听你的谈话,或不管别人是否有兴趣,你都一味地说下去,那就与语言艺术背道而驰了。
培养好口才
倘若你具有一定的口才,即使你不具备各种专长的学问,也足以应付各式各样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