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编辑本论
22203300000018

第18章 编辑人员(3)

过去流传“好酒不怕巷子深”,现在“好酒”也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甚至是在策划阶段。为了图书一上市就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现代出版格外重视“造势”环节。征订目录、签名售书、广告、书评等一哄而上,形成一种促销氛围。其中有一部分工作是营销人员的任务,但编辑对于自己所“生”的“孩子”是最为了解的,编辑的切身体验就可写成最好的“书评”。编后环节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即读者信息的收集。图书推向市场后,编辑要及时收集读者反馈意见,建立一条畅通渠道。它必将有利于下一步的选题策划、图书制作、编辑加工等工作,有利于图书的出版工作向高质量、精选题、高回报的方向发展。

2.市场意识既要强调经济效益,更要强调社会效益

市场意识不等同于赚钱意识,强调编辑的市场意识也决不是提倡赚钱意识,衡量一个编辑的工作业绩如果只看为出版社创造了多少经济效益,必然会使编辑工作误入歧途。市场意识既要强调经济效益,更要强调社会效益。从另一角度来说,经济效益的获取是以满足社会效益为基本前提的。图书出版如果不能在社会文明需求的总原则控制下进行,那么即使可能有一部分出版物能够获得较为乐观的经济效益,也只能是短暂的,而追求长期“双赢”才是对市场意识的全面理解。

市场意识也不等同于追逐市场。简单地顺应市场只会永远跟在市场的后面,而难以控制、引导市场。市场既需要引导,更需要创造。能够吸引读者的图书除了内容与其水平相当之外,图书质量一般都还略高于读者水平,它能够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读者通过消费图书,从中获取知识,启迪智慧。在享受、愉悦的同时培养、提升了读者的阅读能力,而真正能够吸引读者的正是这些对读者有所帮助的图书。如果一味顺应读者,只会消磨读者的阅读兴趣,最终失掉读者,失掉市场。

3.市场意识的核心是竞争

竞争需要超人的胆识。所谓胆识是集智谋于一体的大胆设想。

它具有前置性,一般在他人尚未认识到的领域里快捷出手。它的基础在于把握市场和行业全局,预测计划推出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果,构想方案的可行性等。编辑家的胆识多表现为选题上的新颖,挑选新作者的眼光以及装帧设计上的不拘一格。如赵家壁先生在设计《中国新文学大系》时,选择作品的侧重点突破常人所思,以民主、自由主义精神作家的作品作为对象,从而集中反映了鲁迅、茅盾、郑伯奇等“左联”作家和老舍、巴金、钱钟书、师陀等民主主义作家的代表作品。今天,回过头去想想赵先生当时20余岁的年龄便充分展露了过人胆识,实为可敬可叹。这种过人胆识来源于他对社会、文学界及编辑出版界各类情况的正确掌握,清醒的头脑避免了编辑活动中的盲目性,从而顺利主编出版了这套影响深远的文学丛书。

自由竞争和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具有市场意识,便会时刻感觉到这只无形的“手”控制着编辑的行为。在这只“手”下,编辑像穿上“红舞鞋”的魔女,不知疲惫地旋转下去。具有竞争优势者是那些特色鲜明的产品,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者是也;有时,为了市场空间与市场份额的扩大与提升,甚至会暂时牺牲掉利润,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者是也。

编辑人员的文化修养

文化有多种解释。最广义的理解是将文化视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理解仅指精神财富。还有更为狭义的第三种解释,就是指一般知识,甚至仅指语文知识。编辑人员的文化,既包含语文知识,也包含其他知识,还包括编辑的意识、观念等。编辑人员的文化修养指编辑所必须具备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工作中表现出的对文化的良好感觉和态度。编辑文化水平与文化修养有一定的关系,即编辑文化水平高,可能形成较高的文化修养。因此,提高编辑的文化水平,也就增大了提高编辑文化修养的可能性。编辑的文化修养水平直接关系到出版物的文化含量及总体质量。

作为21世纪的编辑有许许多多的新知识要学习,如IT 技术、网络经济、电子商务、公共关系、知识经济等,学习这些都可为提高编辑文化修养提供坚实的基础。然而仅有它们还远远不够。如,计算机确实可以大大减轻编辑工作强度,有助于发排稿件的齐清定,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计算机只是编辑工作中使用的一种工具而已,它不可以替代编辑出版基本功训练。再如,知识经济是一个当前大家都极为关注的热点,但人们对其理解多表现出片面性。它作为经济范畴的一个概念,强调的是知识的经济价值,强调人的创造力是最重要的生产力。对于编辑而言,学习新知识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将学到的新知识用于实践,发挥出版物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达到既出版了好书,又提高了文化知识水平的目的。

编辑文化修养是由经验、理论和方法构成的综合化、整体化、系统化的体系,是由社会经济与上层建筑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与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社会实践相适应,当然,也与编辑本人的文化基础知识密切相联。二者综合相加,表明了决定编辑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水平高低的是编辑的文化修养,良好的编辑文化修养是做好出版工作的前提。

一、编辑与文化

这里所讲的文化是宏观的、广义的文化概念,它包括习俗、传统、观念、价值取向、生产方式和行为方式。文化并非空中楼阁,它依附于人而存在。不同的文化可以塑造出不同品位的编辑,不同品位的编辑则可以创造出有着质的差异的文化读物。

1.编辑是文化的产物

编辑是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独立职业。编辑的工作对象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工作成果是文化成果的一部分,编辑是文化人中的一个群体。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不仅改变着人生存和活动的环境,而且也改变着人自身的结构和能力。同样,编辑的工作手段及工作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编辑工作方式和编辑意识。由于拥有了文化,编辑大脑更发达,工作手段更灵活,工作效率更高。

编辑是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文化作用的客体,接受文化的教化。编辑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氛围之中,时时刻刻接受着一定社会文化的影响和熏陶,是文化给编辑以经验、知识和技能,进而影响到图书的生产方式和编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是文化充实于编辑大脑,决定着编辑的认识水平、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什么样的文化培养造就什么样的编辑。评价编辑工作能力的大小观其所编辑出版读物的水平即知,所编辑出版的每一出版物都可反映编辑的工作水平与其背后的文化修养。工作水平高低与编辑文化修养,直接影响到编辑本人素质与编辑作品的文化含量。

2.编辑是文化生产的主体

编辑能按照社会的需要改进和创造新的文化形态。编辑作为社会文化的选择者、优化者,比一般人更多、更直接、更主动地参与构造社会文化的工作,通过出版物引导文化消费,参与规定当代文化的走向,培养社会读者,在某种程度上也引导了后代人的文化发展方向,乃至几代人的文化精神。

古今中外有很多的编辑立足于出版,以实现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为宗旨,成功地实施文化战略目标,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履行着编辑的职责,取得了不朽的文化功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是对传统旧文化的决裂才导致了中国近代社会一次较大的文化变迁,才有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和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其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就是以编辑职业为武器,借助《新青年》及其他进步刊物,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从政治、思想、文学等领域全方位地反对封建主义,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传播并进而取代中国封建文化的统治地位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他们身后是浓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修养作支撑,形成了很高的文化感召力和文化凝聚力,造就了一个辉煌的文化时代。

出版物是文化的载体和形式。文化精粹是人类精神与物质创造、生产出的精华部分,编辑的精神生产劳动是在发现和汲取文化菁华,辨识和剔除文化糟粕,使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光大。

编辑创造文化、传播文化,同时也选择文化。通过文化控制与文化选择手段,对个体文化实施筛选、增删、优化等编辑活动,体现社会意志和社会需求,引导大众接受规范的图书内容,潜移默化地改造人们的认知状态,影响读者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最终使大多数社会成员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取得社会认可的某种一致性。编辑的这种文化控制功能是建立在文化对读者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基础之上的。因此,编辑所加工的每一样文化作品,一方面可以看做是一个传播文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看成为社会价值观念不断被传送、强化和人们接受社会教化的过程。

编辑是文化生产的主体,同时也在从事着文化积累活动。编辑工作中的文化积累有两种形式:共时性积累与历时性积累。所谓共时性积累是指编辑工作直接参与了新的文化创造活动,表现为对当下正在创造的文化的吸收、改造与储存。它利用编辑工作的引导、调节作用,产生新文化,使同质文化得以增加,劣质文化能够被淘汰。共时性积累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创造性,是对编辑灵敏“嗅觉”的极好反映。历时性积累是对已取得定论的文化重新整合,它多以汇编、总集等形式出现,以新的形式组织过去的作品,既包含有肯定过去文化的成分,也凝结了策划者的编辑思想。历时性积累具有较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是对编辑文化选择能力的检验。

3.编辑文化也是生产力

编辑文化也是生产力。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可以造就不同的社会生产力,不同的编辑文化也可以在微观上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

(1)编辑文化包含着价值判断,标志着社会赞赏什么和反对什么。在编辑所创造的特定文化背景中,读者会近似于条件反射地找到自己的位置,确定自己的行为准则,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例如,在一个独立负责、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里,任何涣散都会被社会所鄙视;讲究信誉的文化氛围不允许不讲诚信的行为。由此可知,编辑文化水平的高低会带给社会不同的作品,不同的文化作品会对社会构造、社会进步产生不同的价值观。由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不同的企业精神、组织文化条件下,人们会产生近乎特定的经济行为。

(2)编辑文化所代表与形成的文化或意识形态可以成为一种节约组织成本的工具。文化或意识形态构成组织发展所需要的外部环境,可以利用它使决策过程简化,从而节约组织成本。而节约组织成本正是现代生产力所要求的。由此,也还可以对编辑文化教育功能作出新的解释——它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塑造,期望增加社会的凝聚力并降低经济运行的组织成本。编辑文化作为生产力,其真谛在于所编辑的出版物对人的创造性的解放和弘扬。此即形成不同品位、不同格调的生产力的原因所在。如一方面可以出版更多儒家传统文化的书籍,宣传忠诚、互相帮助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也可以出版一些介绍西方文化,弘扬进取、积极向上精神的书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对于已有文化进行一系列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积极改造,建立起一种兼容东西方文化精粹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

编辑所做的工作,都与此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编辑文化作为一种生产力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优胜劣汰的过程。

同文化的进化类似。据研究,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最先发生变化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其次是习俗,最后是最深沉的深层心理结构变化。深刻认识文化对于生产力的积极作用,文化本身的变迁规律,编辑文化的作用、意义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二、编辑的语言文字修养

语言文字是出版物内容表达的符号,是其外在形式的组成部分,作者的语言文字水平对出版物质量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编辑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判断出版物质量高低的因素。作者和编辑共同决定出版物的语言文字水平。编辑的语言文字修养主要表现在编辑处理作品时的语言文字能力和对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外语及专业术语的把握水平。特别是书刊编辑,语言文字修养更是其基本功。很难想像一本文字表达含糊不清的书会是优质书。21世纪,出版物无论形式还是载体材料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文字仍然是图书的主要表达手段,编辑工作的基本性质没有改变,编辑人员仍然应该加强语言文字修养。

1.语言文字修养是编辑人员的基本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范剑华同志曾将编辑的语言文字素养概括为三个方面,较为全面、准确。在此引用为编辑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敏锐的语言文字感知能力;第二,高超的语言文字修改能力;第三,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敏锐的语言文字感知能力是编辑对书稿中的语言文字产生的直觉判断。这种职业敏感是编辑语言文字功底的集中体现,是编辑加工的基础,只有有所感知方可采取行动。语言文字能力的真正提高来自于专业的训练和长期的编辑工作实践,只有长期从事这种编辑工作的人,才会建立起这种敏感。高超的语言文字修改能力是编辑不仅对书稿中的错误有所感知,而且能够采取积极、正确的行动。

这种行为符合编辑加工的基本原则,通过增、删、移、改等手段有效地行使编辑的权利,或者使文稿的主题更加突出,或者使语言表达更加流畅,或者使文稿结构更为合理,从而锦上添花。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指编辑在语言文字工作上驾驭自如,运用得当。

三者相加,要求编辑不仅具备现代汉语知识、古代汉语知识、语法修辞知识,而且还能够体会遣词造句和韵律节奏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