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编辑本论
22203300000034

第34章 编辑过程(8)

即“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也就是用本书的前后文互证,比较其异同,判定其是非。同一部书中史实、文义前后相承,如果出现错误是可以通过本校而判断其讹误的。因为,本校可以避免前后抵牾。许多情况下,在一部书的撰著中,一些名词、术语和词句的运用或书写有时会出现缺乏统一性的现象,或繁简不一,或形近而讹。如某书中出现山东地名“凤城”共6次,前4次均作“凤城”,后2次作“风城”,肯定是有问题的。

3.他校

即以他书校本书。其中有三种情况:其一,本书引用他书的内容,可用他书原文来校本书。这主要用于出版物引文的核对。根据引文的出处加以核校,力求言之有据,信而有征。核对引文多注意选用较权威的版本,充分利用先进的、优秀的文化成果,保证引文的准确性。其二,以他书引用本书之文与本书互校。这主要适用于文章的结集和图书的再版情况。一般而言,作者在文集出版之前,一些文章在社会上已经流传或被他人征引、抄录,这有助于文集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另外,作品出版后,有人会对作品的内容加以辨析,如果提出来的问题已经得到落实,再版时应予以考虑,必要时进行修订。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利用类书和旧注。其三,本书所使用的材料有为同时代的书籍一同载录的可以用来参校。这一方法经常被人们采用。因为丰富的出版物使图书内容产生更多的关联与交叉,同一材料常常被多种载体所涉及,有的是辗转抄引,讹误歧义难免,需要加以判别,以免谬误流传。

4.理校

即据理推断以定其正误。段玉裁说:“所谓理校法也,遇无古本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须用此法。此法则须通识为之,否则卤莽灭裂,以不误为误,而纠纷愈甚矣。故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如果发现了问题又找不到根据,就只有运用该方法从文字音韵、史实史例等角度判是非了。相对其他方法而言,使用这种方法有一定的难度。它通常是在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时采用的。它与以上三种方法的不同之处是没有明显的错误痕迹,不易于发现,不易于改正,需要具备综合知识与能力方得进行。凡事皆有理,理校的范围非常广泛,各方面的知识都可用来作为理校的依据。因此,清人段玉裁说:“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乃定其是非之难。”

当然,以上四种方法并非孤立存在,在实际应用中,常常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如“本校”法在解决作品前后的异文问题时还可以援用“他校”的方法,在作品以外寻找证据。如“凤城”之例,可以翻检山东省地图或地方志等资料,从另一角度提供佐证。

总之,在现代出版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前人积累的校勘经验,结合出版校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以实际应用性的研究,提高校对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这一环节上确保出版质量的全面提高。

四、现代校对方法

经过长期的校对工作实践,总结现代校对方法可以分为以下五种:

1.点校法

也称对校法,是一种较传统的校对法。可以一人完成。校对者先默读原稿若干字,用左手指点原稿,再默读校样,右手执笔随目光所示,发现有错立即改正。点校法的特点表现在:双目与双手并用,随视线移动,发现有排错之处立即用校对符号标出或改正过来。默读校样速度比读原稿速度稍慢,如果有错误较容易发现,以保证不漏校误校。

2.折校法

也称叠校法,此为近几十年形成的一种校对方法。可由一人进行。将原稿置双手拇指、食指与中指中从上至下折叠,直至原稿上每一行的文字与校样上的文字紧密靠近,目光在校样与原稿间上下移动,逐字逐句比较。此法必须保证眼睛与双手的协调一致,校样与原稿上的文字在目光接触之间即是校对之时。折校法的优点是速度快,校对直接。缺点是由于折叠部分经常多于正在校对部分,有的错误容易漏校。

3.读校法

此方法需要二人才可进行。一人读校样,一人负责看原稿。或一人读原稿,一人看校样。此方法速度比较快,但容易漏校同音别字,如纲——钢、极——级等。需要读稿之人读出停顿,另起一行、空行、字体区别等特殊格式都需认真说明。看校样者需聚精会神,对字体字号、文字段落、版面格式等都要分辨清楚,如有疑问,随时向读稿人询问,甚至直接查看原稿。

4.通读法

一般对原稿内容较熟悉者可脱离原稿直接通读校样。只是在遇到自己不熟悉的人名、地名、数字、生僻词或有疑问的地方时才查对原稿。它的校对速度同读校法一样快,但易产生别字和标符格式错误。

5.电脑校对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作者用电脑取代了手中的笔,这种电子写作方式也改变了编辑工作状态,编辑得到的稿件由纸张载体变为数张磁盘与光盘的电子文本。还有许多作者把全部稿件信息送入互联网,编辑和著作者直接在网上对话,进行快速信息处理,以至于除选题策划外,审稿、编辑加工、版式设计、校对、改样等出版物的全部印前工作均可通过互联网在计算机上同时操作,一气呵成,减少了出版物生产的中间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地缩短了出版周期。经过一系列的编排一体化处理后交给校对的是一份打印样稿,因而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由作者手抄的原稿。在这一过程中,延续了几千年的校对职能悄然发生了变化。按照传统校对规则,校对工序有两个客体,一为原稿,一为校样。而电子文本的出现,使校对客体只是一个磁盘了,磁盘载体材料把原稿和校样合二为一。校对失去了比照物,对校法无法使用,校对工作的重点从原来的校对原稿和打印样稿之间的校异同逐渐转向校是非,以及逐字逐句读校样,改正错别字,统一全书体例、版式等。

(1)人机校对的模式

人机结合校对是指校对中既用电脑也用人力。目前有两种模式:

人机结合。在一校改版后,打出两份校样,一份实行机校,一份交给编辑自校。用软件进行二校后不改版,由校对员进行通读检查,对电脑校对的差错提示进行判断。同时,发现并改正以前的漏校。三校后交给责任编辑作最后处理。这种模式,减少了一个校次——由电脑代替人校,从而明显缩短了校对周期,减轻了校对人员的负担。所谓人机结合,即让校对软件替代人脑校对的部分功能,既充分发挥校对软件的优势,又避免它的漏校、误校。

“清源净后”。编辑在加工过程中使用校对软件,从源头上消灭错别字;校对者再对编辑文本进行校对,任务是消灭残留差错和进行技术整理。为了确保校对质量,人校改版后校对者再用校对软件进行快速校对,消灭残留差错。

(2)现代化校对优势

校对不仅是编辑工作的继续,也是完成出版工作的基本条件。

出版物质量与校对质量密切相关,校对质量与校对的方法、手段密切相关。现代化校对方法是指以电脑软件为主的校对方法,它拥有传统人工校对不可比拟的优势。

迅速快捷。高效率与高质量是现代出版的基本要求,图书出版品种与数量逐年递增是图书生产中各环节效率提高的表现。只有现代化校对手段才能使文化传播更有效、更富活力。

适用范围广。电脑校对不仅适用于英文,也适用于中文。

提高准确率。在电脑校对过程中,可进行二次开发,用以扩大校对范围和提高准确性。二次开发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可增加专业词汇,其二是使用开放的用户自定义错误库,将校对系统未查出的错误添加进去,随着校对次数的增多和不断扩充对用户开放的各类词库,电脑校对的准确性将会越来越高。

减少繁杂劳动。重复劳动易使人心理上产生厌烦与压力,容易疲劳,影响工作效率。现代化校对方法可以根据操作程序,先录入或直接运用磁盘稿排版,编辑在电脑上改稿,然后校对人员上机校对,或者打印成校样进行。它改进了传统校对方法手段,提高了效率,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减少了繁杂程序。

便于操作。现代化校对方法操作简单,易于掌握,便于推广。

校对是高智能性的工作,尽管其中机械、重复的事情可以让计算机做,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目前的校对软件还不能完成。从校对实际分析,现在的磁盘书稿有两种类型,一是作者自录的书稿,一是作者请人录的书稿,特别是后者,由于录入者的文字功底和专业知识较弱,故而出现差错的概率较多,应当安排不同的校次以保证书稿质量。

校对软件是利用计算机的存储记忆能力建立词库,将汉语中常用的固定词组存储在词库中,进行校对时,将文章分解成许多词组,再将这些词组与软件词库里的词组进行比照,相符合的为正确,不相符合的为错误。书稿中出现的错误大致分为错别字、词语错误、单句错误、句法错误、重句重段错误、语义错误、标点错误、修辞错误、知识性错误、事实性错误等。其中错别字和词语错误校对软件基本上都能发现,而后几种错误校对软件则难以发现,误报率较高。汉语中有许多易混的同音词,如学历——学力、权利——权力、启事——启示、必须——必需等,该用哪个词,校对软件无法作出是非判断。此外,两个相同的汉字,由于排列次序不同会组合成不同的词,如办法——法办、人家——家人、故事——事故等,校对软件也无法作出正误判断。这是由于目前的校对软件主要依据“词组校对”这一校对方式进行设计,只要词组正确,即使整句话意思错误或有语法问题,软件也无法发现。说明它还不具备校对并修改“是非”错误的功能,因此,目前的校对软件只能是一种辅助校对工具,不能完全代替人工校对。

编辑必须精通校对规律。传统校对的客体是书稿与校样,书稿磁盘化后,校对客体合二为一,编校的关系更加密切,传统的校对理念、体制、功能和方法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正如校对客体改变了一样,书稿的差错也合二为一了,既有录排造成的错误,也有作者的计算机文字处理水平、理论知识水平等缘故造成的差错。据统计,许多磁盘稿差错总量超过了传统的书稿和校样。因此,如果编辑不精通校对方法,不掌握出错规律,就有可能难以校出差错。

(3)正确认识信息时代的校对

有人认为,信息时代使传统的校对模式和专业校对员的角色功能发生了深刻变化。尽管校对的功能和实际意义依然存在,但是专业校对员的职责已部分地被作者、编辑或作者、编辑之外其他社会力量所承担,故而认为应该取消专业校对。这是一种不正确的看法。

奏只有带来必要的质量才可产生效益。无法保证质量的速度是无效的。第二,角色不同兴奋点也不同。个体容易对与己有关的事物产生注意,而对与己无关的事物一般都不注意。从专业分工来看,作者关心的是作品的内容体系结构及可能产生的社会价值等问题。编辑则由于“文责自负”的关系更多地关心选题、体例、体系是否适合社会,即使注意到作品的文字、语法存在问题等,也多依赖校对。同时,也只有校对才会将敏感点、兴奋点放到每一个字、词、句乃至印刷符号的使用是否规范上。第三,从作品的出版程序来看,专业校对在编辑加工之后,是编辑工作的补充与延伸。

当然,编辑也会读校样,但对自己已反复处理过的作品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在带有欣赏自己的作品内容的心态下,熟视无睹,有可能放过一些该纠正的地方,一般在加工阶段没发现的差错校对阶段也难以发现。尽管对所发现的差错也会予以改正,但不具备校对的主动性劳动。校对由于职业的特点,多是以挑剔的眼光对待校样,以发现并消灭差错为工作目的。找出的差错越多其成就感越强。而且,校对工作寻找差错还带有经验性、预测防范性,平时注意把容易混淆的词、词组、形似字、同音字等积累起来,印在脑子里,校对时就会产生条件反射,引起联想。取得主动权后就可防患于未然了。因此,如果要求出版物的高质量,建立一支校对队伍是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