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编辑本论
22203300000008

第8章 编辑理论概述(7)

理论并不是孤立的空谈,坐而论道;也不是逃避矛盾,远离是非,躲在象牙塔里钻牛角尖,搞纯而又纯与高深莫测的理论钻研和学术研究。众人皆醉,唯我独醒,鹤立鸡群,孤芳自赏,为理论而理论,为学术而学术,必然使理论变得毫无价值。然而,片面强调应用、实用,必然又使实践应用停留和局限于就事论事、就材料论材料的低层次的简单操作。编辑理论只有与编辑技能结合才有发挥作用之领域。编辑理论可以说是一种理论形态,或者说是一种理论体系,但无论哪一种,都必须与实践结合才有效率。换句话说,理论与实践结合越紧,才越有价值,空洞而枯燥的理论体系是形而上的无谓作用。完善的编辑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对编辑活动的程序、方式、方法等技能研究基础之上的。编辑理论研究偏重于实践,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

实践具有发展性。随着社会进化和技术科学、材料科学的发展,编辑实践不断发生着变化,人们对编辑理论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随编辑实践而形成的编辑理论应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日益更新的、完善的体系。理论不应该停留于过去已有的实践,不论是编辑实践的进步,还是编辑理论自身的更新。二者的统一表现在多方面,其中重要一点就是二者必须接受新的思想、新的方法,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实践具有社会性。编辑实践的社会属性是编辑主体的社会性、编辑客体的社会性、编辑手段的社会性所共同决定的。编辑理论的社会性来源于编辑实践的社会性。它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者的社会本质决定了其社会价值的大小。脱离编辑实践的研究是空洞的,社会价值归零。

实践具有个性特征。编辑实践中的问题常表现为单个的、现象的、局部的,但编辑理论可以在若干个单个的、现象的、局部的问题中抽象归纳出整体的、内在的、全面的内涵特征。二者结合既包容具体问题,也对全局具有指导意义。它对正确处理好个人实践经验与群体实践经验、个人认识与群体研究成果、现实经验与历史经验、个体研究与群体研究等关系起着积极作用。脱离编辑实践的编辑理论将失去针对性,是无意义的,也是资源浪费。

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要把理论的视野适应于实践的需求,使学术理论研究自觉地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另一方面,又将编辑实践建立在深厚的学术理论底蕴的基础之上,使编辑实践更科学、更高效。

4.批判与继承的原则

建立理论体系,既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对传统的批判。没有无根基的理论大厦,学习既是继承,也是创造的前提条件。批判首先是辨析,没有学习和继承就没有进步,没有辨析和批判就不能发展。因此,批判和继承对编辑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有着丰厚的编辑理论与实践基础,是在数千年图书编辑出版历史上积累、继承与创造下来的。中国也是一个善于学习他民族文化的国家,批判地吸收他国文化中有益于我国编辑出版事业发展的进步因素,可以为中国编辑理论提供借鉴条件,只有吸收、消化与融合,审视、鉴别与改造,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建立新的体系。

批判与继承既强调否定性、发展性,也强调创造性。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人们,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强度的智力劳动,具有顽强性、潜伏性与紧张性特点。其运动过程大体上经过准备、坚持、灵感闪现和完善阶段。准备阶段包括发现问题、调查研究、整理分析过程。批判是针对某种事物矛盾而出现的,事物矛盾是创造性发展的基础。矛盾越是集中,继承发展的火花就越多。在这一过程中,最难能可贵的是坚持。当遭受磨难之时,或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坚持思考,坚持学习,所有的思想火花都可能熄灭,直至前功尽弃。继承是坚持,是执著,更是闪现灵感的必由之路。

风雨过后方可见彩虹。一旦灵感出现,创造性思维成果便会形成,继承与发展便有了方向。心理学认为,灵感是人的智力在巨大紧张后所得到的高潮,它只会在热烈、顽强地致力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人身上产生,而决非表面上的纯粹的“闪现”,看似偶然实则包含于必然。因此,所谓“灵感闪现”实际上是长期孕育的结果。完善阶段是在实践中验证思维的可行性、不断修补方案、进行具体化和完美的追求过程。它包括多方面地征求意见,从多种构思中选择最佳方案。批判与继承密不可分,相互交叉,追求编辑过程的原创性可以从继承始,经批判至发展终,即在编辑的全过程中都需要否定、批判、继承、创新。

二、编辑理论研究方法的种类

众所周知,编辑工作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编辑理论的指导,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前的编辑理论研究远远满足不了编辑实践的需要。固然,造成这种局面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但研究方法以及方法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编辑理论研究的发展。

编辑理论研究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对编辑理论本质的认识和对编辑规律把握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科学手段和思维技巧,即是编辑理论研究方法的总和。

编辑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曾采用过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各自都呈现出不同特点。

1.逻辑归纳法

编辑理论研究初步形成了以逻辑归纳法为主导的概括经验的方法论体系,即直接从编辑活动的实践经验出发,总结编辑工作的一般规律,归纳基本原理,提炼出现代编辑的基本特征及其编辑方法,帮助人们认识编辑工作的实质,最后通过演绎推导的形式去指导实践。这种方法直观、简洁,可以获得广泛而丰富的经验材料及规律,通常为大多数研究者所用。如孙培镜先生的《试论现代校对学体系的若干板块》一文,作者在实践与研究中,对校对学理论进行探索,“终于看到现代校对学体系的轮廓,并对其中的若干板块有比较具体的认识”,总结为“三个主体”、“两个客体”、“一个基本矛盾”、“一个总目标”、“两个基本方法”、“三个基本属性”、“四个社会角色”、“五大功能”等。

2.借鉴移植法

借鉴别的学科的成功经验,引入其研究方法,从而探索其研究规律。如将传播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学科的原理、方法应用于编辑理论研究之中,分析编辑活动中带有普遍性的规律。这些学科是在科学整体化、统一化的发展趋势中形成,并不断得到完善的一个横向学科群。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它们研究系统的模式、原理、功能、控制、调节,系统信息的本质及其传递、处理、转化、利用的原理和方法等。借鉴移植法只有与编辑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而一旦进入本学科层面,必将为学科发展带来活力,促进新的生长点的形成。但必须注意杜绝仅仅移植某一名称而忽略学科内涵的“泛化”现象。近些年来,人们用借鉴和移植方法,将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引用到编辑理论研究中,做了系列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批可靠的成果。如《论编辑信息学的发展和展望》一文的作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编辑工作就是从事信息的加工、处理、存储、传递、传播的工作”,于是,该研究论文从信息科学的角度,采用文献资料、学科综述、分析预测等方法,探讨了编辑学所属学科方向的建设和发展工作。移植只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要借助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揭示编辑理论的本质,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

3.数学分析法

随着科学的发展,如定量分析、统计分析的方法也都开始向社会科学渗透。在编辑理论研究中用数学分析法,引入量的概念,揭示构成编辑活动各要素之间量的变化及其关系,可以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做到“心中有数”,以理服人。定量分析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研究编辑现象,其过程需要量化处理,从成本核算与经营管理的角度也有“效率”与“效益”的核算过程,因此,数学分析法正在运用于编辑理论研究,与编辑活动、编辑研究发生着密切关系。如任定华先生在《科技期刊编辑学导论》一书的撰写过程中,十分重视数学方法在编辑学研究中的应用,把数学方法应用于科技期刊编辑学的理论构建之中。“不仅在方法论中提出了数学方法以便引起同仁们的重视,而且专门有‘数学基础’一章,还在编辑系统工程等不同章节中初步建立了一些数学模型。”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科技期刊编辑学的研究内容,拓宽了研究领域,也为数学方法的应用进行了初步尝试。

这些研究各自角度不一,但都对编辑理论研究体系的创立、发展和完善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推动了编辑理论研究的深入,一方面充分展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态势,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区别及对编辑活动、编辑规律认识上的差异。然而,要使编辑理论真正走向成熟、完善,除了人们应当进一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步步深入地认识编辑活动的基本特征及运动规律之外,研究方法上的完善与创新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除上述三种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即比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