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论利益与政治
22210400000004

第4章 利益与政治:中国先哲们的思索(3)

李觏(1009-1059年),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当时,在传统儒家政治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环境下,李觏研究利益与政治,首先是从解决义利关系的意识形态问题入手的。对于义和利的关系问题,李觏政治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他突破以前儒家一直倡导的“贵义贱利”的传统政治思想,大胆地鲜明地宣扬“义利统一论”。他认为“人非利不生”〔99〕,求利是人之情。并且抨击孟子的人“何必曰利”的说法是偏激的虚伪的,是反人性的。因为人岂能只有仁义而无利益呢?!正是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有关国计民生的“兴十利、除十害”的功利主义政治主张〔100〕。虽然其内容较多,但其中心思想是治理国家,既要有物质利益,又要有精神利益;既要有安全利益,又要有政治利益。并且坚信:“去十害而取十利,民人乐业,国家富强,万世之策也。”〔101〕其次,在政治统治之道上,李觏把统治所需要的“义”和人性所追求的“利”结合起来,基本上以先秦时期“礼治”学说为模式,来论证利益与政治的关系。他说:“夫礼,人道之准,世教之主也。圣人之所以治天下国家,修身正心,无他,一于礼而已矣。……礼之初,顺人之性欲而为之节文者也。”〔102〕这即是说,“礼”是政治统治的行为规范,但是,他的“礼”已经不再是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内容十分丰富的物质利益和政治利益相结合的理论体系。其表现正如他认为的“饮食、衣服、宫室、器皿、夫妇、父子、长幼、君臣、上下、师友、宾客、死丧、祭祀,礼之本也。”李觏正是在既承认了人的物质利益,又保留中国古代社会“礼治”的统治规范的条件下,把伦理政治与现实利益统一起来了。再次,在政治实践上,李觏研究了如何实现礼与利相统一的政治统治措施。他认为:“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礼以是举,政以是成,爱以是立,威以是行。”〔103〕因为“民之大命,谷米也”〔104〕。国之富强,财用也。否则,国不定用,民不足衣食,“而欲教以礼节,使之趋荣避辱”,难也〔105〕。所以,政治统治必须足民富国,以使政而得治。在具体措施上,李觏针对当时北宋中期土地兼并盛行,贫富差别日大,利益冲突愈烈的时弊,提出了遏制兼并,“均田”、“平地”,减轻赋役的办法,以达到耕者有食,蚕者得衣,民富邦丰,天下太平、君主安稳的目的。今天,中肯地说,李觏这种务求实际、义利并举的功利主义政治观,是对先前儒家利益与政治观的突破,其精神可以说是具有进取性的,对其后来功利主义的政治观具有思想先驱的意义。但是,他的思想能否较好地贯彻到现实中,那则与他本人无关了。

陈亮(1143-1194年)和叶适(1150-1223年),二人都是南宋时期功利主义政治思想的典型代表。由于他们同处于南宋初期,且年岁相差无几;又由于时代特点和面临的任务相同,所以,两个人在思想上对利益与政治的观点虽然在某些具体方面存有差异,但其主流思想基本上是共同的。为了简便起见,我们把两者的思想放在一起来研究。第一,在政治意识形态上,两个人都反对义、理空谈,坚持利、理统一。南宋时期,空谈义理的程朱理学盛行,陈、叶二人对其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功利主义的政治思想。陈亮主张的是“理欲统一论”。他说:“夫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古之帝王独明于事物之故,发言立政,顺民之心,因时之宜,处其常而不惰,遇其变而天下安之。”〔106〕这是因为“出于性,则人之所同欲也;委于命,则必有制之者而不可违也”〔107〕。即使是天理也必须顺应人欲,否则,即是“人不立则天地不能以独运”,所以,天理与人欲是一致的。而叶适的主张则是“道物统一论”。他说:“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有止,道无止也。非知道者不能该物,非知物者不能至道。道虽广大,理备事足,而终归之于物,不使散流。”〔108〕正是因此,圣人治理天下,“其道在器数,其通变在于事物”〔109〕。这样,陈亮、叶适殊途同归,论证了功利思想的天经地义性。第二,在政治发展中,两个人都主张富民强国,讲求实功实利。其表现在于,陈亮以宽人裕民为政策,叶适以“宽民利人为方略”。陈亮说:“正人心以立国本,活民命以寿国脉。”〔110〕为此要做到官民一家,农商一事,上下相恤,有无相通,求以相补,以达到于国于民,有功有利之目的。叶适说:“为国之要,在于得民。民多则田垦而税增,役众而兵强。田垦税增,役众兵强,则所为而必从,所欲而必遂。”〔111〕这样,“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天下得治,效用无穷。同时,随着工商业的日益发展和它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愈益强大,陈、叶二人都主张积极发展工商业。陈亮认为:“农商一事”,“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112〕叶适则认为,农工商学,不可经废,“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113〕,并批判中国历史上重农抑商的思想是非正论也。第三,在统治之道上,两个人的基本思想一致,但又各有特色。陈亮认为。政治统治要王霸并用。因为王霸一体。所谓王道,就是师道,是指运用道德教化的力量进行统治。而霸道,就是君道,是指运用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进行统治。他指出:“夫天佑下民,而作之君,作之师,礼乐刑政,所以董正天下而君之也,仁义孝悌,所以率行天下而为师之也。二者交修而并用,则人心有正而无邪,民命有直而无枉,治乱安危之所由以分也。”〔114〕但王道和霸道是什么关系呢?陈亮认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必须王霸之道交叉运用。如他说“王霸之道不抗”〔115〕。并且,“霸者,其道固本于王也”。可见其王霸统一的思想了。而叶适则主张,政治统治要“重势分权”。所谓重势,就是要君主一定要保持好权势,达到高度集中统一;而分权则是“重势”的前提下,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让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去发展经济。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重德轻法”的德治思想。他说:“君必以其道服天下,而不以名位临天下。”〔116〕这就是说,君主统治必须以道德服人,而非靠权位来服人。否则,君主即使有生杀予夺之权,也难以使人心服。对于法治,叶适认为,首先,应重人治而非法治。因为法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先人而后法,则人用;先法而后人,则人废”〔117〕。同时,若使小人执法,他们更会投机取巧歪曲法,结果是强调法治反而没有法治,导致国事乱而难收。所以,还是人治为先。其次,叶适反对严刑峻法,主张“轻刑薄赋”。

因为,如果刑罚残酷,且不平等,民就会“无畏刑之心,滋长其悍虐,视性命死生如旦暮”〔118〕,这样,反而会引起更大的动乱。所以,还是教化行治为好。

陈亮、叶适的功利主义政治观,总体上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集中,但他们始终以“上关国计,下系民生”为其思想主体,这对当时发展经济,调整利益关系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对历史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根据考察,自宋代之后,中国先哲们对利益与政治的思想大概都是继承、阐释有余,而发展、创新有限。到了明清,中国的封建统治和封建制度已经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政治统治的极端专制导致了政治理论出现了“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这样,某些仁人志士对于利益与政治可能曾想有所建树,但迫于“文字狱”和残酷的专制统治,所以,大多数人要么以考据训诂之名来发微自己之思想,要么以为维护封建统治献计献策之名来包装其思想,而不可能留下发人深省的传世之言。这对于研究利益与政治这个既复杂又敏感的课题,不能不说留下了无限的遗憾。因此,我们的考察只能到此为止。那么,就上述的考察和研究而言,对古人关于利益与政治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应该给予怎样评价呢?下面,我们进行系统地论述。

三、结论

如上所述,我们对于中国古代有代表性人物的利益与政治观已有所研究,为了从宏观上把握先哲们的思想,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在总体上予以把握:

第一,从发展脉络上看,中国的先哲们对于利益与政治的研究,始终贯穿着一根主线,即人性论。不论是在先秦时期还是在汉代和宋代,不论政治思想家还是政治实践家,不论其观点是人性善还是人性恶,不论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莫不是从探讨人性问题出发来研究利益与政治的。各个思想家对人性的认识不同,对调控利益与政治的关系的思想和方法也截然不同,但是,他们以人性论为基础,从注重人性出发,研究利益与政治,这是无疑的。而不像有些人所说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缺乏对人性的研究,也不注意或不尊重人性。难能可贵的是,其中有一些政治统治的达观者,在政治上调控利益关系时,特别注意适应人性,利用人性,并且注重发挥政治优势来教化人性。这些,虽然未必能达到当时政治统治利益需要的目的,但是,他们对于人性的一些真知灼见,至今仍闪烁着思想的火花。因为,人类社会的一切都在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第二,在利益与政治的起源上,不管认识的程度是高是低,中国的先哲们已经从人的生存与发展来研究利益与政治,并且清醒地认识到,人的需要产生利益,而利益是政治的根源和归宿,政治的任务和目的在于调控好利益关系和利益秩序。并且,对于利益效用与政治效应的关系、利益秩序与政治控制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