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犹太人智慧全集
22230100000018

第18章 犹太人的经商赚钱智慧(3)

“不做存款”是一门资金管理科学。“有钱不置半年闲”是一句很有哲理的生意经:做生意要合理地使用资金,千方百计地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减少利息的支出,增加商品单位利润和总额利润。

在犹太人眼里,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经商智慧,关键看其能否靠不断滚动周转的有限资金把营业额做大。

犹太人普利策出生于匈牙利,17岁时到美国谋生。开始时,在美国军队服役,退伍后开始探索创业路子。经过反复观察和考虑后,决定从报业着手。对于一个毫无资本和办报经验的人来说,想通过报纸赚钱无疑是痴人说梦,但普利策却坚定不移地按这个奋斗目标前进。

为了搞到资本,他靠运筹自己做工积累的资金赚钱;为了从实践中摸索经验,他到圣路易斯的一家报社,向该老板求一份记者工作。开始老板对他不屑一顾,拒绝了他的请求。但普利策反复自我介绍和请求,言谈中老板发觉他机敏聪慧,勉强答应留下他当记者,但有个条件,半薪试用一年后再商定去留。

普利策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忍耐老板的剥削,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他勤于采访,认真学习和了解报馆的各环节工作,晚间不断地学习写作及法律知识。他写的文章和报道不但生动、真实,而且法律性强,不会引起社会的非议和抨击,吸引着广大读者。面对普利策创造的巨大利润,老板高兴地吸收他为正式工,第二年还提升他为编辑。普利策也开始有点积蓄。

通过几年的打工,普利策对报社的运营情况了如指掌。于是他用自己仅有的积蓄买下一间濒临歇业的报馆,开始创办自己的报纸——《圣路易斯邮报快讯报》。

普利策自办报纸后,资本严重不足,但他很快就渡过了难关。19世纪末,美国经济开始迅速发展,商业开始兴旺发达,很多企业为了加强竞争,不惜投入巨资搞宣传广告。普利策盯着这个焦点,把自己的报纸办成以经济信息为主,加强广告部,承接多种多样的广告。就这样,他利用客户预交的广告费使自己有资金正常出版发行报纸,发行量越来越大。他的报纸发行量越多,广告也越多,他的收入进入良性循环。即使在最初几年,他每年的利润也超过15万美元。没过几年,他成为美国报业的巨头。

普利策初时分文没有,靠打工挣的半薪,然后以节衣缩食省下的极有限的钱,一刻不闲地滚动起来,发挥更大作用,是一位做无本生意而成功的典型。

换个思路想问题

在很多情况下,如果我们一味地从正面思考问题,问题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但如果我们换一下思路,从相反的角度着手,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大部分的成就都受制于形形色色的人,有些人的决定对成功与否特别重要。这些人就是你成功路途上的门卫,他们在放你通过前,必须对你的计划、产品、思想及求职的要求,乃至你的长相和性格说一声“OK”。

逆向思维就是要鼓动那些站在你和目标之间的门卫。逆向思维首先要确定或设定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然后从目标倒过来往回想,直至你现在所处的位置,弄清楚一路上要跨越的关口或障碍以及是谁把守着这些关口。要把这一切都记下来。详细写出计划是整个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要想让门卫同意通过,你必须找出促使他们开门放行的原因。最佳办法就是直接去问,征求他们的建议和看法,也可向经常与他们打交道的人咨询。

20世纪60年代中期,当时在福特一个分公司任副总经理的艾科卡正在寻求方法,改善公司业绩。他认定,达到该目的的关键在于推出一款设计大胆、能引起大众广泛兴趣的新型小轿车。在确定了最终决定成败的人就是顾客之后,他便开始绘制战略蓝图。以下是艾科卡如何从顾客着手,反向推回到设定的步骤:

顾客买车的唯一途径是试车。要让潜在的顾客试车,就必须把车放进汽车交易商的展室中。吸引交易商的办法是对新车进行大规模、富有吸引力的商业推广,使交易商本人对新车型热情高涨。说得实际点,必须在营销活动开始前做好轿车,送进交易商的展车室。

为达到这一目的,他需要得到公司市场营销和生产部门百分之百的支持。

同时,他也意识到生产汽车模型所需的厂商、人力、设备及原材料都得由公司的高级行政人员来决定。艾科卡将为了达到目标必须征求同意的人员名单完整地确定之后,就将整个过程倒过来,从后向前推进。几个月后,艾科卡的新型车“野马”轿车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并在20世纪60年代风行一时。

“野马”的成功也使艾科卡在福特公司一跃成为整个轿车和卡车集团的副总裁。

逆向思维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分出阶段重点。这样,你不得不将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清楚地区分开来,然后再将逆向思维分别应用到每一个目标中去。

举例来说,如果你说40岁想成为首席行政总监,这是不够的。这个目标太过遥远,逆向思维不能得以有效地发挥。你必须瞄准所要取得的具体成绩,这些成绩才是助你步入高层的高明战术。你想怎样为自己树立声誉并想对公司做出怎样的贡献?在前进道路上,你想拥有哪些特别的工作经验?

你想在哪里工作,与哪些人共事?以上这些问题的回答为逆向思维提供了十分具体的目标。在考虑上述问题的同时,要将长远目标分成一系列明确目标。

敢于四两拨千斤

如果不从道德上讲的话,以大欺小,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但反过来思考,小可不可以欺大?犹太商人在经营中常有此类事情发生。

纽约的一条街道上,同时住着3家裁缝,手艺都不错。可是,因为住得太近了,生意上的竞争非常激烈。为了抢生意,他们都想挂出一块有吸引力的招牌来招徕顾客。

一天,一个裁缝在他的门前挂出一块招牌,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纽约城里最好的裁缝!”

另一个裁缝看到了这块招牌,连忙也写了一块招牌,第二天挂了出来,招牌上写的是:“全国最好的裁缝!”

第三个裁缝眼看着两位同行相继挂出了这么大气的广告招牌,抢走了大部分的生意,心里很是着急。这位裁缝为了招牌的事开始茶饭不思,一个说“纽约最好的裁缝”,另一个说“全国最好的裁缝”,他们都大到这份上了,我能说世界最好的裁缝?这是不是有点儿太虚假了?这时放学的儿子回来了,问明父亲发愁的原因后,告诉父亲不妨写上这样几个字。

第三天,第三个裁缝挂出了他的招牌,果然,这个裁缝从此生意兴隆。

招牌上写的是什么呢?原来第三块招牌上写的口气与前两者相比很小很小:“本街最好的裁缝!”

“本街”最好,那就是这三家中最好的。你看,聪明的第三家裁缝没有再向大处夸自己的小店,而是运用了逆向思维,在选用广告词时选了在地域上比“全国”、“纽约”要小得多的“本街”一词。这个小小的“本街”却盖过了大大的“纽约”乃至大大的“全国”。

这只是一个小故事,犹太商人在经营实业中也常常用蛇吞象的办法,逐步扩展其经营领域和经营规模,以达到垄断地位。

犹太商人能不断创造发明各种实业组织形式,得益于他们擅长借资本的运行来经营企业的特点。19世纪时,罗思柴尔德家族发展出国际性的金融组织——国际辛迪加;20世纪美国的犹太实业家发展出了投资银行;到20世纪60年代时,犹太实业家又在创造一种新的实业组织形式方面站到了前列,这种新实业形式就是联合大企业。

联合大企业是一种实现多种目的的控股公司,它由各种性质不同的利润中心构成,其主旨是对各中心加以协同。与传统的控股公司不同之处在于,联合大企业的主要目的,一是通过兼并和盘购,使被控公司原先闲置或使用不当的资产得到较为合理的利用,从而促进资本增殖;二是通过兼并和盘购,不断组成新企业,在证券市场上不断发行新股票,通过股票的出售和买卖来赢利。

这两点共同表明,在联合大企业的主要赢利中,只有一部分来自新产品、市场渗透、收入增长以及价格赢利率的提高等生产经营方面,更大部分还是来自于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交易。这种情况本身又意味着,联合大企业的兼并和盘购活动,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采取先向投资银行借贷,等出售股票之后再以筹集到的资金来支付贷款,进而再盘购企业,再扩大联合企业。显然,这种发展方式使一家小公司可以毫不费力地吞并一个大公司。而联合大企业本身的存在首先决定依赖于这个循环过程的不断持续。

这种新型实业组织形式是美国犹太金融家和实业家于20世纪60年代发明的。当时,美国经济正处于持续繁荣之中,证券市场极为活跃,而政府又采取相对来说较为放任的政策,从而给犹太实业家们实践这种“创造性资本经营的最高形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发明这一新型实业形式的是一批犹太投资银行,如特克斯特隆公司、莱曼兄弟公司、拉扎德·弗里尔斯公司、洛布·罗兹公司,以及戈德曼·萨克斯公司;而在建设联合大企业中,则是林一特科姆一沃特公司、利斯科数据程序设备公司、梅里特一查普曼和斯科特公司等一批犹太企业最为热情。其中梅里特一查普曼和斯科特公司被认为是第一个联合大企业,其经营者路易斯·沃尔夫森被视作联合大企业之父,虽然第一个想出这个点子的,是特克斯特隆公司的罗伊利特尔。梅里特一查普曼和斯科特公司鼎盛时,包罗了造船、建筑、化工和发放贷款等方面的业务,其销售总额最高达到5亿美元左右。在此期间,沃尔夫森属于全美国薪水最高的经理之一,完税前的收入为一年50万美元以上。

在20世纪60年代联合大企业以其连续滚动的蛇吞象发展形式大行其道,许多地位确定的老企业,即使没有被接管,也惶惶不安,大有兵临城下之感。

然而,随着1969年证券市场崩溃,紧接着的经济衰退以及不那么放任的共和党上台,联合大企业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了限制。从尼克松上台伊始,就指令司法部的反托拉斯部门采取针对所谓“犹太人与牛仔的勾结”的行动。

结果,两个月内,13家联合大企业的股票大跌,共损失了50亿美元的市场价值。不过,联合大企业并没有完全垮掉,只是它们的表现开始趋于稳健罢了。

在犹太实业家中,能比较有代表性地反映联合大企业的特点及其盛衰的,除了斯坦伯格的利斯科公司之外,也许就是伊利·布莱克及其联合商标公司了。

伊利·布莱克在20世纪60年代以“公司掠夺者”甚至“海盗”闻名美国商业界,因为他极擅长于对企业进行估价,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可这样一个天才的实业家却是半路出家的。

布莱克是一个犹太教法典学院(拉比学院)的毕业生,他随父母一起从波兰迁来美国,在长岛担任过3年拉比。以后,他觉得传教没有什么意思,便放弃了拉比的职位,转而去哥伦比亚商学院学习。

离开学校后,他在莱曼兄弟公司干过一段时间,管理罗森沃尔德家族的财产。此后,他买下了一个陷入困境的瓶盖制造公司,美国西尔一卡普公司。

用布莱克自己的话说,这是“一个规模极小而问题极大的公司”。布莱克对该公司进行了大改造,易名为AMK公司之后,便走上了盘购的道路。

不久,布莱克的这家资产仅为4000万美元的瓶盖制造公司开始“追求”另一家问题重重的公司——约翰·莫雷尔公司。这是一家肉食品罐头企业,规模为AMK公司的20倍,资产达8亿美元。

布莱克刚把约翰·莫雷尔公司连同它的种种问题一股脑儿塞入自己的皮包,转身又去追求一个历史悠久,以波士顿为基地的香蕉种植和运输公司——联合果品公司。联合果品公司在中美洲有几十万公顷的种植园,拥有自己的冷藏船队,共有37艘冷藏船,年销售额达到50万美元。公司的股票在证券市场并不被人看好,只能算一种疲软的保本股票,因为公司的经营情况时好时坏,须凭自然或外国政治家的脾气而定。不过,这家公司有两个不为人注意的长处,一是它没有债务,二是它有1亿美元的现金和流动资金。正是这两点吸引了布莱克这个精明的估价人的眼光。

布莱克偶然从一家经纪行得到消息,该行早在2年前就曾以较高的价格向委托人推荐过联合果品公司的股票,而现在又在寻找对象把它盘出去。布莱克瞅准时机,马上采取行动,先将这些经纪人手上的股票买下来,抢先了一步。布莱克从摩根保证信托公司为首的银行集团借贷了3500万美元,以每股56美元,也就是比市场价高4美元的价格买进了73.32万股股票。这笔交易是纽约证券交易所历史上名列第三的大宗交易。

布莱克领先之后,希望不动干戈就把联合果品公司收购下来,但其他精明的人也看到了该公司有油水,结果导致了一场混战。几个月之内,3次投标出价,使股票的价格由每股50美元涨到了88美元。1968年正是60年代哄抬行情中兼并狂潮达到高峰的时候,布莱克以80美元到100美元的价格将可更换股票的债券和认股证书一揽子收进的交易,极有诱惑力。硝烟散尽,AMK成了胜利者,布莱克通过戈德曼·萨克斯公司又收进了36万多股股票。

布莱克把新组建的联合大企业命名为“联合商标公司”,这个食品加工综合企业,规模极为庞大,令人望而生畏。然而,经营情况却与此并不相称。

1969年股市崩溃和随后的经济衰退,打断了布莱克蛇吞象的连续作业,而连续的天灾人祸,则使其亏损不断上升。

1970年公司亏损200万美元,1971年为2400万美元,1972年和1973年还可以,收支扯平。1974年公司总收入为20亿美元,而亏损却达到了4360万。

联合果品公司接连遭受自然灾害:飓风毁坏了中美洲的许多水果作物;

干旱和欠收导致全球范围粮食紧缺,牛饲料价格也随之猛涨。更为糟糕的是,后来又遭遇了中南美洲7个国家效法欧佩克的打击。

这7个香蕉输出国为了冲抵自1973年以来因石油价格上涨造成的赤字,联合决定对每箱40磅的香蕉课以50美分或1美元的出口税。实际征收这项税的只有3个国家,洪都拉斯是其中之一。洪都拉斯定下的税额是每箱50美分。

由于联合商标公司的香蕉有35%是在洪都拉斯生产的,每箱50美分,累积起来将达1500万美元之巨,这对联合商标公司来说,却是一笔大开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