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犹太人智慧全集
22230100000043

第43章 犹太人的教育智慧(1)

培养孩子爱书的习惯

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舔书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

传说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常常放有书本,他们相信死者在夜深人静时会走出来看书。尽管这种传说具有某些迷信色彩,但其象征意义却对现实的人很有教育意义:即生命有结束的时刻,求知却永无止境。

犹太人从不焚烧书籍,即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在人均拥有图书馆、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犹太人(以色列人)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堪为世界之最。犹太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说法,那就是书柜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进而遭到大众的唾弃。

每一个犹太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呢?”如果孩子回答说是钱或者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当孩子无法回答时,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会伴随你的一生。”

犹太父母的感悟是: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语)。犹太人教育孩子重视对知识的追求,实际上是教导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

身为父母应向犹太人学习,懂得用书本来武装自己孩子的头脑,给他们以丰富的智慧。通过人性与科学的结合,使孩子更能体会到智慧所体现的魅力所在,像犹太人那样,以独特的教育方式结合教育理念,使孩子们透过现象更深一层地认识教育的本质。

知识源于书本,知识更活用于书本,教育子女更要从知识中演变成智慧,体现出智慧本身的重要性。

因此,家长们要从小培养孩子们读好书的习惯,使他们知道书中赋予他们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育从来都是犹太人的头等大事

犹太民族的智慧与丰富的知识除了具有学习和求知的传统这样的“软”的东西外,在“硬件”上,则表现为他们遵奉着一套完善的教育制度。犹太人四处流浪,他们的“学校”也随着他们迁移,在居无定所的恶劣环境下,犹太人从来没有忽视教育,而是将其列为第一位的事情。

从历史上看,犹太人很早就实行了义务教育,称得上源远流长。

从犹太人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教师的敬重,任何人都不难想像出教育的场所——学校,会在犹太人生活中具有何等的地位。

在1919年,犹太人正同阿拉伯人处于日趋激烈的冲突之中,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便在前线隆隆的炮火声中奠基开工。此后连绵不绝愈演愈烈的冲突,并未能阻止这所大学在192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今天,人口仅400多万的以色列却拥有6所跻身世界一流的名牌大学:希伯来大学、特拉维夫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海法大学、内格夫一本古里安大学和巴尔伊兰大学。

犹太人之所以特别重视学校的建设,除了他们具有那种“以知识为财富”的价值取向之外,更高层次上,还因为在他们看来,学校无异于一口保持犹太民族生命之水的活井。《塔木德》中记载的三位伟大拉比之一,约哈南·本·札凯拉比就认为:学校在,犹太民族就在。

公元70年前后,占领犹太国的罗马人肆意破坏犹太会堂,图谋灭绝犹太人。面对犹太民族遭受的空前浩劫,约哈南殚智竭神,想出一个方案,但必须亲自去见包围着耶路撒冷的罗马军队的统帅韦斯巴芗。

约哈南拉比假装生病要死,才得以出城见到罗马的司令官。他看着韦斯巴芗,沉着地说道:“我对阁下和皇帝怀有同样敬意。”

韦斯巴芗一听此话,认为侮辱了皇帝,做出要惩罚拉比的样子。

约哈南拉比却以肯定的语气说:“阁下必定会成为下一位罗马皇帝。”

将军终于明白了拉比的话,很高兴地问拉比此来有何请求。

拉比回答道:“我只有一个愿望,给我一个能容纳大约10个拉比的学校,永远不要破坏它。”

韦斯巴芗说:“好吧,我考虑考虑。”

不久以后,罗马的皇帝死了。韦斯巴芗当上了罗马皇帝。日后当耶路撒冷城破之日,他果然向士兵发布一条命令:“给犹太人留下一所学校。”

学校留下了,留下了学校里的几十个老年智能者,维护了犹太人的知识、犹太人的传统。战争结束后,犹太人的生活模式,也由于这所学校而得以继续保存下来。

约哈南拉比以保留学校这个犹太民族成员的塑造机构和犹太文化的复制机制为根本着眼点,无疑是一项极富历史感的远见卓识。

一方面,犹太民族在异族统治者眼里,大多不是作为地理政治上的因素考虑,而是文化上的吞并对象。小小的犹太民族之所以为反抗世界帝国罗马而起义,其直接起因首先不是民族的政治统治,而是异族的文化统治,亦即异族的文化支配和主宰:罗马人亵渎圣殿的残暴之举。

另一方面,犹太人区别于其他民族,首先又不是在先天的种族特征上,而是在后天的文化基因上。在一个犹太人的名称下,有白人、黑人和黄种人;至今作为犹太教大国的以色列向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敞开大门,因为接受犹太教就是一个正统的犹太人。

我们完全可以说,为了达到这一文化目的,犹太人长期追求的,不仅仅是保留一所学校,而是力图把整个犹太人生活的传统和犹太文化的精髓保留下来。从犹太民族2000多年来持之以恒、极少变易的民族节日,到甘愿被幽闭于“隔都”之内以保持最大的文化自由度,到复活希伯来语,再到基布茨运动,所有这一切都典型地反映出了犹太民族的这种独特追求和这种独特追求中生成的独特智慧。

这种智慧就是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执着和维护!

也正基于此,犹太人才会认为没有知识的人不算是真正有用的人。绝大部分犹太人学识渊博,头脑灵敏。在他们眼里,知识和金钱是成正比的,只有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知识,才能在世界各行各业中生存。

什么情况下都不荒废孩子的学业

在长期的流散生活中,犹太人为了信仰,为了生存,非常注重学习,始终把对子女的教育视作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事业。他们明白,在异国他乡没有文化知识是很难站得住脚的。资料显示,世界上任何角落,只要有犹太人的地方,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总是最高的。

在犹太教中,勤奋好学是敬神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一种宗教像犹太教那样对学习和研究如此重视。因此,犹太人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胜于非犹太人的家庭。这也是犹太人为什么那么优秀的一个主要原因。

爱因斯坦的成就与他在童年时代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他得益于母亲的音乐熏陶,得益于叔父的数学启蒙,得益于父亲在他做出了蹩脚的小板凳后仍加以鼓励的情感教育。

犹太人中有个说法,犹太人一生有三大义务,第一义务是教育子女。本世纪初,移民美国的犹太女性的就业率大大低于其他民族,因为她们要留在家里照看孩子,确保孩子上大学。而同为移民的意大利人,却把孩子当做工作的好帮手,其结果是辍学早、成绩差、少年犯罪率高,而犹太儿童则是学习成绩优秀、行为良好。

每个犹太人的家庭,为了子女的求学,往往不惜倾家荡产;国家对教育也有严格的规定和优惠政策。以色列的《义务教育法》规定:5~16岁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如本人愿意,到18岁仍可享受免费教育。重视教育,成了犹太人的一个非常显着的特点。

以色列历届领导人一直把“教育立国、科技立国”作为追求的目标。梅厄夫人说:“对教育的投资是有远见的投资。”夏扎尔说:“教育是创造以色列新民族的希望所在。”伊扎克更直截了当地说:“教育上的投资就是经济上的投资。”

以色列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投放了较高的经费,始终高于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在一个四面战火、困难重重且军费开支相当高昂的国家,教育投资能达到这一水平,的确难能可贵。

以色列的大学是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凡是参观过其大学的外国人无不为其优美的校园、宏伟的建筑、先进的设备和丰富的藏书而赞叹不已。

因为崇尚智慧,所以犹太人爱书的传统也是历史悠久、深入人心的。在《犹太法典》中有许多关于书的良言:

“一个人在旅途中,如果发现一本故乡人未曾见过的书,他一定会买下这本书,带回故乡与乡人共享。”

“生活困苦之余,不得不变卖物品以度日,你应该先卖金子、房子和土地,到了最后一刻,仍然不可出售任何书。”

“即使是敌人,当他向你借书的时候,你也一定要借给他,否则你将成为知识的敌人。”

“千万不要使用会伤害书本的书签。”

“把书本当做你的朋友,把书架当做你的庭院!你应该为书本的美而喜悦,采其果实,摘其花朵。”

对于犹太人来说,书本就是知识,他们视书如命。公元1736年,拉特维亚的犹太人区定立了一项法律,规定当有人来借书时,不把书本借出的人,都要被罚款。

独树一帜的理财教育

犹太民族出现了那么多富商巨贾,犹如天上的星辰一样群星璀璨,这与他们从小就注重财富教育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在犹太人的心目中,智慧不仅不排斥金钱,而且他们还深信,如何赚钱是可以后天教出来的。所以,他们对小孩的理财教育有一套独特的方法,从小就给孩子灌输金钱很重要的观念。一句犹太谚语就这样说道:一定要教给孩子谋生的手段,只要世界上多一个成功的商人,就会少一个窃贼。

小孩刚满周岁的时候,中国人是“抓周”,以此来预测孩子未来从事的职业。而如今的犹太人则是主动教育孩子如何赚钱发财,犹太人会送股票给刚满周岁的小孩;小孩3岁时,父母就会开始教他们辨认硬币和纸币;5岁时,让他们知道钱币可以购买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并告诉他们钱是怎么赚来的;7岁时,教小孩看懂商品标签的价格,并加深“钱能换物”的理财观念;8岁时,教他们通过打工赚钱,并把钱存在银行里;11~12岁时,要他们看穿电视广告的假象,并执行两周以上的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的术语……

这样,犹太人家的孩子很小就知道金融等方面的知识,稍大一些,他们就对金融业的运作模式了解得更加深入。这也是为什么犹太人在金融业占有优势的原因,这和他们从小就对钱很敏感的这种特质有着很大的关系,难怪有人赞叹犹太人是天生的银行家。

犹太人天生就会做生意,这也是从小对孩子进行财富教育的结果。很多犹太大亨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知道怎么赚钱了。比如洛克菲勒,他出生于一个典型的犹太家庭,父亲经常用犹太人的教育方式教导他的几个孩子。

洛克菲勒的父亲从他四五岁的时候就让他帮妈妈提水、拿咖啡杯,然后给他一些零用钱。他父亲还把各种劳动都标上了价格:打扫10坪的室内可以得到半美元,打扫10坪的室外可以得到l美元,为父母做早餐得到12美元。当他们再大一点的时候,父亲就不会再给他零用钱了,只告诉他,如果想花钱,就自个儿挣去。

这时候,父亲会让他们到自己的农场帮忙打工,挤奶、送货、算账甚至干些杂活,他们把自己为父亲做了多少事,都记录在记账本上,到了月底,就和父亲结算,每到这个时候,父子就核对账本上的每一个工作项目,有时候还会讨价还价,也会经常为一点小钱发生争执。

因为这种教育方式,洛克菲勒六岁的时候,就做了一笔买卖。有一次,他在郊外捉到了一只火鸡,于是他沿街叫卖,最后卖给了附近的一位邻居。

洛克菲勒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教徒,认为这样做是亵渎了神灵,而他的父亲却认为他有做商人的特质,而对他大加赞赏。

有了这次的经商经历与父亲的鼓励,洛克菲勒的胆子大了起来,思路也开阔了。不久之后,他就做起了“银行家”,把从父亲那里赚来的50美元贷给了附近的一个农民,到了归还的日期,洛克菲勒准时去讨债,连本带利收回了53.75美元。这件事令附近的人们觉得不可思议,他们都佩服这样的一个小孩居然有这么好的生意头脑。

洛克菲勒成名之后,同样也用这套教法来教育他的子女。在自己的公司,他拒绝他的儿女们进入,即使是他的妻子,他也极少让她进入公司,除非有什么急事。有一次,他15岁的二女儿玛莉亚因为有事情找他,于是去了他的办公室,恰巧他出去办事不在,后来洛克菲勒知道了玛莉亚进过他的公司,回家时居然为了这件小事而大发雷霆。因为洛克菲勒要让子女们知道,一切必须靠自己的奋斗去得到成功,而绝不要因为父亲是富翁,而让他们有任何的依靠。

在家里,洛克菲勒还搞了一套虚拟市场经济,洛克菲勒让妻子当总经理,而让自己的孩子们做家务,由自己的妻子根据每个孩子做家务的情况,给他们零用钱,整个家庭似乎就是一个公司。

洛克菲勒还教育子女们不但要学会赚钱,同时还要学会理财和节俭,学会开源和节流两套本领。他在厨房里摆放了6个杯子,杯上写着每个孩子的姓名,里面装的是孩子们一周用的方糖。如果哪个孩子多吃了杯子里的糖,那么,等到别人喝咖啡放方糖的时候,他就只有喝苦咖啡了,或者只有等到下周父母再发放方糖了。

洛克菲勒还让孩子们学着记账,要求孩子们在每天睡觉时,必须记下今天的每一笔开销,无论是买了玩具还是买了食品,都要一一记录。洛克菲勒每天晚上都要仔细查看孩子们做的记录,无论孩子们买什么,他都要询问为什么要买这些东西,让孩子们做一个合理的解释。

如果孩子们的记录清楚、真实。而且开销很有理由,洛克菲勒觉得很满意,他就会奖赏孩子们5美分。反之,就会警告他们,下次再犯类似错误的话,就会扣去5美分的零用钱。这种教育方法使得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他们都争着把自己的账本送给父亲检查,并进一步让父亲指导什么地方要改善。

犹太人这些早期的有关财富的教育,让孩子们很早就知道怎么投资,怎样获得财富,怎样理财。这些教育,都为他们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种好的教育方法可以变庸才为天才

一个人是天才还是庸才,究竟是取决于天赋还是教育?这是一个在许多民族中有着争议的命题。但犹太人对这个命题是没有争议的,他们认为绝大多数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很多有大成就的人并不是靠着天赋,一个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就能成为一个杰出的人才。

犹太经典中有很多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箴言:

“你可以一天不吃饭,但不可以一天不教育你的孩子。”

“有学童而不教育的家庭,必将是一个贫穷的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