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当理财就理财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收入都在不断提高。尤其是老年人,经过几十年的辛勤劳动,在离开工作岗位时总会有一定的积蓄。如何让这笔积蓄发挥出最大效用,也就成了他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年人一般不再直接创造财富,他们最主要的生财之道就是理财,通过理财使自己的生活得到更好的保障。
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一般来说较为平稳,生活也相对稳定,能够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但由于身体或其他方面的原因,可能出现日常开支剧增的情况。
在我国,目前老年人的年龄和收入成反比,即年龄越大收入越低。工厂、企业离退休的老年人与在职职工的工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而老年人所面临的生活、健康方面的问题较其他年龄段的人却要多得多。面对生活费用特别是医疗、护理及其他必需的家政服务费用的增加,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忧心忡忡。虽然有关的福利制度正在不断完善,但老年人仍是一个相对贫弱的群体。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有一个幸福的晚年,自己就要未雨绸缪,多留一点积蓄,为自家的"水库"积蓄足够数量的水,以期应对养老的需要。老年人的生活是否惬意,关键积累财富的多寡,这里不但涉及到要防止"财"的流失,另一方面更要想办法让财再生财。
近年来,人们对"理财"这个词说的越来越多,老年理财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我国现有老年人口1.3亿多,并且逐年递增,我国老年人生活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子女亲属供养占57.1%;老年人自己劳动收入占25%;领取养老金占15.6%。对一些相对低龄的高文化、有技能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在退休金外还有一份劳动收入。而对于一般老人而言,他们出于养老的考虑,只能通过节衣缩食来让手头有一些储蓄。很多老年人渴望通过理财使自己的生活得到改善,以解晚年的后顾之忧。所以,目前有不少的老人已经加入到了科学理财的行列。
俗话说,人穷志短。要是没有足够的钱养老,可能你就得看别人的脸色活着,这样的老年是没有尊严的。为了安度晚年,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必须要注重理财,为养老进行财务上的储备。
专家建议:老年投资理财最好不要总资产的百分之二十
对于"养老的老本儿",是不能把它投入到风险渠道的。如果老年朋友的积蓄不是太多,只够应付日常养老和医疗之用,则这时必须选择储蓄、国债等稳妥的投资渠道。而如果自己的积蓄应付养老绰绰有余,自己想多给孩子多留点积蓄,并且个人对股市或基金等高风险投资有一定了解,这时也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参与,但投资股票或股票型基金的比例最好不要超过总资产的20%。
老年人理财要有一定的原则
中国有句古话:"养儿为防老",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也是大部分人的养老观。然而,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以及人们生育观的转变,"421结构式家庭"正在普及,这意味着一对年轻的夫妇除了负担自身生活和子女教育之外,还要赡养四位老人,负担之重可见一斑。家庭结构的改变,使得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受到强烈冲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再指望依靠子女来养老。为了让老年生活更有保障、更有质量,老年人应将观念转变到理财养老上来。
对于老年人来说,理财养老是指通过一些理财投资方式来丰饶自己的资财,为老年生活提供有力的保障。
理财养老可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社会经济环境等的各方面变化,如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等因素将会直接影响未来所需准备退休养老金的多少。
举个简单例子:一对夫妇现在一年的生活费用如果是3万元,按通货膨胀率3%计算,那么,30年后如要保持现在的生活品质,一年的生活费用就会变成7.28万元。如果退休后生活25年,总共需要182万元。虽然社保、退休工资等可解决一部分养老费用,但较大的比例仍要自己负担。
所以,老年人在理财时要坚持以下原则:
1.增强认识,做好心理准备
在现阶段,我国男性平均寿命为69岁,女性为74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的平均寿命会持续增长。有专家称,80岁以上高龄老人数量以年均4.6%的速度递增。高龄老人在经济、医疗、生活照料方面处于人生的高风险期,因此及早准备老年所需的经费与足够的保障,给自己做一份退休养老计划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2.制定长远规划,越早越好
理财养老涉及的金额不是小数目,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再加上养老的费用是刚性的,除非愿意降低生活品质,不然一定要有长远规划。近据专家分析,按复利计算理财期限少于15年会比较吃力,越早运作越省力。
3.根据老年人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方案
每个老年人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要结合自身的财力、精力和期望生活标准等具体情况来制定合理的理财方案,切不可盲目。
4.合理分散投资,降低风险
老年人进行投资理财就是为了更好地为晚年生活提供保障,因而要防止在其过程中出现新的风险,这就要求老年人合理分散投资,对于没有把握或本身风险大的投资方式要谨慎。
另外,老年人理财还有以下四禁忌:
1.忌贪小便宜
有些骗子故意在路边丢下钱物,以引诱老年人上钩,然后再以平分为由,诈骗钱财。老年人上当的原因不外乎贪小便宜,结果让骗子有可乘之机。要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义之财要不得。
2.忌贪图高利
近年来,非法集资屡见不鲜,许多求财心切的老年人因此倾家荡产。一些非法分子通常利用老年人贪图高利的心理,声称利率高达20%-30%,引诱个人资金入股。这些多半都是陷阱,要小心上当。
3.忌盲目为他人担保
有些老人常碍于面子,为他人提供经济担保,把储蓄存单、债券等有价证券借给别人到银行办理小额抵押贷款业务。殊不知,一旦贷款到期后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银行就会依法支取你的有价证券,用于收回债权。
4.忌轻信他人
警惕骗子利用过期作废、不可兑换或伪造的外币,采用"串通表演"的手法进行诱骗。老年人如遇到有人自称兜售外币,一定要先到银行进行鉴定后才可兑换,千万不要因贪小利而蒙受据巨大损失。
专家建议:老年人理财要量力而行
进行商业保险产品的投保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建立了又一道保障,对于一般的中国老年人来说,足以应付晚年的基本生活支出,但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老年人在考虑自身经济实力的情况下,也可以把资金继续投向其他领域。当前,市场上可供选择的投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银行存款、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基金权证等,每种方式具有自己的特点,老年人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但具体要本着量力而行,保值增值的原则进行。
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理财需要掌握一定的投资技巧,生活中,许多老年人在理财中会产生这样一些疑问:
怎样将手上的资金生利?
怎样在股票市场上挑选合适的股票?
怎样利用基金等投资工具?
怎样投资房地产或生意?
怎样尽量省下税金?
怎样为退休或遗产作最佳的安排?
......
的确,要有效理财,你就必须了解各样投资工具的特性,然后定下一个整体的计划去实行,但有一样比这些技巧更重要,就是先有正确的理财心态。心态不好,即使有再好的理财技巧,也是徒劳无益的。
金钱的吸引力非常强大,致使有些贪心之人永不知足,为了追求钱财物质,他们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家庭、健康、良知、甚至生命。上个世纪80年代,华尔街投机专家曾公开宣扬"贪是好的"言论,上个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的长期上升,都令不少人对堆积财富如痴如醉,殊不知贪心正是理财的最大忌讳。
对于退休的老年人来说,投资理财既是是一种时尚,同时也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需求。但退休老人进入晚年的年龄状况和相对有限的工资收入,决定了他们是一个抗风险能力较弱、相对保守稳健的投资群体。如何既能让资产保值增值,同时又能保证生活的充实和思想的愉悦?下面这位老人的投资理财故事也许能给你一些启示。
62岁的张女士,是一名退休的中学教师。2006年5月,操持完小儿子的婚礼之后,一下子感觉到了"空巢"的寂寞。恰巧那时中国股市经历了5年的熊市后发生了明显转折,她有时到女儿家去看外孙,常听到女婿大谈股票、基金,女儿也参与炒股,而且已经见到投资收益。股票、基金真那么好赚钱?这事触动了她,于是她也开始考虑进行理财了。
半个月后,她就去开设了理财账户,侧重于炒股票。不过张老师并不着急,在入市前,先认真学习了一些相关知识,具体操作时又请女儿女婿当参谋。刚开始,由于是外行,加之心态不稳,频繁操作,资产收益是负的。在银行工作的女婿认为她的投资风险过大,一旦行情不好,将会造成巨大损失。于是特地制定了相对保守的投资计划,按3:3:3:1的比例配置资金,即3成买基金、3成买股票、3成买保险债券、1成存银行。
在女婿对她进行一番指导和建议后,赵老师基本上按照女婿的建议进行操作。一个月后,她的资金账户有了12%的收益,可以说是非常可观。到了2007年3月中旬,她的投资收益更是高达70%。"几只股票和基金的表现都不错,我打算长期持有。"张老师高兴地说。
对于老年理财投资者来说,最好做一些准备知识,投资基金或股票避免过多交易,不要过分看重短期的涨跌,把握长期走势,调整好心态,根据自身的经济和身体状况量力而为。心态不稳定、家庭不具备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也不太适合入市。不要光想赚钱,一旦赔了能否承受,能承受多少,这些都要事先考虑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