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历史的博弈—帝道与臣道的较量
22353900000027

第27章 同室操戈,举兵问鼎帝王梦(4)

自打李建成欲鸩毒李世民未成后,双方加紧了政变的脚步。李建成和李元吉日夜在东宫谋划,加强与后宫的关系,以后宫来谮毁李世民。李渊对此心里十分困惑,不知应当怎么办。杨广弑父杀兄的历史他是再清楚不过了。他试图调和兄弟两人的矛盾,可是皇位只有一个,要做到一碗水端平,何其难哉!李世民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更加提防李建成和李元吉,并收买李建成、李元吉那边的人。所以,李世民很快就能得知他们的阴谋。其手下大将李靖、李世等人劝李世民道:“大王因功高被人猜疑,又数被太子和齐王陷害,几乎丧命。今太子、齐王不轨之心日强,几乎肆无忌惮,望秦王早作决断,靖等愿为大王效犬马之力。”被李建成、李元吉收买的封伦也私下里劝李世民诛除李建成和李元吉,以探李世民之心,但李世民不同意他们的要求、建议,因为他深知父亲的苦衷,那是父皇所最担心,也是最痛心的事。封伦见状,进谏于李渊说:“秦王恃其有大功于朝廷,不甘心居太子之下。如果陛下不想立他为太子,诚愿陛下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进而又说,“建成在上次作乱的时候就声称:能临四海者,不能顾念他的亲戚兄弟。汉高乞羹,说的就是此事!”李渊默不作声,而此时的兄弟争夺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武德九年,北方的突厥再次侵犯边塞,李渊诏令齐王李元吉率兵迎敌。李元吉趁机想将秦王府中的干将调离京师,留下无兵将的李世民在京师,将其置于死地。他与李建成合谋定下日期举兵诛除李世民。当时,朝廷内外太子、二王的耳目很多,所以,双方的消息彼此知道得也很快。眼见秦王府名将被调走,形势迫在眉睫,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等日夜劝说李世民先发制人。他们认为:形势危急,如果不用计,国家社稷势必危亡。周公是圣人,能说他是无情于骨肉吗?为保存社稷,应当舍小义而顾大局。如今大王当断不断,坐受宰割,于义何成?如果我们的意见大王听不进去,那么我们众人只好鼠窜于山泽,不能再陪伴大王左右。于是,李世民下定决心,向李建成和李元吉反击。

六月三日,李世民在秦王府做了周密部署后,前往宫中拜见父皇,密奏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淫乱后宫,并申明:“儿臣无损于兄弟之情,今天太子、齐王欲趁儿臣府中众将被调离之机,置儿于死地,好像是为王世充、窦建德报仇。儿臣今天枉死为鬼,永远离别父皇,魂归地下,实在是耻于见诸贼于九泉。”李渊闻听此言大惊,想不到太子和齐王竟干了这样的丑事,惊愕得不知说什么才好,良久,方对李世民说:“明日审问此事,你也早点过来。”说也凑巧,李世民之言皆被张婕妤听去。张婕妤知道事关自己的身家性命,急忙通知了李建成。李建成又急忙召李元吉商议对策。李元吉道:“我们先掌握宫中侍卫兵,再声称有病不去朝见。”李建成道:“办法好是好,可是不与他同入朝,怎知事情发生什么变化呢?”两人遂决定明日还是去见父皇。事情如此急迫,两人竟无良策,临阵慌了手脚。

第二天,秦王李世民提前赶到,并带上了尉迟敬德等心腹干将九人以保护自己。在玄武门内布置妥当,守玄武门的是侍卫何常,他原是李建成的人,但已为李世民收买过去。此时李渊已召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宇文士及、窦诞、颜师古等入见。大臣走南门,自然不知北门的这些状况。李建成和李元吉等天快大亮时,只身骑马到了玄武门,他们本以为已掌握宫中侍卫兵权,又见何常当值,便放心地进了玄武门。然而,等进了玄武门时,方发现里面没有自己的人。等李建成和李元吉骑马走到临湖殿时,愈觉气氛不对劲,心中顿然明白,急忙拨马往回走,然而为时已晚。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背后传来,他们不用看也知道这是谁在喊。李元吉反应极快,急忙抽箭搭弓,回头便射,谁知平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拉开的弓,此时竟然连拉三次未能开弓。李建成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未及回过神来,李世民的箭已经飞来,正中李建成心窝,应声落马。李元吉被李世民的手下射中,正欲逃走,被尉迟敬德追上,手起刀落,李元吉人头落地!

玄武门政变的消息,立刻传到了东宫、齐王府。东宫和齐王府的三千余兵马前来攻打玄武门,由于城门紧闭,无法冲进去,但飞矢已至殿屋。此时,李渊正在南海池中的龙船上与裴寂、萧瑀商议废立之事,突然发现尉迟敬德全副武装站在岸边,惊异地问:“发生什么事了?”尉迟敬德告诉他:“太子和齐王谋反,已被秦王处死,现今东宫和齐王府的兵正攻打玄武门,秦王怕陛下受惊,特派臣来护驾。”时过不久,秦王府的数百精骑赶来应战,内外合击,才将东宫、齐王府的兵击溃。李渊得知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虽然心痛不已,却无计可施,遂对裴寂道:“事已如此,该怎么办呢?”萧瑀、陈叔达劝慰道:“臣听说内外没有法规,父子不亲,失而不断决,反而蒙受祸乱。建成和元吉自起义以来,没有参与国家的策划;立为皇太子和封王爵后,又没有建功树德。二人怀疑秦王,相互勾结,终成萧墙之祸。而秦王功盖天下,内外归心,立他为皇太子,交付以军国大政,陛下也可释社稷重负。”李渊见事已成定局,只好说:“这本是我的心愿!”六月七日,李渊下诏:立秦王李世民为皇太子。八月,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

李建成死时年仅38岁,他的儿子:承道、承德、承训、承明、承义一并坐父罪而被诛杀。李世民即位时,追封建成为息王,谥曰隐。

胤礽:两度被废立自有其缘由

清太子爱新觉罗·胤礽(1674—1725年),原名保成,康熙帝第七子,母为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除早殇诸兄弟外序齿为皇二子。因同母兄、嫡长子胤祜幼殇,故其作为唯一嫡子于两岁时被立为皇太子。胤礽聪慧好学,文武兼备;监国理政期间举朝称誉,颇具令名。但因康熙帝对其太子的极度溺爱兼之朝中激烈的结党纷争,致太子心理扭曲,后期骄奢淫逸,君储矛盾无法调和,历经两立两废,随之诸皇子展开激烈夺储之争,史称“九子夺嫡”。最终被禁锢咸安宫内,直至幽死。

康熙培养太子用心良苦

清自努尔哈赤建立政权,直到康熙帝继位,都没有实际预立太子的制度。所以,清初围绕皇位的继承问题,争结朋党、手足相残的事情屡屡发生。皇太极继位是如此,福临继位也是多尔衮与豪格相争而妥协的结果。总之,清初皇位争斗的血腥味极浓。康熙帝即位以后,决意改革大清的皇嗣制度,以期避免手足之间的互相残杀。他决定仿效中国历代预先册立皇太子这种公开建储的办法,他曾说:“帝王绍基垂统,长治久安,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之祥,慰臣民之望。”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十二月十三日,他宣布立皇次子胤礽为皇太子。胤礽就成了大清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册立的皇太子,也是唯一一个公开册立的皇太子,所以称胤礽为大清第一太子,意即于此。

中国自周代至明朝,立储的原则都是立嫡立长,即所谓嫡长子继承制。康熙帝立胤礽为皇太子,也是遵循了这个原则。康熙帝共有35个儿子,20个女儿。皇长子是胤禔,是惠妃纳喇氏所生,因非嫡出,所以没有资格。皇次子胤礽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是为嫡子,所以胤礽得立为皇太子,此时只有一岁半。

胤礽被立为皇太子之时,康熙帝本人只有22岁。这位年轻有为、励精图治的皇帝对自己选定的接班人充满着喜爱之情,虽然胤礽只有一岁半,还是咿呀学语的孩子,康熙帝仍不无骄傲地称赞他“日表英奇,天资粹美”。

胤礽四岁时,康熙帝就开始亲自教他读书。后来康熙帝在西郊海淀建畅春园,园内的无逸斋典雅恬静,康熙帝让胤礽在此读书。6岁起,康熙帝即命大学士张英、李光地为皇太子的师傅,延馆在宫,孜孜教诲。

在皇位世袭的时代,皇太子的好坏直接关系宗庙社稷,正如明太祖对太子所说:“天子之子与公卿士庶人之子不同,公卿士庶人之子只关系一家之盛衰,天子之子系天下之安危。你主神器之重担将对天下负责。公卿士庶人不能修身齐家,败的只是一身一家,若天子不能正身修德,他所败的岂止一身一家,而是宗庙社稷不保,天下生灵都跟着遭殃,这是多么可怕!能不引以为戒吗?”所以,古代帝王都重视对太子的培养。康熙帝曾说:“自古帝王莫不以豫教储贰为国家根本。”他唯恐皇太子不能深通学问、明达治礼,所以对胤礽谆谆教导,耳提面命,督以礼节,勤加训诲。

胤礽14岁时正式出阁读书。一天,康熙帝在畅春园对太子的老师达布塔、汤斌、耿介等人说:“过去圣贤训教储君因不得其道,以致颠覆,这种情况常有。唐太宗可以称得上英明之主,却不能保全太子,朕深悉其中原因。”于是,特别告诫诸大臣,尽心教导胤礽。他也戒谕胤礽读书写字要勤奋,不许有一日懈怠,他赐名胤礽读书的学堂为“无逸斋”。

从康熙帝给胤礽安排的每天读书的时间,便知康熙帝培养太子的良苦用心。

每天早上五点开始,满文师傅达布塔、汉文师傅汤斌、耿介,进入无逸斋,太子按要求背诵学习内容一百二十遍,这是康熙帝规定的。上午七点到九点,康熙帝下早朝之后,来无逸斋检查胤礽的功课,并吩咐对皇太子不能过分夸奖,而应严加要求,然后回宫。上午九点到十一点,是太子练字时间。上午十一点至下午一点,太子进膳后,把上午所学内容读一百二十遍,然后教师检查背诵。下午一点至三点,太子练习射箭。下午三点到五点,康熙帝再来无逸斋,众皇子都来侍读。下午五点到七点,康熙帝与众皇子一起练习射箭。天黑以后,胤礽在无逸斋一天的功课结束。

胤礽天资高,悟性强,读书也很勤奋。据清代有关史料记载,皇太子在无逸斋读书,不论寒暑,无一日间断。所以,其学业精进,不仅精通满汉文字,文学水平也很高,而且长于骑射,每当随康熙帝巡幸游猎时,不仅猎获颇丰,而且能够即景赋诗作文,对此,康熙帝喜不自胜。

太子作为储君,一经册立,便拥有了特殊地位。国有大典,诸王百官先向皇帝朝贺,然后去东宫礼拜。胤礽自幼为太子,一开始就受到了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父皇的无比宠爱。而且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倡议为太子制定服御、仪注等制度,几乎与皇帝的相当。这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独特地位,养成了他随心所欲、恣意妄行、暴戾任性的恶劣品性,他虽读圣贤之书,却无圣贤之德。

胤礽的储位开始岌岌可危

随着年龄的增长,胤礽的恶劣品性表现得愈加严重。他肆意凌辱贵胄大臣,平郡王纳尔素、贝勒海善、公普奇等均曾遭其鞭笞,他甚至当着康熙帝的面辱骂师傅徐元梦。他贪财好利,趁着随侍康熙帝巡幸之机,所到之处,即向地方官索要贡献。有一次,他随康熙帝南巡至江宁,知府陈鹏年供奉不能令胤礽满意,他便要以轻慢皇上之罪将陈杀掉,后经大臣们多方求情,才免其死罪。蒙古王公向朝廷进贡名马,胤礽竟派人于半路劫夺,致使蒙古诸部王公颇有不服。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胤礽在康熙帝面前,也时常毫不掩饰地我行我素,“率易任情”,礼节上颇多疏忽,康熙帝常常以此相责,父子之间渐生猜疑。

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蒙古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叛乱,康熙帝御驾亲征,返回途中生病。康熙帝自感病情比较严重,到达舍里乌珠,便召太子驰驿往迎。但胤礽看到病中的父皇,毫无关怀和担忧的样子,令康熙帝很不高兴,骂他无忠爱君父之心,没有让他在跟前侍奉汤药,令其先行回京。由于胤礽视疾表现不佳,康熙帝认为他不孝,从此对他的眷爱之心顿衰。

然而,最终导致父子感情恶化、太子被废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权力之争。

随着太子一天天长大,康熙帝有意锻炼他的政治才干。康熙帝命胤礽参加各种政治活动,并逐渐赋予他更多的权力。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二月,康熙帝第二次亲征噶尔丹,命太子监国。国家大事经诸大臣议定以后,均由太子决断。随着太子手中权力的不断增加,他身边也迅速形成了以索额图为首的太子党。胤礽的势力大增,其权力欲也不断膨胀,不甘心长期居于太子之位,他又不善掩饰,曾说:“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希望早日登基的心情表露无遗。这当然是大逆不道的。

胤礽急于承继大统,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众皇子都在觊觎他的储君之位,他们各植朋党,暗地里积极活动,其中以皇长子胤禔、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最为活跃。势力最大的是胤禩和胤禛。胤禩是众皇子中最有才华者之一,又善于笼络人心,王公大臣中不少人都称赞他有才有德,不务矜夸。胤禛则有其母舅隆科多一派官僚支持,就连胤礽的师傅张英、汤斌、徐元梦、熊赐履等人也归心胤禛。每当康熙帝有病,胤禛常常痛哭,请求入侍汤药,极尽殷勤。康熙帝认为胤禛至孝,所以每次巡狩都令其扈从,军国大计多征求他的意见,祭祀大典也让胤禛代之。胤礽的储位开始岌岌可危。

胤礽成为众人攻击的对象,不断有人在康熙帝面前告太子及其同党的状。康熙帝亲征还京之后,又有人弹劾索额图倡议太子服御、仪注与皇帝相当之罪,康熙帝虽对索额图不满,但念其有功于朝廷,而没有追究。但胤礽急于抢班夺权的言行令康熙帝不能容忍,他指责胤礽“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明确表示:“大权所在,何得分假于人?”为了不致大权旁落,康熙帝采取打击太子亲信、剪除其党羽的政策。礼部拟定祭奉先殿仪注,将太子拜褥放在槛内,康熙帝命移到槛外,礼部尚书沙穆哈害怕将来太子责怪,请求把谕旨记于档案。康熙帝知道沙穆哈党附太子,便责沙穆哈有轻君之罪,将他革职。康熙帝又以膳房人花剌等“私在皇太子处行走,甚属悖乱”,立即将他们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