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历史的博弈—帝道与臣道的较量
22353900000032

第32章 权倾天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4)

永安即白帝城,扼守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地势险要。杨素在这里打造了“五牙”、“黄龙”、“平乘”、“舴艋”等各式战船,其中“五牙”船最为庞大,船上起楼5层,高100多尺,前后左右各设6根拍竿用以接舷水战时拍击敌船,每船可容纳士兵800人。

十月的长江,西风凛冽。杨素接到进军攻陈的命令后,立即率水军出永安、过三峡,顺风顺流东下,很快便抵达陈军驻守的险滩狼尾滩。狼尾滩怪石林立,易守难攻,陈朝将领戚欣率领几千人和百余艘“青龙”战船驻守此地,阻止隋军东下。面对如此险峻复杂的地势,有些将领有畏惧心理,杨素分析说:“我军东进,如果连狼尾滩都攻不破,怎能震撼敌军?但敌军占据有利地形,我们不能硬拼。如果白天进攻,敌人会发现我军虚实;不如发动夜袭,利用夜色掩护,杀他个措手不及。”杨素派部将王长袭领步兵从南岸攻击戚欣的水寨,令刘仁恩率骑兵从长江北岸兼程西上,自己亲率几千艘战船为主攻。三路人马约定在同一时间发动突袭,戚欣摸不清隋军虚实,不敢恋战,驾船逃跑。陈军顿时乱作一团,大部被杨素俘虏。

兵贵神速,杨素未加停留,继续东下,到达西陵峡的峡口岐亭。岐亭守将吕仲肃严阵以待,把自家的私产全捐献出来充作军用,发誓要死守阵地,士气十分高昂。杨素多次侦察,都无隙可乘、无计可施,于是决定正面强攻。他亲自率水军攻打吕仲肃的水寨,起初的几次战斗,隋军损失惨重,有5000人被杀,死者的鼻子也被陈军割去报功请赏。一时间人心惶惶,怯怕死拼硬战。杨素果断下令:“狭路相逢勇者胜!要不惜一切代价进攻!”他组织了一批又一批的敢死队,连续不断地发动人海攻击,经过40多次血腥的厮杀,陈军日渐支持不住,吕仲肃被迫放弃岐亭,率残兵退守荆门延洲。杨素令“五牙”大舰日夜不断地追击吕仲肃残部,在延洲聚歼敌军,吕仲肃只身逃脱。此战之后,陈朝水军闻风丧胆,杨素所向披靡,于开皇九年春天抵达汉口,胜利完成了从侧翼进攻陈朝的作战任务。

这年正月,韩擒虎攻陷建康,活捉了陈后主,陈朝宣告灭亡。隋文帝奖赏诸将战功,封杨素为荆州总管和越国公。

陈朝虽已灭亡,但江南仍时有叛乱势力,少则聚众几千,多者拥兵数万,威胁统一的局面。隋文帝任命杨素为行军总管,负责平定江南。

开皇十年,杨素率军一路扫荡零散的几股叛军,进抵钱塘江西岸,准备剿灭最大的一股叛乱势力、自称天子的高智慧。高智慧有几万人马,在钱塘江东岸安营扎寨,连营百余里,声势浩大。杨素召集诸将研讨进攻方案,副将来护儿建议说:“叛军以逸待劳,船只众多,长于水战。如果正面进攻,不易取得胜利。不如主力部队严阵以待,让我带几千名尖兵偷渡过江,火烧敌营,大军乘机掩杀,使叛军进退两难、损兵折将,杀伤其有生力量。”杨素听后大喜,当天夜里就令来护儿行动。来护儿率兵悄悄渡江登上东岸,四处放火。高军从睡梦中惊醒,见烟焰漫天,一时间惊慌失措。杨素乘机发大军猛攻。两军自凌晨战至下午,高军损失惨重,高智慧率残部乘战船沿江败逃入海,取海道往南逃窜。

杨素兵分两路追歼叛军,一路由部将史万岁率两千人马自东阳进入山区扫荡小股残余势力;一路由自己率领走近道经余姚追截高智慧。杨素追到永嘉,截住高军,一阵大杀,擒获数千人。高智慧如惊弓之鸟,一口气逃到泉州,投靠了另一股叛乱势力王国庆。史万岁率领的那路人马,跋山涉水千余里,历时3个月,经700多次战斗,荡平了沿途的叛乱者。由于转战太急太远,和杨素的大部队失去了联系,史万岁便把捷报装在竹筒中,浮水顺流而下,终于将消息告知了杨素。

杨素知史万岁大捷,更加精神振奋,准备继续南下,一举扫平王国庆。此时,隋文帝念他长期鞍马劳顿,下诏召他回长安接受赏赐。杨素认为,叛军还未最后消灭,如不一鼓作气穷追猛打,必将后患无穷。他写了一封奏疏,请求暂缓回京、继续进兵,同时激励部下将士,猛追穷寇,一劳永逸!

隋文帝接到奏疏,颇为欣赏,当即准奏。而王国庆收拢了高智慧残部之后,愈发嚣张而有恃无恐。他自以为海路艰险,隋朝北方军队不擅航海,短期内难以到达,因而放松了戒备。杨素乘敌麻痹之机,率船队走海路迅速驶抵泉州。王国庆一觉醒来,见隋军突至,大惊失色,不敢防守,弃城向各岛散逃。杨素分遣诸将,跟踪追击,各个击破。王国庆穷途末路,被迫交出了高智慧,率领本部人马向杨素投降。

杨素转战江南几千里,用兵不到一年,速战决战,一口气干净利落地平定了江南,显示出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当他凯旋长安的时候,满朝文武没人再把他视为只会舞文弄墨的文士,都知道他是一位可以笑着打硬仗、打恶仗的将军。

巧妙利用独孤皇后吹枕边风

杨素当然并不只满足于自己是一个军事家,他要更多地发挥谋略,当一名政治家,获取更大的权势。

尤其是在他代替老臣苏威当上尚书右仆射以后,这种欲望愈发强烈得难以抑制了。

营建仁寿宫,大败突厥,杨素进一步获得了政治资本。

苏威是西魏大臣苏绰的儿子,为人愚笨少才,但与世俯仰、不露棱角,所以谨厚圆滑,久居高官。杨素很瞧不起他,常对他冷嘲热讽,早有取而代之的心思。平定江南之后,文帝自然要重用杨素,苏威也看出了苗头,主动提出让贤,杨素顺理成章地坐上尚书右仆射的高位,与另一位资深大臣、尚书左仆射高一起执掌朝政。

杨素一向心高气傲,看得起的人不多,但他对高是有些敬畏的。

高不但确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更有着别人所无法比拟的政治背景。隋文帝的皇后独孤氏,是北周大司马、河内公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信有个亲近的僚佐叫高宾,高便是高宾的儿子。在杨坚策划代周的过程中,高是得力的助手。杨坚即位称帝后,任命高为尚书左仆射,晋封渤海郡公,朝臣中没人能与他相比,文帝常常只称他的姓而不叫他的名。后来又亲上加亲,把太子杨勇的女儿嫁给高的儿子高表仁,赏赐的物品不可胜计。

杨素知道:对于权势如日中天的大臣来说,是无法与之争锋的;而古往今来,单独靠军功保有权势的人也不多见,自己还必须做些别的事情,赢得文帝的欢心。

不久,传出消息:文帝决定在扶风修建仁寿宫。杨素立即请求主管这项工程,因为开皇二年,高就曾在旧长安城东南负责创建新城,建设了规模庞大的大兴城,使文帝十分满意,现在自己何不也在这方面显示一下才华呢?

文帝批准由杨素监造仁寿宫,杨素心里琢磨:如何把握动用土木的规格和标准?文帝一向提倡节俭,这是人所共知的,若搞得太豪华,弄不好会惹麻烦;但是,文帝即位已经13年了,节俭的意识有所淡化,现在既然提出修建行宫,又怎能修得平平庸庸呢?修得豪华了,大不了挨一通训斥;可要是修得寒酸了,弄不好会惹来杀身之祸。

杨素打定了主意:宁奢勿俭,不惜人力和物力,以军事化的管理方式加速修建!

工程迅速开始了。平山填谷,严厉催工,服役的百姓大多累死了。劳累倒下的,就推进坑洼里,盖上石块泥土,就势垫成平地。死了一万多个人,仁寿宫终于建成了,建得巍峨壮丽,台榭错落,宛转相属。

文帝从传言中得知:杨素用极不人道的办法修建了一座极其漂亮的仁寿宫。他不便径直来视察,先派高来检查,高回去报告说:建得过于绮丽,死的民夫太多。文帝听后,不大高兴。杨素知道后,有些担忧,但是他马上觉得事情无妨,可以向独孤皇后求援,请她在文帝面前开释开释。

这位独孤皇后,有两大特点:一是“参政欲”,二是“妒嫉心”。她时常干预朝政大事,意见又往往与文帝相合,宫中称为“二圣”。她14岁嫁给杨坚,让杨坚发誓不与别的女人生子女;杨坚当皇帝后,独孤氏更是妒忌成性,不准后宫嫔妃亲近皇帝。既然有这样一位不甘寂寞、敢说敢干的皇后,为什么不想法让她劲吹“枕头风”呢?

杨素前去拜见独孤皇后,说:“帝王的法度,原本应有离宫别馆。现在天下太平,修建这么一个行宫,怎能说是奢侈浪费!”独孤皇后听着有理,便多次开导文帝,文帝也就不生气了。后来文帝驾临仁寿宫,实地游览了一番,反倒高兴起来,说杨素一片忠心,大加奖赏,赐钱一百万,锦绢三千匹。

获得丰厚的财物,杨素并不在意。从仁寿宫一事中,他得到了两个关键的启示:独孤皇后大有利用的价值;高是自己扩大权势的拦路石。

想方设法扩大权势

杨素敬畏高,并不等于他不想超过高。高考察仁寿宫后的奏报,差点使杨素惹上麻烦,不削弱高的权力,自己怎能上升?可是,皇上如此信赖高,谁能改变皇上的态度呢?

想来想去,只有独孤皇后一个人能做到。以自己目前的实力,公开与高竞争是不行的,不妨暗中做手脚,在独孤皇后面前说高的坏话,使她再在皇帝面前说高的坏话。

没有多久,杨素就得到了一个“打小报告”的绝佳机遇。

仁寿宫修好后,文帝在那里秘密临幸了一个宫女。但消息毕竟还是走漏出去,独孤皇后便秘密杀了那个宫女。文帝大怒,又不敢对皇后发作,便独自一人骑马驰出宫苑,不走道路,跑进荒山野谷二十多里。高、杨素快马追上,扣马苦谏。文帝叹息说:“我贵为天子,竟然得不到自由!”高劝解道:“陛下怎能为了一个妇道人家而忘了天下!”文帝略有悔悟,驻马许久,直到半夜才返回宫中。独孤皇后也感到自己做得过分,见到文帝后,流涕道歉,高、杨素二人也从中调和劝解,文帝与皇后又和好如初。事后,杨素单独面见皇后,添油加醋地将高的话复述了一遍。由于父辈的关系,皇后本来很信任高,但听说高称自己是一个妇道人家,心中甚是恼恨。从此开始讨厌高,时常在文帝面前诋毁高,文帝因此而渐渐疏远高。

杨素感觉到了其中的变化,心中暗自欢喜。转眼到了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边疆陡起战事,突厥达头可汗进犯边塞。文帝任命杨素为灵州道行军总管,出塞迎战。

以前隋军将领与突厥作战时,由于惧怕突厥骑兵的凶猛冲击力,一般都布成方阵。所谓方阵,就是用兵车和其他障碍物结成四边防御的屏障,步兵持长兵器在兵车上迎战,骑兵布置在方阵中央。这种阵势虽利于防守,但攻击力不强,只能自卫而已。

杨素领兵出塞,遭遇达头可汗。杨素对部下说:“方阵是一种单纯自卫的办法,不是取胜之道。我们应该以骑阵对骑阵,主动出击,以攻为守!”部下有人表示担忧,但杨素态度坚决,断然抛弃了旧法,令部队布成骑阵。为了树立必胜的信心,他亲自操练骑阵,严肃纪律,对流露出胆怯的士兵立斩不赦。一时间人心震怖,无不竭力操练。

达头可汗得知杨素变更了阵式,非常高兴,得意地说:“这是老天爷要帮助我啊!”他下马仰天而拜,然后率领十余万精骑杀奔而来。

两军对阵,杨素召来部将周罗喉,命令他率一部铁骑先行攻击,如不胜而回,就全部斩首。周罗喉等人领命而出,殊死搏战,以一当十,令突厥骑兵十分震惊。战斗进行了一段时间,杨素见时机成熟,下令骑兵主力部队奋然突击,后退者格杀勿论。隋军迅猛冲击,大破突厥骑兵,达头可汗也身负重伤,落荒而逃。

此战大获全胜,文帝下诏褒奖,赏赐万钉宝带和两万匹丝绸。杨素的儿子杨玄感随军征战有功,亦进位为大将军。尽管杨素驭军严厉,动辄杀人,但他对将士有功必赏,毫不吝惜钱财,所以士兵也愿意随他征战。

大败突厥之后,杨素又在朝廷中增加了政治资本,势力直逼高。

以一己之力废掉太子

开皇二十年,杨素迎来了一生中最为关键的时刻。这年夏天四月,晋王杨广出任灵朔道行军元帅,杨素在他麾下担任长史,二人有了密切的交往。

杨广凭着他的狡猾,知道杨素是个难以寻觅的可用人才;杨素凭着他的灵敏政治嗅觉,感到杨广有夺嗣的野心,宫廷中已出现派系分裂,太子杨勇的地位岌岌可危。

二人彼此心照不宣。

杨素在政治上投下最大的赌注,把宝押在了杨广身上。

策划宫廷阴谋,废黜太子杨勇,拥立杨广。杨素工于心计,势焰煊赫。

隋文帝信守了与独孤皇后结婚时的誓言,他共有5个儿子,都是独孤皇后所生。

长子杨勇,初时封为博平侯、长宁郡公,文帝即位时立为皇太子,参决军国大事。他为人宽厚仁和,但生活奢侈,多有内宠。

次子杨广,初封雁门郡公,开皇元年13岁时立为晋王。他聪慧机敏,矫情饰诈,早就窥视着兄长的位置,企图取而代之。

三子杨俊,开皇元年立为秦王,后来逐渐失去文帝的欢心,免官闲居,忧惧成疾,开皇二十年病死。

四子杨秀,立为越王,领兵出镇蜀地。他有胆气、多武艺,但奢侈成性,文帝始终对他存有戒心。

五子杨谅,立为汉王,开皇十七年为并州总管,甚得文帝宠爱。

杨勇早早被确立为太子,又有亲家高辅助,所以地位比较稳固。但他生活奢侈,受到文帝的训斥。又因不爱独孤皇后为他选定的元妃,却宠幸云妃,得罪了独孤皇后,渐渐失宠。善于察言观色的杨广看出了其中的苗头,乘机施展种种阴谋手段,以求取而代之。他装作只同萧妃相处,概不接近别的姬妾的样子,车马侍从也很俭朴,恭敬地接待朝臣,极讲礼节,以博得父母的欢心。这些手段虽然管用,但毕竟是些小伎俩,关键是要收揽重臣,取得强有力的支持,以便与高相抗衡。

而当时唯一能与高相抗衡的,就是杨素。

杨广猜测杨素与高不和,且功名心极重,可以借他的手击垮太子杨勇。他经过一番观察之后,便将这种想法透露给了杨素。

杨素虽已预感到杨广的企图,但当杨广明言说出时,他还是多少有些犹豫。夺嗣可不是一件小事,万一失败了,不但权势尽失,恐怕连命也保不住。也许可以冒冒险,可是究竟有多少胜算呢?

一向独断专行的杨素,此时也不得不慎重考虑,征求异母弟弟杨约的意见。

杨约小时候爬树堕下来,被树桩扎坏了睾丸,因此竟成为“太监”。他表面上性情沉静,内心却阴鸷诡诈。听了杨素的话后,他分析说:“兄长功名盖世,长期以来执政当权,得罪了不少人。高对你心存不满,皇太子怎会对你有好感?虽然你取信于皇帝,但想搞你下台的人还是有很多啊!一旦皇帝百年之后,谁还能保护你呢?现在皇太子失去皇后的欢心,皇上也有废黜太子的念头,你若能抓住时机,拥立晋王,就能长保富贵,永获平安。如果迟疑不决,一旦有变,让太子杨勇掌握了大权,那你就要大祸临头了!”

杨素点头称是。但是为了保险起见,他还是决定亲自出马,探听一下皇后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