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历史的博弈—帝道与臣道的较量
22353900000008

第8章 雄才大略,开国问鼎(8)

为了从严治官,从公元1385年至公元1386年间,朱元璋三次编制《大诰》,其汇编了案例一万多件,都是惩治全国各地贪污官吏的案件和官吏滥杀无辜百姓的记录。他将此件大量刊印,要求每户都要有一本。朱元璋在序言中说:“将害民的事例昭示天下,各级官吏敢有不务公而务私,在外贪赃酷民者,务必追究到底,加以惩处。”在朱元璋整个执政期间,对那些违法乱纪、贪污受贿的不法官吏,除去平时的连续不断的打击之外,还进行过几次大规模的清洗。其中以惩处郭桓一案的规模为最大。公元1385年,有人告发北平二司与户部侍郎郭桓勾结舞弊,贪污税粮,朱元璋派人查实,追出赃粮七百万石。朱元璋大怒,下令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吏全部处以死刑。供词又牵连到各部政司的官吏,又杀了数万人。追赃还牵连到全国各地的一些富户,以致中产之家为此被弄得倾家荡产。

就是如此严厉地惩处贪官污吏,但贪官污吏还是不断出现,不能根绝,急得朱元璋跺着脚说:“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今后贪赃的,不分轻重都杀了。”贪官污吏虽然随杀随犯,旧杀新出,但朱元璋也下决心随犯随杀,新出新杀,决不手软。这样大规模的诛杀运动,一直到朱元璋死去才慢慢缓和下来。

朱元璋不仅对普通官吏执法严厉,即使是皇亲贵戚、权臣名宦也决不偏袒。他说:“法不行,无以惩后。”法是天下之法,无论是谁犯了法,都要依法严惩。在战争年代,朱元璋因粮食困难,为严明军纪,严禁酿酒。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犯了酒禁,朱元璋要严惩他。有人劝说朱元璋:“现在胡大海正在绍兴打仗,杀了他的儿子,岂不会引起胡大海的反叛?”朱元璋说:“宁可使胡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自己拔刀亲自杀了胡三舍。明朝建立之后,他的亲侄子朱文正,因“亲近儒生,胸怀怨望”,违法乱纪,朱元璋废了他的官职。重臣汤和有一个姑夫,自以为有靠山,隐瞒常州的田土,不纳税粮,朱元璋指责他“不惧法度”,把他杀了。朱元璋的女婿、驸马都尉欧阳伦,出使办事时,贩带私茶,也被依法处死。由于朱元璋带头执法,从严治官,大张旗鼓地重惩贪官污吏,这对于刹减贪风,改良吏治,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朱元璋从严治理官吏,目的是为了缓解官僚统治阶级同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防止官逼民反。但是对农民的欺压除了官吏之外,还有那些富豪之家。朱元璋说:“富民多豪强,故元时此辈欺凌小民,武断乡曲,人受其害。”因此,在从严治官的同时,朱元璋也采取了一些抑制豪强的措施。

明朝初年,他多次召见富民,警告他们不准胡作非为,并让一些人担任地方上的粮长小职,以示恩宠。然而,这些富民总是贪得无厌地欺压、剥削百姓,用各种手段兼并、霸占土地。特别是不少地主担任地方粮长官职后,利用皇上给予的权力,更加重了对农民的盘剥。朱元璋对这些人深恶痛绝。他采取了两种手段,第一是用严刑重法消灭“奸顽富豪之家”,不少人家被诛灭九族。第二是采取汉朝刘邦“徙天下富户于关中”的策略,把大量的富户迁离本土,到京师或凤阳定居。如洪武三年(公元1370),移江南富民14万户到凤阳。公元1391年,徙天下富民5300户到京师,后又移富民14300余户到京师。这些富家豪族离开了原来的居住地,失去了原来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到了新居住地后,还必须承担各种差役。这样,减少了当地百姓所受的欺凌和压迫,打击了地主富豪的霸道势力。

另外,朱元璋对宦官的管理也是非常严格的。宦官本是皇帝的家奴,但由于他们同皇家朝暮相处,不少人参与朝政,窃取高官,成为一股最有权力的势力。汉、唐从强盛的顶峰走向衰败、灭亡,宦官的祸乱是一个重要原因。朱元璋对此是十分清楚的。特别是唐朝的宦官乱政,对朱元璋触动很大。朱元璋知道,这种人在宫廷里是少不了的,但必须从严限制他们。宦官只能做奴隶使唤,洒扫奔走,人数不可过多,也不可用做心腹耳目,做心腹则心腹病,做耳目则耳目坏。驾驭他们的办法,就是要使他们守法,守法就做不了坏事。不能让他们有功劳,一有功劳就难于管束了。不能让他们有文化,有文化便会思图不轨。朱元璋定下规矩:凡是内臣一律不许读书识字。又铸铁牌子于宫门旁边,上边刻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所有的内臣不得兼外朝文武职衔,不许穿外朝官员的服装,官品不许超过四品,每月领一石米,穿衣吃饭由朝廷供给。并且规定,外朝各衙门不许同内臣有公文来往。这样,使宦官成为宫廷中名副其实的奴仆。这种对宦官的限制,同过去历代相比,可算是最为严格的了。

朱元璋通过改革,使行政、军事、监察三大系统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这就使皇帝的权力大大加强。即使这样,朱元璋还不放心,又专门设立了“锦衣卫”组织。“锦衣卫”是特务机构。朱元璋派自己的心腹做头领,专门秘密侦察大小官吏的不公不法之事,并随时向他报告。锦衣卫设有专门的法庭、监狱,具有侦察、逮捕、审讯等大权。洪武年间,锦衣卫系统的大小特务,遍布街坊路途,渗透各个系统,严密监视着朝内外的文武百官。

谋杀权臣,为子孙铺路

胡惟庸是开国功臣李善长的女婿。他靠着李善长这个后台当上了左丞相,在朝中大权独揽,独断专行,官员升降、生杀大事,都自作主张;朝野内外的报告,凡对自己不利的全扣下来;想做官、升官的人,失意的功臣、武将,都进出于他的府中;收受金银、绢帛、名马、玩物不计其数。他四处网罗自己的党羽,培植自己的亲信,组织自己的小集团,打击异己力量,权倾朝野。

胡惟庸如此胡作非为,不仅危及明王朝的安定,而且和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也必然会发生尖锐的冲突。朱元璋下决心寻找机会要除掉这个心腹大患,以巩固皇权。一天,胡惟庸的儿子乘马车在南京城里招摇过市,不小心从车上跌下摔死了,胡惟庸判车夫抵命。朱元璋知道后,十分气愤,他非要胡惟庸偿命不可,胡惟庸再三请求,向车夫家人赔偿金帛以了此事。朱元璋坚决不准,胡惟庸听了十分紧张,遂坚定了起事政变的决心。

公元1380年正月,胡惟庸入奏,诡称其住宅中井出醴泉,请朱元璋去观看。朱元璋信以为真,也就匆匆驾车出西华门。正行进中,内使云奇突然冲上跸道,拦住车马。朱元璋以为不敬,即令左右侍卫棍锤乱下。顿时,云奇右臂被砸断,生命垂危。但他仍用左手直指胡惟庸的宅第摇晃。朱元璋猛悟,急忙返驾登城,远远望见胡惟庸宅第中绕有兵气,以此定胡惟庸谋逆,立即发御林军逮捕胡惟庸,将其抄家灭族。

胡惟庸被诛后,朱元璋借题发挥,将那些行为跋扈的、心怀不满的、危及皇家统治的,统统罗织为胡党罪犯,处死抄家。胡惟庸案株连蔓引,前后持续了数年,共杀掉了官员3万多人,连位居“勋臣第一”、已经年逾古稀在家养老的李善长,及全家70多口人也一齐被杀。

随着朱家王朝的不断巩固,昔日与朱元璋一同打天下的将领,现在成了新王朝的显贵。他们官封公侯,爵显禄厚,在个个弹冠相庆之余,有的渐渐骄横放纵起来。

开国大将蓝玉是洪武后期的主要将领。他麾下骁将十几人,威望都很高。蓝玉作战勇敢,立有赫赫战功,官封凉国公。他自恃功劳大,便骄傲起来,恃势横暴。他家里私蓄奴婢假子有数千人之多,到处敲诈勒索,霸占民田,百姓向御史告状。御史官依法提审,蓝玉竟命人将他们乱棍打走。朝廷明令禁贩私盐,他却令家人进行走私活动。

这些勋臣宿将们的腐化堕落,不仅严重地妨碍了朱元璋统治效能的提高,而且功高震主。为了自己江山的长治久安,朱元璋在1393年开始对蓝玉这些功臣展开了无情的镇压。锦衣卫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即命锦衣卫发兵抄捕。蓝玉被砍头,并抄斩三族。凡与蓝玉有接触的朝臣、列侯均坐党夷灭。蓝玉案先后诛杀15000人,把军队中功高位显的元勋宿将几乎一网打尽。

除胡惟庸、蓝玉两案外,所剩无几的功臣也先后被以各种罪名赐死、鞭死或砍头。徐达曾被朱元璋列为开国第一功臣,他生背疽,这病最忌吃蒸鹅。朱元璋在他病重时偏偏赐蒸鹅给他吃。徐达知道皇帝是在要自己的命,只好含着泪水,当着使臣的面吃下了蒸鹅。没几天,徐达就辛酸地离开了人世。功臣冯胜、傅友德、廖永忠、朱亮祖等也因失宠,先后被处死。

这样,功臣宿将能够善终的寥寥无几。只有与朱元璋同村长大的汤和知道朱元璋现在对老臣宿将不放心,他就主动交还兵权,告老还乡,绝口不谈国事,才保住了性命。

朱元璋这种杀功臣立威、以猛治国的策略,自己虽然没有公开忏悔过,但在他临死之前曾下令后人不准学习他这种做法。他说,这套办法只是权宜之计,希望在他之后,大明朝尽快步入正常的轨道,尽快出现一个繁荣安定的局面。

朱元璋的这种行为,其最终目的还是为子孙铺路。朱元璋认为太子柔弱,难以驾驭桀骜不驯的功臣,因此他要在死前为子孙铲除。太子老师宋濂,早年追随朱元璋襄赞军事,立有大功,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朱元璋借故杀宋濂,太子见老师问斩,流着眼泪替老师求情。朱元璋为了开导太子,就拿来一根满是棘刺的木杖放在地上,命太子去拾取。太子面有难色。太子为人虽柔弱但却十分聪明,他明白朱元璋的用意,然而还是委婉地劝谏朱元璋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言外之意是,为君者不能太残暴。朱元璋十分恼怒,随手抄起一把椅子向太子砸去。可见,朱元璋坐上龙椅之后,把功臣视为棘刺。他深知,取天下要在马背上,守天下要在马下。天下一统,武臣的权力不能过大,朱元璋为了子孙的安全,就要向他们开刀。虽用文臣治天下,朱元璋仍不放心,所以从中央到地方大力加强皇权,他把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成为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