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福建·政府改革与管理创新研究
22381700000031

第31章 加快政府体制改革的对策思考(3)

1986年6月,他在听取经济情况汇报时说:“现在看,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形势。改革,应该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且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不然的话,机构庞大,人浮于事,官僚主义,拖拖拉拉,互相扯皮,你这边往下放权,他那边往上收权,必然会阻碍经济体制改革,拖经济发展的后腿。”1986年9月,他又进一步指出:“现在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得基本顺利。但是随着改革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障碍。对于改革,在党内、国家内有一部分人反对,但是真正反对的并不多。重要的是政治体制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即是说,不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难以建立。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也对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作了明确的阐述。

(二)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和政治是相互统一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经济带有决定性,当不变革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就无法进行时,政治体制改革就成了整个体制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从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在农村进行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整个改革打下了基础。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后,城市经济改革全面铺开,并取得了进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我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又推上了一个新台阶。十多年来,虽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改革中也遇到了不少矛盾和困难。突出地表现在政治体制改革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目前,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迫切需要政治体制改革与之配套。特别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进行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显得日益重要。

从目标上看,经济体制改革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减少政府干预,改进计划管理,引入市场机制,提高管理机构工作效率,引入竞争和效率机制,打破部门、条块分割的局面,实行政企分开,让企业自主经营。这就必然涉及党和国家领导机关职能的转化和机构的调整。

从任务上看,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90年代的巨大任务,如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快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发育,深化分配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加速科技进步,扩大对外开放等,都相应要求改变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下放权力,转变职能等,把企业推向市场,让企业开展平等竞争。

从进程上看,社会主义改革是巨大的系统工程,只有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各项改革配套进行,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在我国改革发展中,最初由于经济体制自身存在的弊端及矛盾迫切需要消除,所以在当时尚未对政治体制进行相应改革的情况下,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但是随着改革进程的发展,一方面必然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要求,消除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阻碍和制约;另一方面,也只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才能巩固,经济体制改革乃至整个改革才能健康发展,最终取得成功。

一、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自身完善的迫切需要

(一)消除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端要求加快政治体制改革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好的,是适合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发展的,是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但是在具体体制上存在严重弊端。建国之初,与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相适应,我们建立了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这种体制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权力过分集中;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官僚主义严重,效率低下;人民参政的机制不够完善,权力结构内部的监督、制约功能不健全等等。这些问题的总病根是权力过分集中。它的危害主要有:

一权力过分集中容易产生个人专断,妨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妨碍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最终必然会导致少数人甚至个别人说了算,造成家长制、一言堂的局面,为领导人掌握几乎不受限制和约束的巨大权力提供了方便条件,使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流于形式。

——权力过分集中容易造成机构臃肿、层次重叠、人浮于事和工作上的低效率。建国以来,机构膨胀问题,一直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几次大的精简机构,结果都是减而复增,循环往复,效果很差,甚至机构增长之势愈演愈烈。问题的症结何在?根本原因就在于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在我们国家里,实际上存在着党、政两个系统两套组织机构管理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央集权过多,相应地设置的机构和管理层就更多。

同时,地方和企事业为了适应这种中央集权的体制,就必须层层建立对口机构,因而导致人员职责权限不清,互相推诿,互相掣肘,办事效率极低的现象。

——权力过分集中容易产生官僚主义。官僚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大问题。长期以来,由于权力过分集中在党政机关的上层,我们的各级领导机关,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有些事如果放在下面,放在企业、事业、社会单位,让他们真正按民主集中制自行处理,本来可以办好,但是统统拿到党政领导机关,拿到中央部门来,就很难办。谁也没有这样的神通,能够办这么繁重而生疏的事情。这就是说,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或少数人手里,多数办事的人无权决定,少数有权的人负担过重,必然造成官僚主义。

因此,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一直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改革,虽然其矛盾有所缓解,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相比,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同时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很不适应,所以,要消除传统体制的弊病,还必须花大力气。

(二)根除腐败要求加快政治体制改革

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不断出现,主要表现在:各种行业不正之风来势凶猛;浪费挥霍公款之风愈演愈烈;经济领域违法违纪、大案要案有增无减,犯罪金额上千万元的特大案件几经发生,这是过去闻所未闻的。滋生蔓延消极腐败现象的主要特征是权钱交易、以权谋私。其重要原因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所致。

首先,党政机构以及各种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机构中缺少对每个机关乃至每个人职责权限的严格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尤其是对负有领导职责的人员的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给一些人滥用职权提供了方便条件。

其次,在干部选拔和使用上,漏洞较多,没有一套系统的考核、录用、辞退、回避、申诉、控告、人事监察制度,在奖惩、任免、调配、升降等问题上,无章可循、且不规范。干部使用往往是能上不能下,能升不能降,形成了领导职务的终身制。这些漏洞给一些人以权谋私提供了可乘之机。

再次,由于长期以来企业实际上成了行政机构的附属物,各级政府部门包揽了许多企业完全可以自主解决的事。虽然年年搞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但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不配套、不同步,政企关系仍未得到合理解决。这又给一些国家工作人员以权谋私提供了方便条件。

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发展,损害了国家和群众的利益,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分配不公,扰乱了经济秩序,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如果任其下去,必然会严重干扰、阻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程。因此,根除腐败呼唤加快政治体制改革。

三、抓住机遇,切实加快政治体制改革

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出发,当前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任务是要重点搞好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

(一)改革政府机构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先后两次进行政府机构改革。第一次是1982年,其主要任务是调整和精干各级领导班子,破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第二次是1988年,其重点是加强国务院综合部门的宏观调控职能,削弱专业经济部门分钱、分物和直接干预经营活动的微观管理职能,同时,对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内部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重新进行了核定。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两次改革都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上的旧的格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职能配置不合理。对企业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过多,政企不分,企业缺乏自主权;对宏观调控不力,生产和流通脱节,条块分割。二是各部门之间和各级政府之间的职权划分不科学,关系不顺,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三是机构和人员过多,财政负担过重。目前,国务院的工作部门达70个,此外,还有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16个,省、自治区政府机构达到80余个。1991年末,全国各级机关人员达920万人,其中中央一级将近6万人,地方各级914万人,全国行政管理费开支达370多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9.9%。人员过多,财政负担过重已达到相当严重的地步。

因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势在必行。

1993年召开的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方案,通过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41个。国务院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进行较大幅度的精简,精简后为18个。国务院的部委和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共59个,比原有的86个减少27个,非常设机构由85个减少为26个,各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总数减少幅度在25%左右。对省和省以下的机构改革,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这一改革目前正抓紧组织实施。争取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各级政府机构改革的任务。

(二)转变政府职能

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要分离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实行政企分开。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其主要职责是搞好宏观经济的综合平衡,并依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通过间接管理,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抓好市场建设、规范市场行为,保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市场竞争,即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情管住管好。同时,把属于企业经营自主权范围的职能切实还给企业,把配置资源的职能转给市场,把经济活动中社会服务性和相当一部分监督职能交给中介组织。相应地,要建立国有资产管理、运营和监督体系。国有资产实行国家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政府可以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作为国有资产产权代表,依法统一管理国有资产;组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组织控股公司或投资公司,接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委托和授权,从事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活动,真正落实国有企业的法人财产权,保证其通过依法自主经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配合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发展中介组织。目前,除着重发展会计师、审计师和律师事务所、公证和仲裁机构、计量和质量检测机构、资产和资信评估机构、信息咨询机构等中介组织外,还必须结合政府机构改革,有计划地组建一批规范性和自律性的行业协会、同业公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协助政府搞好社会经济管理,为企业和发展市场经济服务。

(三)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党的十三大决定把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作为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来进行,并从总体上提出了建立这一制度的原则做法。

党的十四大肯定了这个基本思路,提出要“尽快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尽快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既是一次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必将引起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政府行政管理尤其是人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经济要求政府积极引导企业不断开拓、创新,为企业创造公平交易、平等竞争的环境。市场经济还要求国家全方位地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要达到上述要求,就需要有各种新型的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这是因为,国际与国内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企业是这样,在政府中也是这样,可是,我国原有的干部人事制度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这套制度中,干部范围过宽,缺乏科学分类;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管人与管事脱节;管理方式单一陈旧,阻碍人才成长;管理制度不健全,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程度不高等等。这些弊端造成了机构臃肿、层次重叠、人浮于事和效率低下,年轻的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因此,改革原有干部人事制度,推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公务员制度已迫在眉睫。

从1984年开始,国家首先在审计署、海关总署等6个部门进行试点,1990年扩大到哈尔滨和深圳两市。1992年后,在全国20个省市开展了试点工作。试点工作证明,公务员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对转变作风,科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促进改革、发展经济都具有积极成效。目前,实行公务员制度已进入全面推行阶段。在此,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起点要高,防止形式主义,走过场。公务员制度必须在机构改革、精减人员的基础上推行,否则就难以发挥作用。二是推行公务员制度要使政府机关人事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并与工资制度及其他行业人事制度改革成龙配套。三是推行工作要贯彻积极稳妥方针,精心组织,统筹规划,大胆实践,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四是要保持政府工作的连续性,为人民认真办实事。同时要安排好富余人员,使其尽展才华。

搞好我国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思考

新一轮全国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是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开始起步的。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在本世纪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确立了建立这一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并指出,改革举措要在局部配套展开,先试验再推广。从此,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开始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前推进。目前,被先后选定的天津、广州、武汉、重庆、西安、沈阳等18个试点城市都已按照统一要求和各自的试点方案进行具体操作。

一、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取得积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