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福建·政府改革与管理创新研究
22381700000048

第48章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终结(4)

(2)农村股份合作企业大量涌现,已成为农村改革的主题和方向,是农村改革中具有深层次意义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最近,北京、河南、四川、安徽等20多个省市的领导,都先后强调要把兴办股份合作企业作为今后深化乡镇企业改革的重点,凡新建、改建的乡村集体企业,都应尽量办成股份合作企业;河南省1993年以来新建改建的1万多个乡镇企业,有一半多都是股份合作企业,湖北省襄樊市在1992年完成800多个乡镇企业向股份合作制转向的基础上,1993年继续对2000多家实行转向;甘肃、湖南等省1993年农村改革的重点,是抓发展股份合作经济;山东省一些农村的个体、私营业主为了扩大经营、提高效益,也纷纷将厂房、资金、技术、设备等折股,实行股份合作经营。

七、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投资环境日臻完善

一是积极推进进出口体制改革,对外贸易继续发展。据海关统计,上半年出口总额371.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4%,进口总额406.9亿美元,增长23.3%,如扣除不收付外汇部分,顺差25.5亿美元。

二是进一步发展以边境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目前,由沿黄河的山东、河南、山西、宁夏、甘肃、陕西、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组成的中国黄河经济协作区,充分发挥沿海、沿河、沿边优势,逐步形成新疆、内蒙古、山东为大三角的东西北三面通商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新格局。目前,这些省、自治区已共同开通海、陆、空口岸34个,并先后同独联体、美国、日本、香港、台湾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国际贸易。

三是“三资”企业的发展在各地掀起热潮。据江苏、浙江和上海三省市统计,1993年1~5月长江三角洲地区新增外商投资企业7600多家,合同外资金额达8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倍。仅在江苏省,新增外资企业4000多家,合同外资金额近40亿美元。吉林省在头4个月,新批外资企业559家,吸引外资金额31620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6倍和5.7倍。北京市1993年以房地产业和金融业为突破口,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新批“三资”企业也以日批5家的速度发展,利用外资额比上年增长一倍。深圳特区上半年新登记注册的外资企业达1840家,超过上年的总和,外商注册资本21.2亿美元,投资总额达29.4亿美元。

四是继续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国务院最近批准了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6个城市和5个经济特区试办外商投资商业零售企业,并作出了相应的政策规定。同时,又批准了内蒙古和河南的23个市县为对外国人开放地区,使我国对外开放的市县达到919个。由国务院批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已增至30个。

五是沿江城市积极向国际市场迈进。在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的部署后,1993年沿江各城市加快了全方位开发开放的步伐,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改善投资环境、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加快了自身的发展。根据关贸总协定的要求,我国政策已明确要给外资企业以“国民”待遇。

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的发展,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开始向纵深推进。(1)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展顺利。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50多万家各类企业、8500多万职工和1700多万离退休人员参加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的省市已有22个,职工6000多万人,实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试点的企业有600多个,职工50多万人,实行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的市县已有65个。为减轻企业负担和方便离退休职工,有1014个市县实行由银行或社会保险机构直接发放养老金。为应付各种风险,确保养老金的发放,目前已积累养老基金200亿元。(2)工伤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不断扩大。除广东、海南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改革外,辽宁、吉林、江西、福建、四川、湖北、河南、山东等18个省有390多个市县650多万人参加工伤保险改革试点。初步建立了集中管理、调剂使用、实行差别费率的工伤保险基金制度,并以费率浮动的办法促进企业安全生产。(3)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普遍展开。全国有80%以上的企业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四川、河南、北京等19个省市的110个市县和161个系统实行了中小企业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参加统筹的职工已达150万人。还有19个省、自治区的90个市县和28个系统实行了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社会统筹,参加统筹的离退休人员已达50万人。

九、经济法规建设进一步加强截至6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几部重要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关于惩治假冒注册商标犯罪的补充规定》等。还有一批法律法规如《公司法》、《证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将送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和法规性文件,上半年发布了近20件,如《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国有职工待业保险规定》、《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货币出入境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乱集资和加强债券发行管理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等。此外,由国家体改委、国家经贸委、国有资产管理局正在共同抓紧对《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的起草工作,目前已完成第五稿。由国家体改委起草的《定向募集股份有限公司内部职工持股管理规定》、《清理定向募集股份有限公司内部职工持股不规范做法》的通知、《期货市场试行办法》和《城镇股份合作制企业暂行规定》等,有的在近期即可发布,有的正在抓紧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八届人大常委会的立法步伐和节奏将大大加快,计划在五年的任期内,大体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框架。

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体规划纲要》的设计工作进展顺利

国家体改委草拟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体设想(征求意见稿)》,经过研讨后,已拟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体规划纲要》,并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上半年,经济改革取得新的进展,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这是必须肯定的,但是由于体制上和机制上的原因,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1)贯彻《条例》的进展不平衡。1993年以来,全国贯彻《条例》总的情况是好的,但还有的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阻力。有的把贯彻《条例》停留在形式上,措施不得力,权力放不下,有的是嘴放手不放、明放暗不放、小放大不放;有的搞“翻牌公司”,继续保留原有的行政职能,对企业比过去管理更死;有的以“服务”为名,对企业进行强行收费,硬性摊派,加重企业负担;有的办事环节依旧繁多,企业以留用资金搞技改项目仍要跑40~60个部门,盖几十个图章,交不少手续费;有的受既得利益或局部利益的制约,对企业实行多头管、交叉管,责任不清、互相扯皮,问题又解决不了,等等。

(2)改革与发展的关系脱节。一些地方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盲目追求速度和发展上,只抓发展的机遇,而忽视改革的机遇,使已经出现的股票热、集资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和固定资产投资热继续升温,超过了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其结果既影响了发展,又影响了深化改革。

(3)市场建设中也存在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有的地方只注重市场建设的数量,不注重质量,出现了一些“市场热”,重复设场的现象也比较严重;二是市场法规和政策措施滞后,市场建设不太规范,秩序混乱、权力垄断、地区和部门分割,以及不按市场规律、竞争规律、价格规律办事的现象大量存在;三是市场建设不协调,出现了商品市场快要素市场慢、东南沿海地区快西北地区慢、城市快农村慢的格局。

(4)宏观体制改革力度不大,宏观运行环境日趋紧张。这是我国当前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最突出的制约因素。其主要表现: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在建规模过大,各地大上项目的势头不减。上半年国有单位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新开工项目22161个,比1992年同期增加3059个,计划总投资1257亿元,扩大一倍多,而宏观投资效益下降。二是财政金融形势严峻,上半年国内财政收入低增长与经济高增长、财政高支出形成鲜明反差,扩大了全年财政收支平衡的难度,金融秩序混乱。三是瓶颈约束矛盾突出,钢材电力供应趋紧,特别是铁路运输梗阻和资金普遍短缺,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四是物价涨幅进一步升高。上半年预计,全国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比1992年同期上涨12.5%,其中城镇上涨13%(35个大中城市上涨17.4%),农村上涨11.5%,全国零售物价上涨10.5%。

五是农业生产发展后劲不足,生产投入下降,各项加强农业的政策措施尚未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