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俄罗斯十年:政治经济外交(上卷)
22490100000073

第73章 分配制度与人民生活(1)

效率与公平是市场经济的两大问题,经济和社会通过分配和保障制度而相互作用。经济通过分配和保障决定社会状况,社会状况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因此,效率与公平成为政府政策的两大主题。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民生活状况受到了决定性影响。

(第一节)收入分配理论与分配制度的变化

一、收入分配理论

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原则。如果说公有制特别是国家所有制窒息了产权的经济效益功能,那么形式上的按劳分配、实际上的平均主义则窒息了分配制度的经济效益功能。随着向市场经济过渡,俄罗斯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国有企业的大部分已经私有化,变为私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企业、合资企业,同时新建了大量私人企业和一定数量的外商独资企业。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相适应,收入分配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除了按劳动分配外,还实行按要素分配,即按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才能等要素分配,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投机收入、灰色收入和其他非法收入。

从按劳分配转变为按要素分配,遇到的重要理论问题是对价值创造的看法。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里的人类一般劳动,商品的价值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生产资料转移价值,一部分是劳动新创造的价值,而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又分为用于补偿工资的价值和形成利润的价值。因此,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资本获得的利润是对劳动创造的一部分价值的无偿占有。这是公有制下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理论基础。显然,这种理论与俄罗斯所发生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的根本变化是相矛盾的。适应实践的需要,俄罗斯理论界提出了某些新的收入分配理论。

第一种分配理论为“生产三要素论”。“生产三要素论”

或“生产费用论”是法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萨伊提出的一种价值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劳动、资本和土地是一切社会生产所不可缺少的三个要素,它们在生产中各自提供了“生产性”

服务,分别创造并获得相应的收入:工资、利润、地租。这些收入构成生产费用,决定商品的价值。俄罗斯一些经济学者接受了西方经济学中的这一理论,把它作为按要素分配的理论基础。第二种分配理论为“财富源泉论”。俄罗斯有的经济学者认为,“生产三要素论”混淆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区别,把创造使用价值的要素等同于创造价值的要素,这是错误的。但是,从创造财富的角度考察,生产三要素的确都起重要作用。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批判拉萨尔提出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错误观点,指出劳动和生产资料共同构成财富的源泉,并援引威廉·配第的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既然财富是三要素创造的,那么财富的分配就应该按照三要素进行。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由一个个商品构成,财富的分配实际上就是对生产商品所获得的收入的分配。这样,“财富源泉论”就成为按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

第三种分配理论为“所有制决定论”。分配方式是由所有制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所有制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任何所有制下的商品生产,其总收入都将分为四个基本部分,即用于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部分,用于个人收入分配部分,用于上缴税收部分,剩余部分(主要用于积累或扩大再生产)。无论在公有制下还是在私有制下,收入分配的第一和第三部分都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第二和第四部分。由于所有权决定受益权和剩余索取权,在国家所有制下,剩余部分应归国家所有,即归生产资料所有者所有;同理,在非国家所有制下,剩余部分也应归生产资料所有者所有,即归资本所有。至于个人收入分配部分,随着向市场经济过渡也发生了变化,在进行个人收入分配时考虑的不只是劳动,还有技术和管理才能,因此个人收入的分配应该既按劳动分配也按要素分配。综合上述对总收入分配的第二部分和第四部分的分析,可以把收入分配总括为按劳动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为了发挥分配制度的经济效益功能,俄罗斯经济学者提出必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分配模式。这一模式应该包含以下基本内容:(1)在企业内部,实行按工作的数量、质量和技术等级的分配制度。建立各技术等级工人的最低收入定额制度。(2)在企业之间,实行按经营成果的分配制度。这里,劳动量的计算不是按照企业内的自然劳动时间,而是按照市场交换所承认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按照经营成果分配不仅影响所有权收入的多寡,而且影响职工劳动收入的多寡。

(3)在存在多种所有制的条件下,实行按劳动分配与按所有权分配和按经营活动成果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政府应该支持和促进依据投资取得所有权收入、依据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经营性收入,就像支持和促进取得劳动收入一样。同时,应该对食利性收入和投机性收入加以限制。(4)对收入分配实行社会监督。为此,应该实行公民收入和支出记入银行统一记名账户的制度;实行个人收入申报制度。这既有利于实行税收监督,又有利于实行反腐败监督,还有利于实现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积极效果。

二、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

1992年以来,随着私有化的进行和经济的多元化,俄罗斯的收入分配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居民收入从主要来自工资和劳动报酬转为越来越多地依靠资本收入、经营交易活动收入以及兼职收入。1992~1997年,在居民的货币收入中,工资和劳动报酬的比重从70%降至40%,而资本收入、财产收入和经营交易活动收入的比重则从30%上升到60%。

居民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国有和市政所有企业就业的人数,占就业总数的比重,从1992年的68.9%减少到1999年的37.0%;在社会组织就业的人数,从占0.8%减少到占0.7%;而在私有企业就业的人数,从占19.5%增加到占45.3%;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就业的人数,从占10.5%增加到占15.0%;在合资和外资企业就业的人数,从占0.3%增加到占2.0%。

就业结构的变化引起收入来源结构的相应变化。在经济自由化和私有化过程中靠以权谋私、投机钻营等手段发家的新权贵,其收入的重要来源是资本和经营交易活动收入;在企业和组织就业的职工,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工资;从事私营活动和个体劳动的公民,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经营交易活动收入;养老金、残疾金和社会抚恤金领取者则主要靠养老金、残疾金和社会抚恤金生活。

俄罗斯收入来源的一个重要现象是隐性收人在居民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由于经济状况恶化、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以及工资养老金严重拖欠,越来越多的居民从事地下经济活动以获得补充收人。有小汽车的人普遍地利用休闲时间拉私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人大都有第二职业甚至第三职业;有多余住房的家庭普遍私租住房;还有相当多的居民从事家庭经济活动和其他经营活动。据俄罗斯有关部门的调查,在全国有劳动能力的居民中,27%的人从事兼职活动,其中大约一半的人从事经纪活动,1/4的人从事零售业活动,1/4的人是“倒爷”。

而在职工中,从事额外工作的占17%左右,进行倒卖活动的占11%~18%,出售自己东西的占13%~22%。他们获得的隐性收人的总额相当于当年正式支付的工资总额的2/5,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1/10。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副主席索罗金透露,影子劳动报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1995年为9%,1997为11%。以后几年仍呈增长的趋势。这种补充收人的比重,在租赁企业工人家庭总收人中约占3/4,在私人企业工人家庭总收入中占近4/5。据估计,1999年初,全国大约2500万人,即相当于40%的正式从业人员,从事多半具有影子经济性质的补充性劳动活动。还需指出的是,按照规定,农村居民可以种植大约0.2~0.3公顷的宅旁园地(自留地)。城市居民可以在市郊获得数量相当的别墅园地。为了弥补收人的不足,越来越多的居民申请别墅园地。在最近10年中,别墅园地的面积增加了3倍,有200万公顷的土地被利用,约2200万户居民家庭在宅旁园地和别墅园地种植水果和蔬菜。这成为居民的重要实物收入。

三、社会两极分化

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带来了严重的两极分化,收入差距明显拉大。10%富裕人口与10%贫困人口之间的收入差距,1990年为4.5倍,1992年为8倍,1998年扩大到13.4倍。工薪阶层最高和最低工资的差距已经扩大到27倍。货币收入中越来越大的份额被富裕阶层所占有。在全国货币收入总额中,20%富裕居民所占的比重由1992年的38.3%上升到1999年的47.3%,而20%贫困居民所占的份额只有6%左右。这就是说,富裕一极的占1/5的居民,拥有全国近一半的货币收入;贫穷一极的占1/5的居民,仅拥有全国约1/20的货币收入。反映社会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从1992年的0.289上升到1999年的0.394。俄罗斯有的社会学家依据收入和财富的多少将居民划分为四个阶层:贫困阶层(占人口总数的33%),穷人阶层(40%),中间阶层(25%),富人阶层(1~2%)。有的划分为三个阶层:富有阶层(1.5%),中产阶级(25%),贫困阶层(70%)。俄罗斯的富有阶层被称为“新权贵”或“新俄罗斯人”。“新权贵”主要指在社会政治经济变革中崛起的掌握大权的“政治精英”和聚敛巨额财富的金融寡头。而“新俄罗斯人”

除新权贵之外还包括新企业家、社会“明星”,甚至黑社会头领等。这些人生活上追逐时髦、豪华、阔气,多数肮脏腐朽,骄奢淫逸。

与新权贵和新俄罗斯人相对的是贫困阶层和赤贫者。目前俄罗斯的贫困人口约占人口总数的70%~75%,而生活在最低生活费标准以下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25%~30%,属于赤贫者。新俄罗斯人的月收入为1万~2万美元,而赤贫者的月收入仅有15美元。几十年不见的街头乞讨重新出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成为现实生活的写照。

四、居民生活普遍贫困化

1992~1997年,国民经济各部门职工的名义工资呈上升的趋势。以按当年汇率折算成美元表示的月平均工资,1992年为22美元,1993年57美元,1994年98美元,1995年103美元,1996年154美元,1997年164美元。1998年俄罗斯爆发金融危机,卢布大幅度贬值,月平均工资跌至108美元,1999年又下降至64美元。虽然名义工资一度上升,但是如果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则整个转轨期间的实际工资呈下降趋势。而且,工资和退休金经常拖欠,形成庞大的工资债,许多人往往几个月领不到工资,饱尝工资退休金拖欠之苦。俄罗斯的许多游行、罢工,都是由此引起的,酿成强烈的政治不满。

与此同时,居民的实际货币收入也呈下降的趋势。1992年在消费价格上涨25倍的情况下,居民名义货币收入只增长7.5倍,这意味实际货币收入下降60%。1993和1994年实际收入略有恢复,1995年又下降15%。1997年有所好转,但好景不长,金融危机又造成新的下降,1998和1999年居民的实际货币收入又分别下降16.3%和15.7%。这样,经济转轨8年,俄罗斯的消费价格总共上涨6168倍,居民的实际货币收入总计下降60%。

实际收入的下降导致生活水平的降低。衡量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恩格尔系数”,即用于食品的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在西方发达国家,恩格尔系数一般不超过20%,例如美国为10%多一点,法国为18%左右,苏联在解体前的1990年为31.5%。而1992年以来,俄罗斯的这项指标呈恶化的趋势。1992年为31.8%,1993年为43.5%,1994年为43.9%,1995年升至49%,1996和1997年有所缓解,但金融危机以后又进一步恶化,1998年达到51.3%,1999年又升至52.0%。生活在最低生活费标准(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比例较大。

1992年为4970万人,占人口总数的33.5%;1997年减少到3070万人,占20.8%;1998年金融危机后又增加到3500万人,占23.8%;1999年继续增加,达到4380万人,占29.9%。尽管居民家庭不得不把货币收入的越来越多的部分用于维持自己的生存,但是实际上人的营养结构仍在变坏,各种营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均处于缺乏状态。

医疗保健条件恶化,居民健康水平和平均寿命下降。据有关资料,俄罗斯男人的平均寿命已经降到退休年龄(60岁)以下,在一些俄罗斯人集中的地区甚至为55~57岁。人的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增加,总人口减少。

五、影子经济和社会犯罪

影子经济包括灰色经济和黑色经济。灰色经济指未登记注册、或虽注册但偷税漏税、而又不带有明显犯罪色彩的地下经济。黑色经济指走私、贩毒、洗钱、绑架、诈骗、勒索等犯罪经济。影子经济的规模,在西方发达国家不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15%~20%,而在俄罗斯则达到40%。影子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国家有关部门执法不力,使不道德的企业家发了财;税赋过重,迫使企业偷税漏税;经济犯罪集团利用法制不健全腐蚀权力机关,把它们变成损公肥私、非法攫取财富的工具;分配制度的改变加之经济危机,迫使居民从事兼职。

在影子经济中,偷税漏税占重要地位。据俄罗斯税务警察局统计,目前在税务局登记的企业有260万个,其中1/3即88万个根本不缴税,其余的也不按时纳税。这造成国家税收计划每年只能完成一半或2/3,加重了国家预算危机。影子经济的另一形式是通过易货交易捞“暗钱”。俄罗斯经济实物化现象十分严重,70%的市场交易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这可以使企业共同避税。影子经济的又一形式是资金外流。据估计,外流资金的总额达1000亿~2000亿美元。经济学家认为,如果能使外流的资金返回国内,完全可以解决投资饥渴的问题。

苏联解体后,随着国家的失控,黑社会组织在俄罗斯迅速出现,有组织的犯罪活动十分猖獗。叶利钦总统曾经惊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