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俄罗斯十年:政治经济外交(上卷)
22490100000094

第94章 “9·11”事件后普京对西方政策的重大变化(1)

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令整个世界为之震惊的恐怖主义袭击事件。为消灭本·拉登及其支持者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打击散布于世界各地的恐怖主义网络,美国调整对外战略,着手建立世界性反恐联盟。这同时为打破俄美关系的僵持局面提供了契机,俄罗斯对外政策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利用美国在出兵阿富汗、建立世界反恐联盟问题上有求于俄罗斯的局面,俄罗斯试图一举改变与西方关系中的敌对性质。为此,它改行“主动迎合”外交,大力支持美国反恐,积极配合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行动,甚至不惜做出重大的地缘政治让步。但是,尽管如此,迄今的事态发展却表明,俄罗斯在与西方关系的症结问题上得分是有限的。

(第一节)政策变化过程

一、初期的反应

“9·11”事件发生当天,普京打电话给美国总统布什表示哀悼,并发表电视讲话谴责此起恐怖主义袭击事件是“对人类的挑战”,表明愿与美国一道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俄罗斯是最早对美国表示支持的国家。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后来把普京打电话给布什评价为“终结冷战的具体时刻”。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俄罗斯的政策侧重于两点:

一是强调俄罗斯不会参与美国的军事打击行动。国防部长谢·伊万诺夫9月13日说:“俄罗斯不打算参加对美国发生的恐怖行动进行的军事打击。”14日他又指出:中亚国家是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参加国,北约没有任何理由,哪怕是假设的理由,在属于独联体的中亚国家境内设想采取任何军事行动。俄军总参谋长克瓦什宁将军也说:“俄罗斯军人不会与美国人就共同采取报复行动的问题进行磋商。”

二是重申俄罗斯愿与美国共建全球安全新体系。9月17日在莫斯科举行俄美战略稳定磋商,俄罗斯外交部重申愿与美国共建全球安全新体系。俄方表示:在战略稳定方面,包括在击退面临的国际恐怖活动威胁方面采取联合行动,有助于国际社会联合,有助于集中财力解决加强普遍安全这一紧迫任务。19日普京发表谈话说:“现在最主要的是建立打击恐怖主义斗争的合作态度和实行机制。”20日,赴美参加俄美战略稳定谈判的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说:在美国发生的恐怖行动再次表明,不管是对美国来说,还是对俄罗斯来说,现在的威胁不是来自导弹或拥有进攻性战略武器的国家,而是来自国际恐怖主义。他指出:在评价恐怖分子和恐怖组织时,不应该存在双重标准,因为恐怖分子没有好坏之分。

这段时间俄罗斯政策的特点是:军事上置身事外,但很快便不再强调这一点,而是开出联合反恐的合作“条件”。这些条件实际是要求美国:(1)与俄罗斯共建全球安全新体系,即把俄罗斯视作战略伙伴,而不再是需加防范的战略对手;(2)不应退出1972年的反导条约从而破坏俄美战略稳定;(3)不应在反恐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实际是要求美国对车臣问题重新表态。俄罗斯的意图似乎是:先等着美国让步,视美国满足上述“要求”的程度再决定自己的行止。

二、重大的变化

由于美国人并没有做出预期中的反应,俄国人等不及了,决定先期采取主动,试图通过“主动迎合”显示自身价值,进而影响美国和整个西方的政策。

最初的变化始于9月21日普京对德国媒体的谈话。在这次谈话中普京再次强调在国际反恐问题上不应实行双重标准,美国不应退出反导条约,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普京表示俄罗斯准备在打击恐怖主义斗争中与美国进行最广泛的合作。他说:“我们暂时还没有听到有关这个问题的具体请求,情报部门的合作早已开始。……问题在于,要将这种合作提高到崭新的水平,我们准备这样做。”普京向美国人发出愿进行广泛合作的明确信号,并显示出比美国人更加急切的心情。

美国人这次有了反应。9月23日小布什与普京进行了长达一小时的通话。第二天即24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分别致信波罗的海三国外长,呼吁三国与俄罗斯合作,“因为俄罗斯也应该成为统一和自由欧洲的组成部分”。这似乎预示着美国对欧洲地缘政治的立场开始软化。

紧接着鲍威尔的表态,24日晚间俄罗斯电视台和俄罗斯公共电视台中断其他节目,播发了普京“五点声明”:

第一,情报机构积极进行国际合作。俄罗斯正在提供并将继续提供自己现有的关于国际恐怖分子的基础设施、驻扎地和训练基地的信息。

第二,我们准备为载着人道主义物资飞往实施反恐怖行动地区的飞机提供俄罗斯空域。

第三,我们与我们在中亚地区的盟国协调了这一立场。它们赞同这一立场,不排除它们提供本国机场的可能性。

第四,如果需要,俄罗斯还准备参与国际搜索—救援行动。

第五,我们将扩大与国际上承认的以拉巴尼先生为首的阿富汗政府的合作,并以提供武器和技术兵器的方式为拉巴尼的武装力量提供额外的援助。

俄罗斯与反恐怖行动参加者还可能有另一些更深入的合作形式。合作的深度和性质将取决于我们与这些国家的关系,以及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范围内相互谅解的总体水平和质量。

普京的声明有两点关键性变化,这两点变化后来证明对战争进程和世界地缘政治有着重大影响:一是俄罗斯改变了军事上置身事外的立场,开始积极介入反塔利班战争;二是为美国洞开了进入独联体国家的大门。“俄罗斯总统允许大批美国军队进入中亚,打破了几个世纪以来的竞赛规则。俄罗斯一直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它对原苏联共和国的影响,用集体安全条约和经济依赖关系把它们与克里姆林宫捆绑在一起。但是,美国C—130飞机进入乌兹别克斯坦预示着克里姆林宫政策的突然改变。”尽管普京在声明中还保留了与美国讨价还价的余地,但这两点变化已经令美国人喜出望外了。

至此,普京政权一改前一时期对西方谨慎、怀疑、保持距离的态度,出人预料地采取了积极迎合的姿态。西方有人把俄罗斯的这一政策转变概括为“选择西方”,即选择与西方“联姻”。

据外国报刊透露,对于这种政策变化,在俄罗斯政府内部存有疑虑,“担心美国向中亚地区扩大影响力的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等人主张采取慎重态度,政权内部出现了分歧。然而,总统压制了这种慎重主张,决定采取对美国提供合作的方针”。从后来俄罗斯报刊陆续登载的文章来看,在其国内对这一政策变化持怀疑甚至反对态度的大有人在。

为什么会发生政策的这种“突然改变”?9月25日已身在德国进行访问的普京对此做了解释。他说:“冷战已经结束了,人们必须彻底告别冷战时代的陈腐观念”;尽管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伙伴关系有种种明确的表示,但没有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重要的决定是在没有我们参加的情况下做出的,如在北约范围内;现在,“我们的心扉为建立对等的合作和伙伴关系敞开着”。普京的这番话既是答疑(回击不同意见),也是对西方加强合作的进一步敦促。

以普京9月21日的谈话为起始,以他9月25日的讲话为结束,俄罗斯在短短几天内基本完成了对西方政策的重大转换。普京言论体现出的逻辑是:“9·11”事件所凸显的国际恐怖主义问题改变了世界政治,为俄罗斯与美国和整个西方世界的合作提供了历史性契机;俄罗斯改变政策是“告别冷战时代陈腐观念”的具体表现,联合反恐是与西方建立“有效合作机制”的起点。与以往大不相同的是,在这一政策转变过程中始终站在前台的是普京,而在外交上一贯活跃的其他人物,如外长伊万诺夫、杜马国际委员会主席罗戈津等,却鲜有言论。这说明,此次政策转换是普京一手编导和表演的,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三、后续的行动

完成政策转换后,俄罗斯开始了与西方讨价还价活动。但在西方尚未做出实质性让步之前,俄国人又采取一系列行动强化其“选择西方”的新方针。

——正式向美国敞开中亚大门。10月5日美军进入乌兹别克斯坦。12月,经俄罗斯同意,以美国为首的反恐多国部队又进入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实际上早在12月初对阿富汗的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西方军队进入后两个独联体国家的必要性已大大减弱。

——紧急援助阿富汗反塔联盟(即反塔利班北方联盟)并发起地面攻势。10月初普京批准俄罗斯与阿富汗反塔联盟军事技术合作计划,在此后不长时间内向后者紧急提供了4500万美元的军事装备。在美军发动空袭后,反塔联盟适时发起地面进攻,牵制了大批塔利班部队。

——关闭海外军事基地。10月17日俄罗斯宣布,关闭在古巴洛尔德斯的监听站和在越南金兰湾的海军基地。俄罗斯报纸说:选择这个时候宣布这一消息,是要“说明俄罗斯准备同美国建立完全新型的关系”。——出动特种部队,加速战争进程。11月7日普京给小布什打了一个被比喻为“扭转乾坤”的电话。普京在电话中说:北方联盟能在几小时内攻破塔利班防线并占领马扎里沙里夫重镇,此后将进抵喀布尔,在几天内做好攻占喀布尔的准备;一切都已做好了准备,一支由2000名俄罗斯特种部队和6000名乌兹别克斯坦特种部队组成的新军将成为北方联盟的主力。小布什当即接受了普京的建议。正是实行了普京的计划,塔利班政权迅速崩溃,美国人在短时间内以极其微小的代价取得了战争胜利。俄国人再次献给美国人一份“厚礼”。

(第二节)与西方讨价还价

普京的策略是“先予之,后取之”。在“投之以桃”后,他要求西方“报之以李”,解决影响俄美、俄与西方关系发展中的问题,根本扭转双方关系中的敌对性质。俄罗斯与西方的讨价还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北约的关系

俄罗斯与西方建立全球安全新体系,首先要解决它与北约的关系问题。对于俄罗斯来说,北约奉行的东扩政策具有两方面战略含义:一是直接压缩俄罗斯传统的地缘政治空间,构成对其利益的现实威胁;二是视俄罗斯为长期防范对手,构成二者关系的长期敌对性质。不解决与北约关系中的问题,俄罗斯就难以改变二者间的敌对氛围,就难以成为西方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伙伴。因此,解决与北约的关系问题,是俄罗斯能否从根本上改善与西方关系的核心问题,也是此次政策变化所谋求的重点。

9月26日普京访德期间,在回答德国报纸编辑们“俄罗斯是否寻求加入北约”的问题时说:“一切将取决于(北约)能提供什么。西方现在不再有任何理由不进行这样的会谈了。”这是“9·11”事件后普京第一次明确谈到俄罗斯与北约关系问题,这被解释为“普京再次要求加入北约”,并在西方掀起波澜。北约发言人当天做出的正式反应是:“如果普京总统正式提出这样的建议,我们将对它进行认真的审查。”但私下里的反应是:这不可能。德国报纸发表以《北约总部对俄罗斯做出的回答:不》为题的文章:“北约专家说,如果俄罗斯成为北约成员,那么这个从波兰东部边界一直延伸到中国的大国就会完全打破均势。另外,在现有19个成员国的理事会里,否决原则仍然有效,所有决定必须获得一致通过。如果俄罗斯成为北约成员,莫斯科可以阻止联盟的所有决定。”10月3日到布鲁塞尔参加俄—欧盟峰会的普京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西方认为,北约现在已经是政治性大于军事性的组织。如果这一进程得以实现的话,这将改变许多事情。……俄罗斯不应当处于这个组织的扩大进程之外。”他说:“我们感到西方国家在改变态度。俄罗斯与北约关系的性质开始有些改变。我们准备从性质上改变这种关系。”同一天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表示:美俄关系“出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地震一般的剧变”,俄罗斯最终加入北约一事“并非不在考虑之中”。这些似乎预示着俄罗斯与北约关系将会取得某种突破。但美国人很快便澄清了自己的立场,10月5日布什总统致电在索非亚举行的北约候选国首脑会议,保证全力支持北约扩大。10月中旬北约在渥太华召开大会,讨论支持美国反恐和北约扩大问题,原则上建议吸收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其顿、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加入北约。北约强化东扩进程的举动使俄罗斯改善双方关系的努力严重受挫,事态发展绕了一圈又重新回到了起点。俄罗斯报纸对此评论说:

无论北约东扩,还是俄罗斯加入北约的问题,在俄罗斯—北约的政治空间里都会使人想到猫捉老鼠的游戏。北约上层不放弃过去的计划,同时显然用一些好话来软化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的立场。如果克里姆林宫能使北约国家对以下问题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就可以做这个游戏,甚至可以赢。这个问题就是,如果北约国家不认为俄罗斯是敌人,只是想着与俄罗斯建立伙伴关系,那为什么要向俄罗斯疆界推进?

现在双方都清楚,任何有俄罗斯参加的北约实际上都不会存在,两者的相互关系只会打折扣。为了安抚俄国人,积极主张对俄罗斯反恐合作应予以奖励的英国首相布莱尔出面进行调解。11月中旬在美俄最高级会晤结束后布莱尔分别致信普京和北约各成员国领导人,建议:

在北约主要决策机构北大西洋理事会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嫁接出一个新的安全框架——“俄罗斯—北大西洋理事会”;与1997年成立的北约—俄罗斯常设联合理事会不同的是,新理事会将享有部分决策权,俄罗斯将通过它参与北约在反恐、维和及突发性安全事件上的决策。布莱尔还在与普京的电话中强调:必须把俄罗斯—北约相互关系提高到新水平,使之能够应对新的挑战及对欧洲和全世界安全的威胁。11月17日俄国斯国防部长谢·伊万诺夫发表声明:“俄罗斯应当与北约建立新的更密切的协作形式。目前的常设联合理事会形式是空转,没有任何结果。这并不是说俄罗斯将加入北约。北约是冷战的遗物。如果北约认为,对安全的威胁发生了巨大变化,并承认不存在来自俄罗斯的威胁,就必须改变北约本身。”谢·伊万诺夫的声明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对已经存在的俄罗斯—北约常设联合理事会没有决策权表示不满;二是收回了俄罗斯前段时间要求加入北约的试探。其实际意义是附和了布莱尔建议,同意以此作为谈判基础。俄罗斯—北约关系“柳暗花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