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教
22632200000024

第24章 佛与修身(3)

金钱也许实在太有诱惑力了,不要说那惟利是图的商人,就是佛门中人也有对它迷恋、追求的。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讲了这么个故事:

北宋末年兵荒马乱,法一、宗杲为了躲避战乱,—起渡江去南方。这两个僧人都戴着一顶竹笠,可宗杲老是把竹笠拿在手里翻看,引起了法一的注意。原来他在竹笠中藏了一枚金钗,所以老是放心不下,生怕丢了,就不时地查看。法一看出了这名堂后,趁他去上厕所时,将竹笠中的金钗找了出来,顺手把它扔到了江中。

宗杲如厕回来后,翻看竹笠,发现金钗不见了,急得脸色发白,却又不敢吭声。法一明白他的心思,当即批评道:“我们在一起学佛修行,追求的是了悟生死大事,还有什么身外之物值得你眷恋呢?刚才,我已替你把那东西扔到江中去了!”宗杲听了这话,有所触动,便默默地展开坐具,念起佛经来了。

据说宗杲17岁出家,熟读佛经,与佛学大师讨论起一些深奥的问题来,说得头头是道,因而名振京师,号称“佛日禅师”。南渡后,又号“大意禅师”。他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这样一位有影响的僧人,当初竟然也会去迷恋一枚金钗,真让人想不通。

四、勇于面对错误

我们每一个人都难免会犯错误。可是,人们不一定能够看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古人说:“圣人大过,贤人小过,小人无过。”道德高尚的人苛求自己的言行,到达完美的境界,因此总是认为自己有很多的过错。他们能够深切反省,勇于改过,于是就会日益进步。道德卑劣的人则是严以责人,宽以责己,总认为自己的言行没有过失,毫无错误,更谈不上改进了。他们被指出过错时,非但不能改正,反而变本加厉。佛经上有一个故事说的就是这种人,有一个脾气非常暴躁易怒的人,有一天听到门外有人谈论到:“住在里面的那个人虽然各方面都还不错,但就是过于暴躁易怒。”那个人一听到这话,立刻从屋里冲出来,向议论他的人扑过去拳打脚踢,把人家打得遍体鳞伤。老子也说过:“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真正清白的人,不自以为清白,反而觉得有耻辱似的。真正道德高尚的人,不自以为高尚,反而觉得自己德行不足。一个人对待自身错误的态度,正是反映了他人格修养所达到的程度。

佛教认为,只有三业清净才能完全不犯错误,而只有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佛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们是平凡人,不到佛果,不能绝对清静,不能绝对不犯过错。有了错误不要紧,“过失犯非恶,能追悔为善,为明照世间,如日无云了。”“有罪而知非,有过而改善,罪将消灭,而后必得道。”所以在佛教的戒律中,除了重罪之外,均有悔罪的方法。如各种忏悔法和说戒布萨等自我检讨和悔过自新的制度。佛教认为,如果一切戒,只有犯法而没有悔法,那么任何一个人,也就没有学佛成佛的可能了。一个人如果犯了错误,他可以抱这样三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决心不再犯错误。这固然很好。可是却不实际,因为这不可能做到。第二种态度,是因为犯过错误,从此觉得自己矮人半截,见不得人。或者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这都是错误的做法。第三种态度是让犯过的错误作为一种教训,一种经验。下次再碰到同样的情况,他就学会了如何应付,如何避免重犯错误。这样,他就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趋向成熟。对于已犯过的错误,不该忘记的只是从中得出的经验,而不是事实本身。倘若对于过去的事付出太多的注意,懊悔下已,念念不忘当时应该如何如何就好了,这就如同驾驶汽车时老望着车后路面反射镜一样,会因此忽略了前面的道路。莎士比亚说过:“已过去的只是一个序幕!”不论我们犯过什么错误,惟一重要的是前头的人生道路。

1反求诸己

有些人不知自我反省,凡事挑剔,拼命找人缺点,以为这样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结果往往使自身的情绪陷入更恶劣的情况。这种人就像筛子一样,装了水就漏光,再好的东西也留不下来。

有位中年妇人,曾来找我谈过。她说自己从未开心地笑过,总是终日愁眉苦脸。

对这种个性的人,若直截了当的指出她的缺点,情况必演变成如火上加油般,一点帮助也没有。此时要让她自己发觉自己缺点,但不要逼得太紧,劝语要婉转留给她一条退路。一到他们能够发现自己的固执,转而观察别人的时机来临时,就会听从别人的意见了。

人在气头上如果能把不满的情绪,借某些趣味的娱乐或工作发泄掉,不拿他人当出气筒,就是有理性的作法。

倘若依然积习难改,也只有听其自然,等到他自己领悟,就会痛改前非,太逼迫他的话,反而会不得其法。

2内省为重

时常反省的人,会以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为修养的良方。至于喜欢责人过的人,只要稍一动怒,就会成为伤害自己的凶器。前者乃积德而开善行之道,后者则将过失转嫁于人。

假设A君与B君合作做生意,结果由于经营不善而倒闭,A君彻底反省之后,觉得错在自己。B君虽犯了相同的过失,但他故意装作无辜的受害者,而把一切责任推给A君。因此A君被嘲笑为无能之人,B君却赢得大家的同情。表面上看来,是A君吃亏而B君占便宜。然而从失败中获得教训的是A君,B君不但毫无收获,并且还犯了“自欺欺人”之罪。

莎士比亚说过:“借口会扩大过失。”孔子亦云:“知过不改,是过也。”只知责备别人,对自己是毫无益处的。

3知错能改

每当我们遭遇挫折或失败的时候,常常会省视事情的整个过程。这是由于失败不为人喜悦,因而在不利的情况下,才有机会回顾前因后果。但孰能无过呢?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并不是因为他们无过失,乃是由于他们努力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国际基督教大学的名誉校长在念国中三年级时,因数学不及格而被留级。当时十六岁的他,经过一番切实的反省之后,为了不再重蹈覆辙,他祈求上帝保佑,并以“不贰过”为受洗的誓言。

我年轻时有经常酗酒的痛苦经验。虽经一再发誓不以酒精麻痹自己,但过后仍然未改,这种失败实在是意志不够坚定所致。

4衣带渐宽终不悔

此话是日莲法师写给信徒的。由此可看出他为修练成佛所做的努力。日莲小时候曾在清澄山对虚空藏菩萨许愿“我要成为全国第一智者。”从这个时候起,他努力修行,终其一生,信念未尝改变过。

当然其间亦遭受许多挫折打击,但他都能勇敢面对,而不屈服、不变节。日莲矢志不渝的原因可能是先天的,亦可能是后天环境造成的。

将自己过去错误的思想彻底改变,就可以把过去的恶因,一转而为善因。从现在起,即可借由反省的结果,脱去造成不幸的因素,即能重新开创崭新顺利的未来。

5怒气冲天

中国天台宗之祖智,于他的所著《思想实践论》中曾说,有史以来佛教就认为贪、嗔、痴会毒蚀人心,使人迷失,终至陷身魔界而无法自拔。

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常有一些脾气暴躁的人,这些人的情绪十分焦躁不安,人际关系也不好。由于没有朋友,使他不得不以“发怒”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及发泄胸中的苦闷,如此恶性循环之结果,终使他成为愤世嫉俗的人物。所以为了让我们的人生更圆满,我们应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诚如道元和尚所说:“常处于静如止水的心境。”

据美国精神分析学家佛洛姆,曾以橡皮原理,来说明正常人与不正常人之区别。他说:“正常的橡皮,拉长后放松,它立刻会回复原状;老旧的橡皮,一经拉长后就不易恢复原有的弹性。人亦如此,正常人发怒,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平静,异常人发怒就会把怒气放在心里,久久不能恢复平静之心。”

五、善待你周围的人

如何与你周围的人们相处,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佛教认为,只要通达缘起的道理,就能知道如何与人相处。所谓缘起的道理,也就是说:“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人生由相依关系造成,人并非只靠自己的力量便能生存。这就像一颗壮健的种子,假如缺乏土壤和水份,就不能萌芽。每个人必须借着各种人的因缘,才能展开多彩多姿的人生。有人类的彼此合作,才能形成这个世界。人生既然是由相依关系造成,便当互相尊重,若想得到他人的尊重,必须先以真诚的心和满腔的爱去对待他人。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的秘诀,就在于互相体贴。假如我们都能考虑到他人的快乐、幸福、舒适和感受,那么我们的言行一定不会发生磨擦和争吵,自然而然地会帮助他人,同情他人,容忍他人,尊敬他人。这些品德就如同润滑剂,可以使我们和周围的人接触非常平坦顺利。一个人把人与人的关系处理得很成功,就能够在生活中如鱼得水,享受到人生的欢乐。

假如你要与周围的人们融洽相处,必须慢慢培养两种气质。第一种气质是善于听人诉说。第二种气质是想像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要善解人意,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以便发现对方的想法如何?感受如何?尽量了解对方的个性和好恶,他所生长扎根的土壤,以及塑造他性格的习俗,信仰和观念。谅解对方的弱点,顾及对方的自尊心。假如你肯这样下功夫,则原来和我们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类型的人,也可以与你建立起彼此谅解的良好关系。和周围的人相处,自己的言行举止合乎节度,如果一不小心,在言语和行为上冒犯或伤害了对方,就会引起对方的不快,损及彼此的感情。我们立身处世在这个社会上,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自视太高,看不起别人。认为自己最了不起,别人都不算什么。这种想法是十分浅陋的。假如你能怀着一种谦虚的精神去接近每一个初次见面的新朋友,你会不断惊讶地看到他们都有新的想法、新的经历、新的人格。这不一定是指世上的名人,生活在社会上各阶层,各种不同情况下的人莫不如此。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他的价值,没有一个人是没有用的,社会是由群体组成的。大家互相帮助,各自贡献自己的力量,社会才会进步。譬如盖房子,虽然需要栋梁,但也不可忽视小小的螺丝钉。没有螺丝钉,房子就造不起来。佛教主张以平等心对待众生,众生都是平等的,都具有佛性。在佛教史上,不但没有宗教迫害和异端裁判,相反各宗各派都有绝对的自由发言权,都可以随便发表自己的意见,还可以批评其它宗派的主张。甚至可以“佛之一学,我不喜闻。”这种平等和民王的精神是何等彻底,何等豪放!这在其他任何宗教里是不可思议的,在其他宗教里,上帝或教主所说的话是神圣不容置疑的。上帝的话,对也好,错也好,教徒只许全部接受。但佛法则不然,佛教徒对释迦牟尼的话可接受可不接受。《妙法花莲经》上记载:在释迦牟尼讲上乘难懂的佛法时,竞有五千听众,自以为已经得到解脱了,不愿听讲,离席而去。释迦牟尼不但没有发怒,追究或责罚,而是说:“他们机缘还没有成熟,与其听了不相信引起反感,增加罪业,还不如让他们离开更好。”这是何等的宽容、平等和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