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人的角度看,周公的做法无疑虚伪极了,有很大的做秀成分,但在古代,那些所谓的贤士难免感动得一塌糊涂,即使是隐士,也不免动了出来辅佐周公的想法。“真情动之”,这一招对人才来说,从来都是威力巨大的杀手锏,高明的管理者,非常善于在关键时刻祭出这一手。
因为人终归是情感动物,士为知己者死,追求的是一个善待自己的好领导,一个无限发挥的平台,当这一切同时摆在面前时,有谁会舍得拒绝?所以,善用情者,人心所向。鬼谷子说:“或先重累,而后毁之。”先用真诚的情感进行感化,再去发挥他的才能。笼络一个人的根本之道,除利益的许诺之外,还在于笼络他的心,这个道理是永远是不会变的。
第二,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机会,抓住性格的弱点,甚至某些把柄。其中,就需用到抵巇之术。
楚汉战争中,刘邦与项羽杀得火热,难分难解,而齐地的韩信坐山观虎斗,他站在哪一头,哪一头的胜率就更高。刘邦此时采纳了谋士的建议,许韩信封地齐国,封其为齐王,韩信得到了承诺,于是从齐发兵,两路夹击,灭楚,逼杀项羽。刘邦当了皇帝,反过头来就抓住这件陈年旧事,想办法除去了韩信。此便为笼络之诡道,又是借题发挥的抵巇之术。
唐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亲征高丽,太子监国,房玄龄留守京师,一切大事皆可自行处理,无须奏请。太宗离开京城后,一天,有个人要状告房玄龄,房玄龄听说告自己,立即将此人通过驿站送往太宗所在。李世民二话没说,立即将此人当场处决,然后下诏批评房玄龄说“老房你太不自信了!”
李世民此举非常高明,他未经审问,就将告状的人杀掉,然后以下诏的方式“通知”了房玄龄,将自己对他的信任展示得无以复加你看,有人告你,我直接干掉他。使房玄龄对他感恩戴德,更加卖力地工作。同时,这又是抓住了房玄龄的一个“小辫子”,因为这是一桩不解悬案,房玄龄到底做了什么,导致有人想告他?李世民并没有追究,但日后他有的是机会拿出来发挥一下,随时都能以此为借口,将房玄龄拿下来。
由此来看,房玄龄岂不是被皇帝制造了一个“巇”么?可见在驾驭人才这方面,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天才,真正做到鬼谷子所言的“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钳之,其事用抵巇”。
用之天下,度权量能--要想飞黄腾达,就要掌握投奔之道
将欲用之于天下,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阻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以飞钳之辞,钩其所:好,乃以钳求之。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材力、料气势,为之枢机:
以迎之随之,以钳和之,以意宣之,此飞箝之缀也。要想把才华用之于天下,就须比较分析,了解诸侯权力:和能量,考察自然社会及天地盛衰(天时),掌握地形和山川之势(地利),了解人民财富和民心(人和)。还要考察各诸侯中的亲疏、爱憎关系。综合分析之后,再决定自己最佳的投靠对象。详细考察分析对方的想法及胸怀,审察其意:向,了解其好恶,抓住对方最注重的问题游说他,先用“飞”的方法投其所好,使其欣悦,再用“钳”的方法控制他,得到信任和重用。如果想为人所用,我们首先要揣摩对方的智慧和才能,权衡其实力与气势,以此为突破口与之周:旋。若决定投靠,就应有意识地适应对方,迎合其需求,随其心意,再为其谋划解决问题,从而站在同一个阵营中,这便是飞钳之术。
一个人要想飞黄腾达,必须掌握投奔之道。
如果你自己做不了老板,就得为自己找个好老板。
对一名人才来说,飞钳之术可用于寻找一个事业平台,并进而控制领导。对管理者而言,飞钳之术则是“才尽其用”的法宝,手底下有了合适的人才,我们就得给他合适的平台发挥,否则前面的一切工作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才尽其用,人才才有价值。
骑奴出身的卫青,因姐姐卫子夫的受宠而改变命运,但汉武帝看中卫青的,从根本上还是他的军事指挥天才。在对卫青的使用上,汉武帝可谓大胆而又坚决。其一,不问出身,不看门第,对一名骑奴破格提拔;其二,赋予其训练骑兵的重任,并在合适的时机果断给他实战机会,有了一次战功,立即交给他汉朝军队全部的指挥权。
汉武帝对卫青的使用,全力支持,提供一切有利条件。因为这个平台,卫青得以展示自己的才能,七战七捷,驱逐匈奴几千里之外,最终在漠北取得决定性胜利,从此匈奴不敢南下牧马,汉朝迎来了百年和平。
作为管理者,懂得给下属发挥才华的机会至关重要。优秀的管理者,需要引导下属紧盯任务目标,给他充分支持,“压榨”下属所有的智慧、才能,去出色地完成任务。这个过程就是给予下属机会的过程,每个人都希望在领导的旗下获得这样的平台,没有后顾之忧地做事。
强将手下无弱兵,对于善用人的领导来说,一定是这样。因此,管理者必须“度权量能”,把工作重担进行分解,为下属分配任务,各人承担相应的部分。分配任务和控制工作的效果,就是必须根据下属各人的长短、优劣来进行“组织”,发挥各人所长,避其所短,使团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又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控制和监督。
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在用人这方面,并不合格。蜀国中后期人才匮乏,原因很多,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事必躬亲的工作作风,其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让很多年轻才俊失去太多实战锻炼的机会,没有得到足够的平台。
一个真正优秀的团队,应该是不怕缺乏任何一个人的。所以,在管理方面独裁的诸葛亮,死后付出了代价。诸葛一死,蜀国立刻陷入后继乏人的状态,最终亡国。
对团队来说,人才发挥的平台很重要,对我们个人而言,找到一个适合自己才能的突破口,更是相当关键。从另一个角度讲,发现商机,找到卖家,是每个人经营自己的基本原则。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葛,他的妻子擅长织绢。在当时,葛一般用来做草鞋,而绢一般用来做帽子。有一天,这个鲁国人做了一个决定,准备举家搬到千里之外的越国去谋生计,因为越国人卖鞋子的少,市场大有可为。
鲁国人刚一做出这个打算,身边便有人取笑他,说越国人从来不穿鞋不戴帽子的,像你们夫妇这样编鞋做帽子的人到那边去干什么,不得赔死啊?很多人嘲笑鲁国人的愚昧无知,岂不知,正因穿鞋的人少,鞋的销售前景才更好,因为一个国家的人,不可能永远不穿鞋,只要抓住时机多去推销,穿鞋的人总会越来越多。显而易见,在这个鲁国人心中,他眼中的越国,一定是这么一个适合他生存的环境,到处都是商机。
国外也有一个小故事,与“鲁国人搬家”是类似的,两个推销员分别被各自的公司派往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去开拓公司的鞋业销售市场。两个推销员到达那个岛国以后,惊奇地发现,原来那个岛国上面的居民是赤脚走路的,他们还不知道鞋子究竟是什么东西呢。于是一个推销员给自己的公司发了一条电报过去说:这个国家的居民出门不穿鞋,我们的产品在这里没有销售市场。而另一个推销员则给自己的公司发电报说:太好了,这个地方没有一个卖鞋的公司,居民也不穿鞋,我们的产品可以在这里推广继而普及了。
商人要善于发现商机,看到常人所不能看到的商机,你才能取得常人所不能取得的成功。对在职场打拼的人来说,寻找一个适宜平台,当然亦是重要之事。鬼谷子说:“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阻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
心意之虑怀。说的是一个大才考察天下形势时的几条标准,找工作当然达不到这些高度,但是很显然,对一份工作的发展前景、一家公司的发展环境进行具体的考量分析,然后得出一个整体的判断,还是很有必要的。
人总是往高处走的,好的环境会让人如鱼得水,事业一帆风顺,坏的环境,却只能使人离心似箭,又怎能做好事呢?
虽覆能复,不失其度--投奔明主后,你该怎么做
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钳而纵,可钳而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为人所用,须在提出空的谋划后,做一番实际的业绩出来;时刻跟领导站在一起,不要失误;经常研究对方辞令,揣度其意图。把握这些关键,便可钳住对方,或纵或横,或东或西,或南或北,或反或复。尽管如此,还是要谨慎从事,莫居功自傲,不要丧失节度,逾越雷池。
建功,但不要贪功。
这不仅是一种超然的心境,更是保护自身利益的一招妙策。你得知道,居功自傲之人绝没有好下场。有了功,你不说别人也知道,艮P便你不主动索要,你的好处也会有人记得。是你的跑不掉,不是你的,强求也没用,而强取狂捞,难免就会逾越雷池,手伸到他人和老板的口袋里了,那还有好处吗?再重要的功臣也得杀掉,韩信就是这么死的!
这正是鬼谷子要告诉我们的。“空往而实来”就是指,一个人必须做出点实际的业绩,不能光空谈,这样才能被人真正重用。而在立下功劳之后,尤需谨慎做人,小心做事,不可功高盖主。
用人:贪功的人不可用,只会花言巧语,腹中实无一物的人,也要小心警惕,去而远之。
被人用:你要拿出真本事,但不要居功自傲,保持谦虚的品质,懂得分寸,适可而止。
刘邦的谋士张良,冷眼但不旁观,智慧但不傲物,能进能退,使他成为千古谋士,成就了无数后世谋臣梦想达到的标准。张良“运筹策于帷幄中,决胜千里之外”,无可争辩地成为开创大汉江山的第一功臣,功名已到极致。而功成名就之后,正当辉煌之时,他却不居功自傲,果断地急流勇退,隐居山林,过起了神仙一般的生活。
建功而不贪功,张良是很好的榜样。比起被朱元璋杀掉的那些功臣,张良是聪明人,在君王面前“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范蠡与文种共同扶助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以灭吴,被尊为上将军。但是范蠡深知勾践的为人,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于是瞅准时机,告老还乡。他泛舟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后至陶地,治产经商,自号陶朱公。因为经营有道,逐成巨富,民间有人尊陶朱公为财神。
范蠡走时,给文种留了封信,告诫他:“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劝文种和他一样,及时隐退,不要居功。文种不以为然,他刚建成功业,还没享福呢,怎肯轻易罢手?结果真就像范蠡所预料的,勾践赐给文种一把名为属缕的剑,说:“你当初给我出了七条对付吴国的策略,我只用三条便打败了吴国,剩下的四条就在你身上用用吧。”
文种见此情景,悔不听范蠡之言,只得自杀。这正应了鬼谷子的话,钳不住领导者,必反为所制,失去用途,良弓也会被毁。所以,功业可以立,但功劳不可瞎抢。
在现实中,我们到处看见的大都是不建功而贪功的人。
一个挺有才华的青年,到某公司上班做经理,事没做两件,就开口要车要房要地位,马上就被老板冷落了,过了没多久,老板便找了一个借口把他开除。
开始他不理解,觉得作为一名被猎头公司挖来的年薪几十万的优秀人才,要部车子要栋房子,不是自己应得的吗?为何老板不满足自己呢?后来他自己开了公司,也成为了一名高级管理者,才慢慢想通了其间道理。皆因飞钳之术的实质,老板对于下属,要的是绝对控制,贪得无厌或者居功自傲的人,无论他才能有多高,都不会得到一丝一毫的重用。
历史上,张良功成身退,范蠡成功转型。皆因有远见,不贪功,知进退行止,才成了通达之人。至今为止,几千年来,有多少人能悟透、并且愿意践行这个原则呢?大多数人都被利欲所控制,只知趋利,不知避害,所以被高明的管理者所“钳”,成为“用则召来,用完则除”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