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鬼谷子:我不是教你玩阴的
2274600000007

第7章 跟对人,做对事(1)

文革中有句话,叫做“站错队伍,后果很严重”。一旦站错了队伍,亮明了招牌,势必得罪另一方。所向与所背,就像圆环一样旋转而无中断,形势瞬间万变。因此,对各方情况,我们应反复研究,然后决定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反复相求,因事为制--站错队伍,后果很严重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复相求,因事为制。

无论联合还是对抗,都需计谋恰当不能出错。所向与所背,就像圆环一样旋转而无中断,形势瞬间万变,优劣也可逆转。因此,对各方情况,我们应反复研究,判断事态发展,然后决定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文革中有句话常说,叫做“站错队伍,后果很严重”。人如果分两派,两派有争斗,夹在中间的人就会面临这种选择。我到底站在哪一边?怎么做对我才是最有利的?思来忖去,拿捏不定,一旦站错了队伍,亮明了招牌,势必得罪另一方。若选择错误,祸端上身,再想挽回就很难。

在这里,鬼谷子告诉我们一个原则:“反复相求,因事为制。”

第一,冷静而反复地分析双方实力对比。

第二,尤其重视形势的动态发展,对未来情况做出尽可能精确的判断。

三国时,曹操率百万大军南下,欲一举收拾刘备,拿下西南地区,顺势再向东干掉东吴。于是,吴蜀组成联盟,共抗曹操。这两位盟友并非是一拍即合的,而是各自考量了具体细节,选择了这个利益最大化的方式。

尤其是东吴,曹操的第一目标是刘备,不是江南。这个孙权很清楚,他完全可以摆低姿态,给曹操写一封示弱的书信,讨对方欢心,摆出一个坐山观虎斗的架势,坐看曹操把刘备吞掉,甚至也可以推波助澜一把,加入曹魏阵营,出点兵力,把刘备灭了,然后跟曹操达成一纸盟约,维持几年和平,大概不是什么难事。

但是孙权没有选择曹操,在刘备派诸葛亮求救时,顺势给了刘备一个人情,联刘抗曹,站到了弱者刘备的阵营。显然,孙权考虑的是更长远的利益,也是根本利益。即,若降曹操,他性命无忧,却从此无称帝一方的可能性,再说了,作为一方之主,父兄打下的基业,一仗不打就全交给别人,孙权心里也肯定不乐意。而联刘,虽有战争之忧,却一保面子,二保他的东吴之主的地位,不必看人眼色。加之他对曹操这个人的了解,一向翻脸无情,恐怕早晚还是要吃掉东吴的,所以,孙权果断地选择与刘备一起拼死抵抗曹操,最终就有了历史上着名的赤壁之战,两弱胜一强,使曹操吃了一个大败仗,再也没能缓过劲来,进犯江南。

鬼谷子说:“因事制宜。其意便是根据事态发展,决定站在谁的身边。与谁为盟,与谁为敌,并非一成不变。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利益相符,即可为盟;利益相抵,朋友也会翻脸成敌人。所以,站队其实就是选择那些有共同利益追求的人,而且确保合作过后,他很难对你构成致命伤害。

这需要对对方有清醒的判断,他的人品,能力,行事风格,此时,又要用上抵巇之术,最好既与他有合作,又能抓住他的一些弱点、把柄,互为牵制,方构成微妙的平衡。

某大型民营集团的董事会要提拔一名新的副总裁,史经理和金经理都有机会,两个人都是老板十几年的旧部,能力强,业绩出众,背景也差不多,所以竞争激烈。史经理为了在董事会拉到足够多的票数,就去找技术部负责人陈部长,希望他在董事会能投自己的一票。

作为集团技术研发的总负责人,陈部长是老板起家时的左膀右臂,说话一向分量很足,老板经常开玩笑说,如果没有陈,自己现在还喝西北风呢,足见陈部长在公司的地位。

史经理还答应陈部长,如果自己能做了副总裁,一定大力支持陈部长的铁杆盟友、集团下属公司的刘主任来做营销总监!史经理说“陈部长,到时候我们互相协助,在集团内部,不管什么事情,还不是我们说了算?你的一些想法,就能得到更充足的支持了。”

陈部长一想,果然不错,刘经理是他的小舅子,进公司也好几年了,不高不低始终就是个经理,妻子对他未能帮上什么忙,一直有所不满,现在人家主动帮忙,何乐而不为?陈部长马上就答应了史经理的条件,决定支持他,而对金经理的到访,他不冷不热,态度漠然,金经理吃了闭门羹,失望地走了。

董事会一投票,结果出乎陈部长的预料,尽管他竭尽全力帮忙,还跟老板谈过自己的想法,金经理还是以两票优势得到了董事会多数成员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老板经过深思熟虑,觉得史经理这人私欲过重,把副总裁的位置交给他,实在不放心,他也倾向于让业务能力强、私底下小动作不多的金经理来做。

金经理成为集团副总裁之后,跟陈部长的关系一下就拉了很远。由于陈部长在这件事中跟史经理走得过近,他们之间的交换条件后来也让老板听说了,从此他在老板那里也失去了信任。贪一时小利而站错了队,陈部长损失可谓惨重,从此被打入冷宫。

保证自己的基本利益,同时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我们运用忤合之术的目的。这就需要冷静思考,不可头脑发热,盲目站队,应视形势发展再做决定,真正做到选对人,站对阵营做对事!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切记,没有谁可以永远依附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成于事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

世无永恒显贵之人,做事也无永恒效法的榜样;圣人总是顺乎规律,所以无所不为;圣人以真理为标准,所以无所不听。做好我们要做的事,重要的是不违背之前定好的策略。如果计谋合于彼方利益,则一定不合于此方利益。一个人献:计,不可能同时效忠于两方,必然有合有忤。合于此方意愿,就要违背彼方意愿。这便是忤合之术。

鬼谷子说:“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切记,没有谁是可以永远依附的!

无论他是权贵、君主,还是“圣人”,把自己绑在一根绳上,系一个解不开的死扣,结果就是你和这根绳一起烂掉!因此,鬼谷子的原则是:对贵人不要依附,而是借助。需要时借力,但给自己留下后路。保持借力而不依附的状态,但也不当随风倒的墙头草,而是要有基本立场,维护自己的根本做人原则。

从人的本性而言,人与人之间均是互利关系。鬼谷子的定位是互相利用,利则趋,害则离。在这样的关系群体中,一个强者不可能永远依附于另一个人。鬼谷子说:“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一个人不能脚踏两只船,这是单项选择题。但他又言,忤合之术的目的是达到“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的目的,而要至于此,就必须遵循刖一句:世无常贵,事无常师。

无论怎么忤合,最后还是要做自己。只有自己才是最可靠的,做人的目标应该是超越强者,而不是做强者身上永远的寄生虫。所以,不管有求于谁,都要给自己留后路。因为强弱形势瞬息万变,今天的强者,或许就是明天的弱者,甚至会是阶下囚,流落街头的失败者。你依附过深,全无后路,到时难免跟着一起毁灭。

一个年轻人初入官场,上任前,向一位官场老前辈请教经验,问自己该如何做,才能在凶险莫测的官场上生存。老前辈给他举了一个爬树的例子:

“爬树看上去简单,其实是世间最难的事情。一开始,你要有足够的力气夹住树干,手脚并用向上爬,够到第一根树枝。当你能抓住第一根树枝时,意味着你在这棵树上有了第一个可以借力的地方。借着树枝的力量,你向上的速度就增快了。当前面有树枝挡你的路时,你要用一只手攀住更大的树枝,腾出另一只手来,毫不犹豫地将它折断。但是对树上的每一个分枝,你可以借助它,却不要把全身的力量都放上去,哪怕是最粗最大的枝干,永远只放一半的重量。”

年轻人有些不解地问:“为什么呢?这样能用上更大的劲,为什么不全部放上去?”

“因为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折断!”

当树枝折断时,如果全部的力量都靠在上面,那么不管你爬了多高,都会一头栽下来摔个半死。老前辈通过这个比喻告诉年轻人,官场其实是一场借力游戏。你借我力,我借你力,互惠互利,互相借力。但是切记的是,不会有100%的朋友,依附可以,但不可攀附做盟友行,却不要做死党。

盟友,有利则盟,无利则散,利反则成仇敌;死党,死了还是朋党。人在官场,寻找的应该是盟友,而不是朋党。再亲近的人,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死会一起死,不一定什么时候就把你拽进河里!

清朝的皇帝康熙,年幼登基,四大辅臣和太皇太后辅政,其中尤以鳌拜权重,为人飞扬跋扈,要挟皇帝。康熙年纪尚轻时,不但没有能力跟他对抗,朝政之事还需借助于他,所以只得表面委曲求全,事事依靠,暗下却慢慢布局,悄悄准备,等到可以亲政之时,突然发力,蓄力许久的拳头一下打出来,将鳌拜一党全部铲除。

康熙与鳌拜之间关系的变化过程,正符合了鬼谷子所言的“合于彼而离于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康熙想要的,越发不是鳌拜想给的。两个人的利益交集逐渐减少,最后直至于无,彻底走向相反的阵营。

从依附,到借助,再到敌对和铲除,阴阳变化,利害转换,把握得准才能做得赢,哪怕一步走错,前功都会尽弃。现实中,我们很多人从不运用鬼谷子提供的这种重要思维来分析这个问题,盲目傍附领导,甚至以做马前卒为荣,鞍前马后,充当领导做事的忠实打手,丝毫不留后路。结果就是前面讲的,一旦形势有变,第一个倒霉的往往就是小鱼小虾,而不是你的保护伞。

大小进退,其用一也--权衡利弊得失,果断做出选择其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忤合之术。

若将忤合之术用于天下,一定要把整个天下都放到忤合的平台上进行考量;用之于国,则需忤合整个国家;用之于家,则需忤合整个家族;用之于个人,则要把此人的全部信息均拿来忤合,然后做决断。总之,忤合之术的范围可大可小,可进可退,但功用和原则是不变的。做事前,定要预先谋划、分析、设定范围,再运用忤合之术。

有句话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鬼谷子在这里强调的道理与此类似,平台很重要,而志向更重要。敢想才敢做,敢做才有收获。忤合之术,首要在于选择自己的舞台,舞台的大小决定你的成就。但鬼谷子也说了,“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忤合之术。”激情之前是冷静,应先权衡利弊得失,再做出选择。

某村有两个邻居的小孩,从小就在一起玩,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初中,他们的能力差不多,同样的聪明,家庭背景也差不多。不同的是他们从小的志向,一个只想卖豆腐,继承父亲的事业,另一个希望长大了去大城市发展。

二十年后,到城市发展的这位成了资产十几亿的富商,他回家探亲,经过熟悉的老街,下车给孩子买甜点,惊讶地发现,卖早点的那位苍老的男人,正是他儿时的玩伴,小学和初中时最好的朋友。

小时候,他只想着卖豆腐,结果长大后他成了一个每天早起晚睡摆食摊的小商贩;另一位,从小就立下了走出小镇到外面见世面的志向,他的天地豁然宽广,经过一番努力,真的成为小有成就的商人。

判断一个人,最大的标准,便是看他所拥有的抱负和确立的目标。一个年轻人,只要他具备毅力、恒心和信念,就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杰出人物。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就可以发现某些预示着他未来的东西。一个人做事的风格,对工作的投入程度,他的言行举止一所有的一切都预示着他会拥有怎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