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喜欢向一个不了解自己的人敞开心扉。当孩子难过的时候,我们说“看起来你好像很难过。”对孩子会很有帮助。而不是“怎么了?”或者“你为什么有那样的感受?”孩子更容易和一个接纳他们感受而不是逼着他们做出解释的成人沟通。孩子需要我们“回应和了解”他的感受。类似“你做得对”这样的回应方式,也许能让孩子得到暂时的满足,但是,却妨碍了孩子对自己的反省。如果接纳孩子的感受,就能让孩子积极地思考问题。如:
一天放学后,孩子万分沮丧地说:老师说要取消我们的表演。她真讨厌!家长:那你一定很失望。你期待了那么长时间!孩子:是啊。就因为彩排的时候,有几个同学捣乱。那也是他们的错啊!家长继续安静地听。孩子:而且大家都不知道自己该演什么。老师很生气。家长:原来是这样啊。孩子:她说如果我们好好演,就再给我们一次机会?我准备再复习一次我那部分。你今天晚上提醒我,好吗?
名人谈教育
志向是天才的幼苗,经过热爱劳动的双手培育,在肥田沃土里将成长为粗壮的大树。不热爱劳动,不进行自我教育,志向这棵幼苗也会连根枯死。确定个人志向,选好专业,这是幸福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
帮助孩子学会表达情绪
家长的任务是协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并为家长提出了协助孩子成长的五条建议。教会孩子准确表达情绪和感受。表达情绪是沟通的前提,情感上没有合作的话,说什么都听不进去。当感觉孩子成绩不好时,首先要认同孩子的情绪,其实他自己已经够难受了,要教会他表达,他是感到失败?感到没面子?感到自己笨?要让他说出来。
1.说出你所感受到的孩子的情绪。
例如:“宝贝,我看到你很伤心的样子,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或者,“你看起来不太高兴,什么事让你生气呀?”作为处理情绪的第一步,“肯定”的意义是向孩子表达:“我注意到你有这个情绪,并且我接受这个有情绪的你。”无论孩子怎样回应你,你都应该让孩子知道,你尊重并完全接受他的感受。
2.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
孩子们对情绪的认识不多,也没有足够和适当的文字描述情绪。你可以提供一些情绪词汇,例如:“那让你觉得担心,对吗?”或者,“你觉得被人冤枉了,很愤怒,是吗?”认识到这些情绪的存在,孩子便更容易了解和处理他们所面对的事情了。孩子需要一些时间去表达他的感受。耐心些,当孩子正努力地说出情绪时,不要打断他,鼓励他继续说下去。当孩子有足够的情绪表达后,你会发现孩子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说话速度、音调、音量和语气等都变得舒缓了。待孩子的情绪稍微平静下来后,就可以继续引导他说出事情的细节了。
3.为孩子的过分行为设定范围。
要为孩子的行为设立规范,即划出一个明确的范围,里面的是可以理解或接受的,而外面的则是不合适和不能接受的。
比如孩子受挫后打人、骂人或摔玩具,在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情绪并帮他描述感觉后,你应当使孩子明白,某些行为是不合适的,而且是不被容忍的。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他的感受不是问题,不良的言行才是问题的关键。所有的感受和期望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并非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被接受。
“你对亮亮拿走你的游戏机很生气,妈妈明白你的感觉。但是你打他就不对了。你想,你打了他,现在他也想打你,以后你俩就不能做朋友了,对吗?”
4.策划
人生的每次经验都会让我们学到一些东西,使我们更有效地创造一个成功快乐的未来。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总是抱怨人生处处不如意。而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则不断进步、享受人生、心境开朗、自信十足。要引导孩子找出更恰当的方法来处理负面的情绪。先问孩子他想得到些什么,比如,不想让游戏机被别人拿走。然后与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名人谈教育
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陶行知
认可孩子的情绪感受
如果只是简单地说“我了解你的感受”,孩子并不相信你。他们可能会说“不,你根本不了解!”但是,如果能把问题细化,比如:“上学的第一天是有些紧张,那么多新东西需要去适应”,那么孩子就知道你真正理解他。
1.父母也要“勇敢”,不要怕猜错孩子的感受。
猜错了也没有关系。孩子会很快把你纠正过来的。例如,孩子:爸爸,我们的测验推迟到下周了。爸爸:那你就可以清闲几天了。孩子:不,我不高兴。同样的功课还得再学一个星期。爸爸:哦。你是希望赶快考完。孩子:对了!
不必要求自己每次都对他人的感受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去理解孩子的感受。虽然不一定每次都成功,但孩子能体会到我们的努力。
2.当孩子说“你讨厌”或者“我恨你”时,引导孩子换一种表达方式。
如果“我恨你”这样的话让你感到难过,你也应该让孩子知道你的感受。“我不喜欢我刚才听到的话,如果你对什么事情生气了,可以用另外的方式告诉我。也许我能帮你。”
3.孩子发怒时,要教会他们采用合理的宣泄渠道。
当孩子处于极度难过的时候,身体上的发泄可以帮助他缓解痛苦,比如砸枕头、摔旧纸箱、捏陶泥、大吼大叫、扔飞镖,之后,他会慢慢安静下来。还有一个方法既能让家长感觉舒服,又能让孩子满意,那就是“画出心里的感受”——给孩子纸和笔,对他说:“来,告诉我你有多生气,把你的感受画出来。”最重要的是,当孩子砸东西、摔东西或者乱画时,你能在他身边,让他知道即使是最极端愤怒的感受也是被接纳和理解的。
接纳孩子的所有感受,是不是意味着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对的?这样做是不是在溺爱孩子?只有当孩子的所有行为都被许可时,才会变成溺爱。而接纳孩子的感受并不意味着允许他做你不能接受的事情。例如:当孩子用勺子在饭碗上乱敲时,你可以对他说“这样挺好玩的吧?”随后,你应当拿走勺子和碗,并告诉他:“饭碗不是用来敲的,如果你想敲,可以去敲你的小鼓和木琴。”当孩子的感受被接纳和理解了,他也就更能遵守我们为他设立的界限。
4.没有形成共情的习惯不要紧,要勇于纠正自己。
和孩子相处的日子很多,我们总能找到机会对孩子说:“我想了想,你刚才告诉我同学在操场捉弄你的事情,是挺让人生气的。”或早或晚,我们和孩子产生共情总能被孩子体察到的。
名人谈教育
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斯宾塞
应这样平衡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的某些想法或行为是错的,家长应该怎么纠正,如何和孩子沟通呢?首先,接纳孩子的情绪;第二,用中性的语言不加评价地描述孩子的想法、行为或要求;第三,表述家长的看法或告诉孩子他的想法、行为或要求给家长带来的困扰、感受和状态。在这个步骤,孩子可能会为家长着想,自觉让步;第四,必要的时候,提出期望。这个公式,需要大家灵活变通。比如有时候可以简化为:接纳→看法→期望。
华华在学校和老师起了冲突。父母这样说:华华,我知道你现在心里面很难过,我知道你是个好孩子,也知道你喜欢独立思考,你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对吗?当我知道你今天和老师顶嘴时,我心里面觉得好难过,因为老师呢,站在他的立场上,是为了让你提高学习成绩,是不是?你这样子反对他,无论是他还是我,大家心里面都不好受。下次再和老师交谈,我们心平气和地说好吗?
这种先肯定再感化的方式,是一个有名人物惯用的绝招,这个人是谁?这是卡耐基的绝招。人际关系第一权威的人际关系绝招。可是,卡耐基也提到了这个方法必须要注意到的问题,就是要慎用一个词,这个词就是——但是。举例,如果你说:某某,这次你的成绩进步了,我们都很高兴,但是,如果你能多加强一下代数,那就更好了。受到鼓舞的某某,在听到“但是”这个词的时候,很可能会怀疑到前面的赞美之辞,即使不怀疑,赞美的效果也大打折扣。也要注意“但是”的某些同类:就是、不过等。另外,多用疑问句和孩子沟通,让孩子的头脑自行思考、创造。
当孩子不愿意去完成他应该做的事情时,应该怎么处理呢?
1.在轻松的气氛下,用幽默提示。
比如说,孩子应该洗澡了,可是他仍然迟迟不肯行动,你可以模仿机器人走路的样子和说话的声音,对他说:先生,请您洗澡了!这个方法能够传达愉快的情绪,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提醒他去做应该做的事情。
2.要让孩子看到正确做事的希望和不正确做事的严重后果。
有时候孩子不去做某件事情,是因为痛苦不够。比如我的孩子有时候喜欢躺着看电视,我觉得这样子长期下去会近视眼,于是我就告诉他,孩子,这样子看电视,会成为近视眼,别人都会嘲笑你的,在道理可以说得通的情况下,我们就不用在当下找痛苦了。给孩子快乐,比如让孩子学习,可以告诉他,只有透过学习认识文字,才能更好地看漫画书。看漫画书就是一种快乐。痛苦法和快乐法,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合并使用。
名人谈教育
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
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
情感的健康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是否有健康的性格。丰富而健康的情感是人们精神生活得以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人类的情感,就没有人类对真理的探求,家庭教育不仅是认识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孩子有很多情感需要。家长需要满足孩子的各种情感需要,才能使其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
1.爱与被爱的需要。
父母要经常给孩子以鼓励、赞扬的表情或亲切、温和的问候,对他提出的正当要求尽可能热情、友好地接受并帮助解决,从而让他感受到:父母喜欢我,希望我能进步。
2.取得好成绩的需要。
不要总是打击孩子。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老是体验失败的感受,他就会变得灰心丧气。因此,父母一方面应注意向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宜过高,以免超出孩子的能力限度而使他受挫,另一方面,在提要求时要考虑孩子的特长,使他能够在某一方面取得进步或成绩,并享受到由此带来的乐趣。
3.在集体中获得归属感的需要。
只有在集体中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孩子往往很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一起学习,在集体中得到快乐。如果长时间独处,孩子的情绪就会受到压抑,产生抑郁情绪。父母应该设法为孩子创造与同伴共同游戏、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即使他暂时不得不离开集体,父母也要设法通过捎口信等多方途径,让孩子了解到小伙伴对他的思念,从而让他时刻体验到集体的温暖。
4.从独立自主中获得自尊的需要。
很多事情孩子能自己决定的就让他自己决定。孩子学什么、怎样学,玩什么、怎样玩等不应由父母硬性规定。父母应明智地激发孩子自己开动脑筋去想去做,并让他在自我评价中增强责任感。孩子一旦有了进步,则应及时做出肯定的评价和积极的鼓励。
5.摆脱过失感的需要。
要给孩子改过的机会。有些孩子犯了过错或经历了几次失败,就精神不振,父母此时若再盲目指责,就更容易使其形成压抑的心态。因而,父母要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过失和失败,让他知道,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只要改正了就是好孩子。
情感的建立会形成一种无声的教育动力,情感过程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父母心里有了孩子,孩子和父母在一起就产生了亲切感,父母尊重、理解、关心孩子,孩子就更加尊敬父母。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孩子自觉地接受父母的教诲,还可以使孩子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养成。
名人谈教育
科学书籍让人免于愚昧,而文艺作品则使人摆脱粗鄙;对真正的教育和对人们的幸福来说,二者同样的有益和必要。
——车尔尼雪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