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东山杂记
22872000000070

第70章 黄道周手书诗翰

上虞罗氏藏黄石斋先生手书诗翰六种,共近体诗二十首。

其一云:

熙朝真气古洪韵,十二圣人述作同。

开辟自当元始运,正酬未藉圣人功。

知将弓马安天下,谬采诗书慰日中。

峄泗余风看不绝,明明浮磐与孤桐。

四百陈符陋太元,嘉园準在圣人前。

斋心研几宁论月,曝背暄光不计年。

入纬文梭通歧女,破董逸响上朱弦。

清时顺盻成无据,裹革工夫事韦编。

平成何日得樵渔,塞道横流未廓如。

晓警到天真欲漏,禹功着手只荷锄。

稻梁尽处消凫雁,钟鼓频年送鸡鹤。

不信缺祈同沐浴,备然引涕自修书。

梦持丹漆屡南行,洴澼依然滞管城。

主圣岂资经史力,道荒聊倩古人耕。

好锤玉失为瘢药,不比钟声自瓦鸣。

莫诵权舆偷一叹,申辕个是鲁诸生。

偶对经书作,寄雪堂先生教。黄道周。

其二云:

精诚谁似尔,乾竭一身存。

裹革虽吾志,还山却主恩。

半弦开石虎,千万堕崖猿。

君处能无恙,谈经且在门。

合体难分痛,剖肝非旧时。

人当天不泰,家共友仳離。

栋压青松恨,崖倾朽石知。

请看匣底剑,快于担头丝。

悟道惟顽石,离群合采真。

不应慙不义,无患到无身。

风气疏龙血,灯华结鬼燐。

相将天等事,莫断藕丝春。

心许知无怨,途穷未倒行。

晴阴随小鸟,毒痛共苍生。

故事经开眼,后人别点睛。

江河日月计,岂有不澄清。

江上别杨玑部太史先生。七月朔日。弟道周顿首。书于仪真舟中。

其三云:

歛著惭高手,移薪惜热肠。

冰蝇初割席,石燕乍摧床。

我得舍生法,人贻入定方。

弓刀动丝竹,合证古灵光。

忘鱼良足贵,丧狗欲依谁。

有道平簪带,无家诉扊扊。

天搜铛底饭,客寄剑头炊。

醴酒传经日,行藏共此时。

癯遯能清啸,荣途见雅舂。

旧冠谁得度,扁带若为客。

蹙国尽元免,良师恣亦松。

警心非一事,早晚又秋风。

柳下昔何愧,苏门今始悬。

微癪犹偃木,涓水动滔天。

鹿命推车后,蟾魂破镜前。

合推煅灶火,烧却祖生鞭。

江上八诗,怀玑翁道丈,时齿痛不可忍,又当换小舟入邗沟,草草见意而已。七月朔日。弟道周顿首。

其四云:

世道依稀在,名流风教会。

岑牟天覆被,蒯窭鬼提携。

半塘鱼虾市,微通桃李蹊。

明河歛滴雨,尽洒大江西。

岂不乐兹土,己怀礼树忧。

凤衰无览下,麟怪得幽求。

药里惭干禄,薪担惜反裘。

到头多罪过,不在此离愁。

清昼无逃雨,遯荒岂素心。

似逢开阔网,亦有失"禽。

警鸟虚弦落,余鱼半壑寻。

悠悠看楚水,兰芷到于今。

江湖未逼促,愧仰独吾生。

主意宽青史,天心急太平。

避秦迷去路,报国惜孤行。

所愧蓴鲈福,偏归老步兵。

江上急徵,别玑部老先生,并谢初士西珮从之达生诸兄正。凡并前列八首。七月朔日。弟道周顿首。

其五云:

浮云日出几时无,剗却华峨天外图。

身自檀弓开物始,人从细节想侏儒。

屠龙已尽千金枝,弹雀未轻明月珠。

垂老不资朋友力,山行聊得紫藤扶。

东南在处有柑鲈,信莲舟百丈齐。

半榻命圆供梦鹿,一经未火足醢鸡。

已翻秋水帘薜路,不借春风桃李蹊。

向道匡卢松子好,避人幕府又江西。

小作奉呈足庵老先生尊鉴。漳浦黄道周。

其六云:

似尔人宜邱壑间,何当缒绝又扶攀。

牛、已失东西路,鸟翮未翻大小山。

不信精诚轻水火,偏从钻觅安闲。

射声诸骑休摇手,七获丈夫旧闭关。

七尺难停箭上弦,马头安得稳周旋。

衔、队里甘臣仆,破冢帆中识长年。

闭户谁知龙正斗,幽人定与虎同眠。

悬崖在处堪垂手,不独荒台北斗边。

砀山道中,遇诸悍子,身为探马,以先缇骑,偶作似士彦兄丈一粲。黄道周。后有冯伯云跋曰:余在闽中,所见石斋先生真迹甚夥,未有如是卷之绝妙者。所题年月出处,按之全集并合,又何疑耶?嘉禾后学冯登府记。按右二十首,惟《别扬玑部诗》前八首,及《砀山道中遇诸悍子》二首见集中,余皆失载。以《明史》及先生年谱考之,当为崇祯十三年就逮时所作。玑部即杨职方廷麟,集本作杨玑部。吴梅村诗亦云杨廷麟,字伯祥,别字玑部。此手迹作玑当不误,或用字异也。按:先生年谱,崇祯十三年,江西巡抚解公学龙荐先生,而逮命遂下。先生闻报,即于五月二十三日辞幕就道,时缇骑尚在南昌。先生中夜出门,匍匐至水口,挥手以谢同人,及至南昌闻逮,诸子依依不去,欲同北上,先生毅然挥之。至砀山道中,遇警,身先缇骑得过,以七月末旬至京云云。此两册中《别杨玑部》十二诗,皆署七月朔日,其时正由江入邗沟,殆在就逮之时。自扬州至京二十余日,亦与旅程合也。集中《别杨玑部诗》十三首,五首与此异,《砀山道中遇警身先缇骑得过寿张》十首,此仅书其二,皆此年作;至《浮云》、《日出》二律,当在贬江西按察使照磨之后;至《偶对经书》四律,则时代无可考矣。又据年谱,则先生虽贬江西,未尝之官,而巡抚解学龙乃以所部官荐之。及永戌广西,在途中半载,及江西境而即召还。而《明史》本传乃谓戌已经年。本传记召还奉对语,而《年谱》并不记入京,颇多抵牾,疑本传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