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名曲(学无涯丛书)
22958000000048

第48章 第九交响曲

交响曲(合唱)。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于1817—1823年间。作品由四个乐章构成。

第九交响曲第一乐章,奏鸣曲式,描写了巨大而紧张的斗争场面。开始深沉、失望、孤寂的引子是复辟时期令人窒息的空气的写照。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

第九交响曲第二主题悲叹的音调表现了苦难、悲哀和同情的形象。展开部中各种矛盾的形象交织在一起,并与再现部联结起来,如同一场暴风雨般的激战。结尾悲壮的气氛再一次体现了艰苦斗争的坚强意志。在第一乐章悲剧性地结束后,为更好地体现英雄主义创作思想,作者有意打破以往慢板乐章的程式,将第三乐章定成急速活跃的诙谐曲,表现出明朗振奋的情绪和积极的行动。这一乐章是三段体结构。第一段为奏鸣曲式,主题坚毅、激动,具有奥地利民间舞蹈性;乐章中段安静柔美,同前后形成强烈对比,表现出田园般的梦幻境界。

第九交响曲第三乐章同其他三个乐章都形成深刻的对比。这首充满抒情诗意的如歌的柔板富于哲理性,仿佛是历经悲剧性事件和暴风雨之后的沉思。它以两个主题的不规则变奏曲式写成:第一主题抒情流畅,又像是在沉思,让人感受到脆弱心灵的颤动。它不断变奏发展,逐渐表现出巨大的感情力量;第二主题优雅抒情,带有浪漫主义色彩。整个乐章在平静的气氛中结束。第四乐章是整个交响曲的总结,以变奏曲形式写成。作者在这里又一次突破传统,将合唱引入交响曲,形成整部作品的中心与高潮,从而更深刻地体现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可分成器乐和声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开始时,管乐吹出惊心动魄的急板乐句,如猛烈恐怖的号角声,但很快就被低音弦乐的宜叙调打断。接着前三个乐章的主题依次出现,也都被宜叙调一一否定了。贝多芬曾为宜叙调写过唱词,虽未用上,却可以使我们更准确地了解作者的构思和意图。第一次在管乐器的一声怒吼后宜叙调唱词为“不,这会使我们都想起绝望的时候,今天是胜利的日子,应该用歌舞来庆祝”;在第一乐章引子主题之后唱词是:“啊,不,不要这个,要别的更愉快的”;乐曲刚回到诙谐主题时,宜叙调又喊到:“也不要这个,这只是戏谑,要更好更高尚的”;慢板乐章奏响时,回答仍是不满:“这也太纤柔了,要找一些使人振奋的东西”。这时,《欢乐颂》的主题隐约出现,宜叙调立即附和:“这才对了,终于找到了!”接着,由低音弦乐器开始,庄严地奏出《欢乐颂》主题,纯朴的旋律和着暗哑的声音从远方传来,反复时加入中提琴和小提琴,并以弦乐转到管乐,音响也渐增强,最后乐队全奏,造成强有力的声势。在进入声乐部分之前,又出现乐间开始时猛烈的号角声,随后男中音独唱揭开“欢乐颂”大合唱的序幕。作者以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这些诗句都是从独唱或重唱开始,再由合唱加以重复,主题在每次变奏时都有色调上的变化,但一直保持欢乐的情绪。第七变奏是纯器乐的军队进行曲;第九变奏是乐队赋格曲。在辉煌的大合唱再次出现后,音乐转入庄严的行板,一个新的主题如宣叙调式的赞美诗一般,号召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在第十一变奏中与欢乐主题构成双主题赋格段。最后的尾声高昂激越,气氛欢腾。音乐以急板的速度在团结胜利的欢呼声中结束。

小知识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从它一问世就被各种各样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社会的用途所利用与摧残着,这在西方音乐史上是个绝无仅有的例子。各种关于这部交响曲含义的讨论,各种关于它深远的社会和哲学意义的讨论由此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