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洛克菲勒开始考虑如何把巨额财产捐给别人。起初人们并不接受,说那是肮脏的钱。可是通过他的努力,人们慢慢地相信了他的诚意。密歇根湖畔一家学校因资不抵债行将倒闭,他马上捐出数百万美元。此外,洛克菲勒还创办了不少福利事业,帮助黑人。从这以后,人们开始以另一种眼光来看他。
洛克菲勒的前半生为金钱迷失了方向,后半生千金散尽,才重返生命的正道。他一生至少赚进了10亿美元,捐出的就有7.5亿美元。他用一生的时间才找回曾经丢失的世界,那里有用金钱买不到的平静、快乐、健康和长寿,以及别人的尊敬和爱戴。做到这些,洛克菲勒就无憾了。
我们无须像洛克菲勒走一生的弯路去寻找生命的真谛,我们只要不远离生活中的真善美,不被金钱所奴役,那么世界就一定属于我们。不把财产看得过重,超越患得患失的贪婪心理,人生就会变得开阔许多。
适度享乐而不忘追求善行的人才是最贤明的。理想的人格绝不是那种闭眼不看世界、逃避尘世乐趣的禁欲主义者,而是知道如何享受生活却又能不越出一定限度的人。
寒不改叶绿,暖不争花红,富不行无义,贫不起贪心。欲望是人前进的动力。但是,欲望发展至贪婪成性,人就会在欲望中沉沦,迷失方向,走向绝境。而对于我们来说,要怀有一颗平常善良之心,淡泊名利,对他人宽容,对生活不挑剔,不苛求、不怨恨,保持一颗富足的心灵。
顺境是你的敌人,请学会自我反省
如果你是一个有上进心、有远大抱负的人,那么无论是工作的高标准还是领导的严要求,或是形势的紧迫性,对你而言都是一种鞭策。而鞭策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鞭策,才不断推动你去学习和工作,去完成一个个看起来很难但经过努力终于能够完成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你便得到了锻炼,得到了升华,得到了超越,从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一旦处处顺利,就会没有压力、没有鞭策,就会懈怠下来,就会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就会一事无成。
现实生活林林总总的事情证明,人越是在压力大、处境难、事务多的情况下,越能干出成绩、成就事业。究其原因,鞭策使然。
有两个人,各在一片荒漠上栽上了胡杨树苗。树苗成活后,其中一个人每隔三天就挑起水桶,到荒漠中来,一棵一棵地给他的那些树苗浇水。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飞沙走石,那人都会雷打不动地挑来一桶一桶的水浇他的树苗。有时刚刚下过雨,他也会来,给他的那些树苗再浇一瓢。老人说,沙漠里的水漏得快,别看这么三天浇一次,树根其实没吸收到多少的水,都从厚厚的沙层中漏掉了。
而另一个人相比之下就悠闲得多了。树苗刚栽下去的时候,他来浇过几次水,等到那些树苗成活后,他就来得很少了,即使是来了,也不过是到他栽的那片幼林中去看看,发现有被风吹倒的树苗就顺手扶一把,没事的时候,他就在那片树苗中背着手悠闲地走走。不浇一点儿水,也不培一把土。人们都说,这人栽下的那片树,肯定成不了林。
过了两年,两片胡杨树苗都长得有茶杯粗了,忽然有一夜,狂风从大漠深处卷着沙尘飞来,飞沙走石,闪电雷鸣,狂风撕卷着滂沱大雨肆虐了一夜。第二天风停的时候,人们到那两片幼林里一看,不禁十分惊讶,原来,辛勤浇水的那个人的树几乎全被暴风给刮倒了,有许多的树,几乎被暴风连根拔了出来,林子里一派狼藉。摔折的树枝,倒地的树干,被拔出的一蓬蓬黝黑的根须,惨不忍睹。而那个悠闲的不怎么给树浇水的人的林子,除了一些被风扯掉的树叶和一些被折断的树枝,几乎没有一棵被风吹倒或者吹歪的。
大家都大惑不解,纷纷向这个悠闲的人请教说:“这老天有些太不公平了,那个人常给他的树施肥浇水,可他的那片幼林一夜之间就彻底被风暴给毁了。而你把这些树苗栽好栽活后,就对它们不理不睬了。昨夜那么大的风暴,竟没有吹倒吹歪你的一棵树,难道这有什么奥妙吗?”
这个人听了,微微一笑说:“奥妙当然是有。他的树这么容易就被风暴给毁了,就是因为他为他的树浇水浇得太勤,施肥施得太勤了。”
人们更迷惑不解了,难道辛勤为树施肥浇水是个错误吗?
在这个故事中,树跟人是一样的,对它太殷勤了,让它一直处于顺境中,就培养了它的惰性。你经常给它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只在地表浅处盘来盘去。根扎得那么浅,怎么能经得起风雨呢。把它们栽活后,就不再去理睬它,地表没有水和肥料供它们吸取,逼得它们不得不棵棵拼命向下扎根,恨不得把自己的根穿过沙土层,一直扎进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还用担心这些树轻易就被暴风刮倒吗?
世间事都有两面性,有正面就有反面——磨难是块磨刀石,你在磨难中所得到的会比那些顺境者得到的更多。
人不是时时都处在不利的境况下的,在顺境中需要学会自我反省、自我鞭策。如果我们能时常提醒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就能为自己赢得更加广阔的舞台。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步,就在于他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缺点或者是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不断改正,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做事,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是非常出色的。但是,他对自己却有一个规定,那就是,没有认真检查过的内容,决不轻易地读给公众听。每天,狄更斯会把写好的内容读一遍,每天去发现问题,然后不断改正,直到6个月后读给公众听。
与此相同的是,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也会在写完小说后,花上一段时间不断修改,直到最后定稿。这一过程往往需要花费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正是这种不断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态度,让这两位作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孔子认为曾子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所以特别注重传授学业于他。
一次,曾子对他的学生子襄讲什么是勇敢,就直接引用孔子的话,他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听孔子说过什么是最大的勇敢:自我反省,正义不在自己一方,即使对方是普通百姓,我也不恐吓他们;自我反省,正义在自己一方,即使对方有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
事实上,每个人在做事的时候都要持有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态度,并以不断的追求去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一个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往往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能够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而一个不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则会一次又一次地犯同一些错误,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有一位小伙子,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非常普通的公司工作。公司安排新员工从基层做起。其他新员工都在抱怨:“为什么让我们做这些无聊的工作?”、“做这种平凡的工作会有什么出息呢?”这位小伙子却什么都没说,他每天都认认真真地去做每一件领导交给他的工作,而且还帮助其他员工去做一些最基础、最累的工作。
由于他的态度端正,做事情往往更快更好。更难能可贵的是,小伙子是个非常有心的人,他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详细的记录,做什么事情出现问题,他都记录下来,然后,他就很虚心地去请教老员工。由于他的态度和人缘都很好,大家也都非常乐于教他。经过一年的磨炼,小伙子掌握了基层的全部工作要领,很快,他就被提拔为车间主任。又过了一年,他就成了部门的经理。而与他一起进去的其他员工,却还在基层抱怨着。
每个人都会做一些平凡的事情,包括平凡的工作。这时候,如果只抱怨他人或环境,他就不可能认真去做这件事,也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如果一个人愿意把自己放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以自我为改变的关键,不断反省自己,找到更好的方法,成功就一定在不远的前方等着他。